男,1965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4.09-1988.07: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并被免试为研究生,连续三年担任建工843班班长,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特优生。
1989.09-1992.06:
华中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硕士论文被评为校优秀硕士论文,并被免试为博士研究生。
1992.09-1995.05:
华中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博士论文在全国首届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在硕士到博士的6年时间里,连续5年担任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支部书记,并两次荣获
光华奖学金。
1996.00-1997.00: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博士后。
1997.00-1998.00:
日本京都大学土木系JSPS Fellow。
工作经历
1988.07-1989.08: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助教。
1995.06-1996.01: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讲师。
1998.05 -1998.12:
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助理。
1999.01 -1999.08:
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1999.09 -2001.08:被我国教育部委派至
亚洲理工学院任副教授。
2001.05::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1.9 -2005.8:担任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2005.08至今:担任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
2002.12-2003.02: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访问学者。
2003.07-2003.09: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Journal of Concrete Materials (ACI),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 Methods in Civil Engineering和国内多种重要的学术期刊如《公路交通科技》、《工程力学》等的评审专家。
中国建筑工程标准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湖北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工程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建设教育专家委员会土木工程专家组组长。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协会会员,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技咨询专家。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客座教授。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和混凝土材料学会(ACI)会员。
主要贡献
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振动分析与控制、损伤检测与健康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SCI检索11篇,三大索引近40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1990-1995年,参与了两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物基础隔震”与“高耸与大跨度结构的振动控制”。
1996-1997年,完成香港KSM斜拉桥健康监测与虎门桥空气动力模型试验研究。
1997-1998年,完成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振动控制研究。
1998-200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
1999-2001年,主持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1999-2001年,主持完成武汉市科技晨光计划“系统识别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检测研究”。
1999-2001年,参加一项国家科技部
社会公益基金项目“电网雷击控制系统”。
2000-2002年,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物寿命智能评价系统”。
2002-2004年,主持完成“河南省红旗渠拱桥安全性评定”、“河南省信阳彩虹大桥健康监测”,“湖北省仙桃大桥施工监控”等横向课题。
2004-2005年,主持完成武汉市建委科研项目“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维修与安全性评价系统”。
2003-2005年,正主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大型空间结构损伤检测”。
2004-2006年,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寿命评价系统”。
2004-2006年,主持河南省平顶山公路局科研项目“沥青路面裂缝防治技术”。
2004-2006年,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
2005-2006年,主持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研项目“高耸及大跨度结构建筑质量无损检测技术”。
2005-2006年,主持
河南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宛坪高速公路桥梁关键技术研究”。
2005-2007年,主持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研项目“天兴洲大桥引桥连续钢构力学行为分析”。
2005-2007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灾害环境下土木工程结构监测与智能防护”。
学术论著
Damage detection of mono-coupled multistory building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Estimation of structural modal parameters by Fourier Transform with an optimal window
Optimum parameters of Maxwell model-defined dampers used to link adjacent structures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 Beam Structures Based on Mechanical Impedance Characters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周期结构损伤检测
结构动力模型修正方法的比较研究及评估
建筑联合体整体平移的基础处理技术
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参数分析
利用连接装置控制两相邻结构的地震动响应
运用波传播和子结构技术检测结构损伤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检测中的神经网络方法
Damage assessment in periodic structures from measured natural frequencies by a sensitivity and transfer matrix-based method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using test static data based on the grey system theory
利用振动模态测量值和神经网络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Damage detection of mono-coupled periodic structures ba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odal parameters
基于自适应BP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检测
A study on interaction control for seismic response of parallel structures
A study of response control on the passive coupling element between two parallel structures
DAMAGE DETECTION IN BUILDINGS USING A TWO-STAGE SENSITIVITY-BASED METHOD FROM MODAL TEST DATA
DAMAGE DETECTION IN STRUCTURES USING MODIFIED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获奖记录
2002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湖北省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术带头人。
国家留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教育部博士后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1997年获日本科技振兴会奖学金(JSPS)。
1997年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在全国首届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1998年入选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002与2005年度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评委。
2002年度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1,2层次)。
2003年获得湖北省科技期刊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
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4年获湖北省暨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2004年获湖北省暨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2005年度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期评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