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的可感觉的事物。
基本简介
把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
事物的唯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和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和经验的证实取得。
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
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本体与本质不是直接同一的,本质主义的形成与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思想史上古老的本体信仰和和
本体论思维分不开,与语言学上的符合论也有内在的联系,与社会历史生活中知识权力的争夺有联系。
研究解释
现代科学观是本质主义的,它仍处于主导地位。
现代科学观或本质主义科学观包括如下基本观点:
(一)普遍主义;
(二)科学的说明和预测必须是确定的;
(三)还原论(reductionism)的方法论原则;
(四)统一知识论(或真理一元论);
(五)设定严格的主客二分。
科学哲学
从
孔德到
波普的科学哲学家,认为一切词和概念都有恒定不变的含义:哲学应该是最有抽象然而又具有精确意义的科学。以
亨普尔和卡纳尔普等人为代表的重组主义(reconstructionism)就是科学哲学中的本质主义。分析和重组的目的是企图用一种更清晰、更精确、无矛盾和更有成效的一组概念代替错误的概念、观念和科学系统。对
牛顿力学一类的科学理论,也要用更精确、更富有逻辑的语言和
公理系统来代替,犹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质主义追求的完美科学是人类消除分歧和错误的根本目标,但常因为现实对客观的把握程度限制而无法实现,因而不利于对现象的普遍把握。
文学理论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又译本质论),是
卡尔·波普尔在1935年提出的术语,其内涵与同
唯名论对立的
唯实论大体相当。
波普尔既不接受唯名论,也不认同唯实论(
共相实在论);相反,他始终相信“
外部世界”实在论。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实在论,波普尔将前者命名为“本质主义”。按照他的解释,本质主义意指任何与唯名论对立的观点,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胡塞尔的理论。
本质主义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
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在
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不因时空变化而变化;在
知识论上,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
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热衷于建构“大写的哲学”(罗蒂)、“元述事”或“宏伟叙事”(
利奥塔)以及“绝对的主体”,认为这个主体只要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可以获得超历史的、绝对正确的对本质的认识,创造出普遍有效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集中表现在他的四谓词理论之中。他认为,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表现本质,那么,就可以把特性区分为上述的两个部分,把表现本质的那个部分称为定义,把剩下的部分按通常所用的术语叫做特性。根据上述,因此很明显,按现在的区分,一共出现有四个要素,即特性、定义、属和偶性。
定义(定义项)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短语,下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特性不表示事物的本质,只是属于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谓词可以与主词换位,就应该是定义或特性:如果谓词揭示了主词的本质,它就是定义;如果没有揭示本质,则是特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用语,本质即是本质特性,它与一般的特性不同。“本质特性被设定为与其他所有事物相关且又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东西;例如,能够获得知识的那种有死的动物就是人的本质特性。”
在四谓词中的属是表述种的,而且是表述种的“本质范畴”。
第四个谓词是偶性。亚里士多德说:“偶性是指:它不是上述那些的任何一种,即既不是定义和特性,又不是属,但是也属于事物;并且,它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同一的某个体,例如坐的姿势就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同一的某物。白色也是如此;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妨碍同一个事物在此时为白,在彼时为非白。”
由上可见,体现在四谓词理论中的本质主义是关于种的,种通过“属加种差”下定义,定义项就揭示了种的本质,而且这本质是种必然具有的。
亚里士多德在《
范畴篇》中提出了十范畴理论。第一个范畴是“实体”。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就是个体,第二实体就是种和属,如“人”、“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种比属更能被称为第二实体,因为种更接近于第一实体。在说明一个第一实体是什么的时候,说出它的种比说出它的属,就会是更有益、更恰当的。例如,描述一个个别的人时,说他是人比说他是动物,就会是说得更明白,因为前一种说法在更大的程度上指出个别人的特性,而后一种则过于一般化。亚里士多德认为,述说个别的人不但可以用种名“人”,而且可以用种名“人”的定义,因为某一个个别的人既是人又是动物。
关于个体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还说:“从量上对实体加以规定,其中的一个被认为是是其所是,就是那就其自身而言的东西。因为‘是你’不等于‘是文雅’,因为文雅不是就你自身而言的东西,而你的是其所是乃是就你自身而言的东西。”
现代的本质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有很大区别,最根本的是采用了
模态逻辑的
可能世界语义学来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旨在指明一个事物的哪些特性是本质特性,哪些是偶有特性。他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认为一个个体的起源(或它由以构成的材料)对于该个体是本质的;二是认为一类个体的本质是那个种类里的一切个体所具有的内在结构,它使得那个种类的成员资格在本质上依赖于具有这种适当的内在结构。
克里普克假设,
英国女王确实是由她的这对父母所生的,假设这对父母是其肉体组织都是生物的精子和卵子的来源的人。这样一来就摆脱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把其父的精子或其母的卵子移入其他两个人的身体里,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这两个人可能成为女王的父母。如果这样的事情果真发生了,那么在另一种意义上说女王的父母仍然是原来的国王和王后。此外,能否设想这个女人是杜鲁门夫妇生育的呢?他们或许有一个在许多特性上与女王相似的孩子。也许在某个可能的世界中,杜鲁门夫妇甚至可能有一个孩子,她后来实际上成为英国女王,她曾经甚至冒充过别的父母的孩子。克里普克认为,这并不是说明这个被称之为“
伊丽莎白二世”的女人是杜鲁门夫妇的孩子的情形。它只是表明,有另一个女人,她具有许多事实上对于伊丽莎白来说都是真的特性。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个可能的世界中,
伊丽莎白这个人自己曾经出生过吗?克里普克假设她从来没有出生过。这是另外的一种情形,尽管杜鲁门夫妇有一个具有
伊丽莎白的许多特性的孩子,但是
伊丽莎白本人却根本不存在。
克里普克问道:一个由别的父母生育的,由另一对精子和卵子合成的人怎么能够成为这个女人呢?人们可以设想,假定在这个女人的一生中发生过许多变化:假设她变成了一个贫儿;假设她的王室血统根本不为人们所知;等等。又如,假设你知道这个世界到某一时刻为止的以往的历史,而从这一刻起,历史就与实际的进程大不同了。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同样可能的是,即使女王是这对父母生的孩子,但她却从未成为女王;即使女王是这对父母生的孩子,但是她后来被另一位姑娘掉换了。克里普克提出,很难设想女王是由另一对父母所生。他认为,任何来自另一来源的事物都不会成为这个对象。据此,他提出了一条原理:“一个对象的起源对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克里普克还举了这个房间中的一张木制桌子的例子,提出了另一条原理:“制造一个对象的物质对于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 ”
如果我们把“起源”这个概念理解得广一些,即包括个体的出生,也包括制造个体的物质,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上述两条原理合成一条,并称它为“起源的必然性原理”。
克里普克认为,如果一个自然种类(用种名或通名表达)具有某种内部结构,那么它具有某种内部结构便是必然的,本质的。例如,黄金的本质是具有原子序数79。他用可能世界理论作了论证。
在现实世界中,假设科学家们研究了黄金的性质并且已经发现,黄金具有原子序数79是它的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假设我们现在发现了另外某种黄金金属,或者是某种别的黄色东西,它们带有我们最早识别黄金的那些特殊性质和我们后来发现的其他许多特性。另外那种具有许多最初特性的黄色东西的例子就是黄铁矿或“假金”,我们不会说这种物质就是黄金。以上所说的是现实世界。
现在考虑可能世界,在一种非真实的情形中,黄铁矿或假金在美国的许多山上,或是在南非和俄罗斯的一些地区被发现了。假设在所有这些现在实际上蕴藏黄金的地区中蕴藏着黄铁矿而不是黄金,或蕴藏着某种别的与黄金的一些表面特性极为相似但不具备其原子结构的物质,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更好的成对的相似物,例如,在周期表的一栏中的某对元素彼此十分相似,但是它们仍然是不同的元素。克里普克认为,在这种非真实的情况下,我们不会说黄金不是一种元素;而是说:某种物体,例如不是黄金的黄铁矿,会在实际上蕴藏着黄金的那座山上被发现,并会具有我们通常用以识别黄金的那些特性,然而它却不是黄金,它是某种别的东西。克里普克指出,我们不应当说,在这个可能世界中,它将仍是黄金,尽管黄金在这时可能不具备原子序数79;它将是某种别的材料,或某种别的物质。他强调说,人们是否会非真实地称其为“黄金”,这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把它描述为黄金。假设黄金就是一种原子序数为79的元素,那么任何一种别的物质,即使它看上去像是黄金,而且在黄金产地被发现,它也不会是黄金。它会是某种别的与黄金极为相似的物质。在任何非真实的情形下,在同样的一些地理区域中蕴藏着这样一种物质,然而它们却不会蕴藏着黄金,所蕴藏的是某种别的东西。因此,黄金是一种原子序数为79的元素,这一点就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克里普克认为,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一步地研究颜色和金属特性是怎样从我们所发现的黄金这种物质中得出来的。就这种性质是从黄金的原子结构中得出的来说,它们是黄金的必然性质,即使它们毫无疑问地不是“黄金”这个词的意义的组成部分,而且不是以先验的确定性被人认识的。
此外,克里普克还举了“猫”、“虎”、“热是分子运动”等例子。克里普克关于种类本质的结论是:“一般说来,科学试图通过研究某一种类的某些基本的结构特征来寻找该种类的本性,从而找到该种类(哲学意义上)的本质。”
普特南的本质主义
普特南(Putnam)提出了这样一个假定:一个适用于某一自然种类成员的语词的意义是唯一地与这些成员的“本质”相联系的。 本质是如何决定的呢?普特南以水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日常使用的英语语词“water ”(水)以及它在其他自然语言中的对应词被认为在外延上是固定的。普特南的观点与克里普克的观点有些微小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