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陂(mù lán bēi),位于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距出海口26千米,占地面积583平方米。始建于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历史沿革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福建长乐
钱四娘筹钱十万缗,到莆田发起筑陂壮举。后因溪洪暴涨,将陂冲毁。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
林从世将陂址定于下游建陂,接近完工时因下游涌潮的冲力而被潮水冲垮。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县
李宏应诏募来莆。由僧人冯智日的协助,吸取前两次筑陂失败的教训,在施工前先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勘察后,选址建陂。历时8年筑陂成功,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陂首枢纽工程完工。在此期间,木兰陂配套工程得以一一展开,当地十四家大户为李宏筑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木兰溪南岸南洋平原开凿沟渠,灌溉田亩。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木兰陂年久失修,当任兴化知军詹时升组织人员加以修缮。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秋,木兰陂北岸决口,莆田县丞冯元肃主持修治。乾道九年(1173年),知军潘畴主持修陂。淳熙元年(1174年),重修木兰陂门。淳熙三年(1176年),重修木兰陂北陂。庆元年间(1195~1196年),木兰陂南岸被洪水冲决10余丈,兴化知军陈仕楚与陂司正副合力修理。
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经总管郭朵八、张仲义建议,于北岸创建万金斗门,引溪水灌溉北洋平原。至此,整座木兰陂水利工程最终完成。至元六年(1340年),木兰陂柱石倾坏,达鲁花赤八哈的呀儿主持修治,“增垒石一层,植反柱五根”,对陂基也进行了加固。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木兰陂陂柱倾倒,重修后减去三个陂门,剩下的二十九个陂门,皆以木板为闸门,用以启闭。并于石下立松,每层九根。自此兴化平原南北洋灌区始连成一片,并且沟通了南北洋的河运。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木兰陂大体每隔三十年左右,便有一次大的修缮活动。明洪武八年(1375年),木兰陂几乎倾倒,通判尉迟润率领众人修治,疏通底穴泥沙,以砾石铺垫巩固陂基。永乐二年(1404年),木兰陂4根陂柱为风涛所折,人们将28门木板闸改为石板闸。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修闸门,“削木为板,板厚四寸,入于土中,加石其上,纵横积叠,鳞次栉比,以完以固。宣德六年(1431年),木兰陂又一次溃堤,县丞叶叔文主持修理,在这次修缮中,将原有的南北二洋沟疏通。天顺六年(1462年),木兰陂闸门有6座穿漏,知县王常“悉撤其旧址,实以灰土、贯以松木、而又叠以钜石,纵横上下,勾连参错,栉比鳞次,以为固其。”然后又用此法加固南北堤岸。成化二年(1466年),知府岳正主持修陂。弘治三年(1490年),太守王弼补益木兰陂下游送水长石70多块,“先布地牛,乃加灰石”,以防南北岸决堤。弘治至正德年间(1488~1521年),两次重修陂岸,并重修回澜桥。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太守周大礼修正石柱,补泻水石及两岸堤石。次年,陂大坏,用灰土坚筑,加石为护。隆庆年间(1567~1572年)重修回澜桥、万金斗门。万历七年(1579年),陂堤的两岸损坏严重,于是加石叠土,比旧基高数尺,并在回澜桥下游砌石,以固根衹。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木兰陂再次重修。
清顺治八年(1651年),木兰陂堤坏,开始采用始按亩征田的方式重修。康熙六年(1667年)陂岩溃决,经三个月重修完毕。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发大水,28个陂门有一半冲毁,由官府拨款重修。康熙四十年(1701年),木兰陂重修。雍正五年(1727年),木兰陂决口。乾隆二年(1737年),陂门与回澜桥都被大水损坏,情况严重,耗时3年才得以修缮完成。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木兰陂大堤和回澜桥,疏通水道。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木兰陂塌陷。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木兰陂南岸堤坏,又按亩出赀修缮。二年后,木兰陂墩面石龟被冲坏三处,由官方修复。嘉庆十年(1805年),官府重修万金斗门。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堤岸,疏通上游和大小沟淤积泥沙。
1954年10月,福建省水利厅在枫亭镇召开会议,确定成立木兰陂水利管理委员会。
1956年,为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需要,木兰陂水利管理委员会改成木兰灌区管理委员会,管养职工增至80人,业余水利管理员1000人,分设3个管理站。后又改成木兰溪水利管理处和南北洋海堤管理处。
1958年,木兰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
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
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部门颁布《莆田南北洋海堤管理暂行规定》,实行包堤责任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1990年,莆田市制定《岗位责任制暂行规定》,明确每月逢1日、15日,管理站要组织集体巡堤,包堤人员每月巡堤不少于4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
1999年,莆田市委市政府启动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2009年初,莆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木兰陂及周边环境按水利风景区的标准进行保护性建设。
2010年,为有效保护木兰陂文物古迹,在实施二期霞林段防洪工程建设中,木兰陂主体进行保护性加固;木兰陂纪念馆等就地抬升重建;以原有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为主规划,建设其周边南、北岸相匹配的景观公园。
遗址特色
结构
木兰陂由陂首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等三部分组成。李宏的木兰陂陂首枢纽的建成,跨出了工程成功的第一步,为此后的配套工程奠定了基础。整套木兰陂工程,规模大,各部分相辅相成,改变了传统的功能较为单一的水塘,使莆田平原的开发速度得到了提高。
陂首枢纽工程由由
溢流堰、
进水闸、
冲沙闸、
导流堤等组成。木兰陂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拦河坝全长219.13米,靠北岸为滚水重力坝,长123.43米;南岸段为溢流堰闸,长95.7米,设有堰闸28孔,冲砂闸1孔。进水闸分南北两座,南进水闸一座二孔,正常流量11立方米/秒,灌溉农田7.3万亩;北进水闸一座一孔,正常流量5.5立方米/秒,灌溉农田6.4万亩。导流堤分南北导流堤,南导流堤长227米,北导流堤长113米。
木兰陂渠系由南北洋平原上的大小沟渠组成,将木兰溪水七分引入南洋平原,三分引入北洋平原。
渠系工程,作为木兰陂的配套该工程,主要包括南洋渠系和北洋渠系。南洋渠系由南进水闸回澜桥引水而出,分为大沟7条,小沟105条,灌溉南洋平原。北洋渠系由元代建于木兰溪北岸的北进水闸万金陡门引出,并与延寿溪相通,灌溉北洋平原。渠系工程由分布在南北洋平原的大小河渠组成,全长355千米,其中南洋长200千米,北洋长155千米,正常水位下水域面积2.2万亩,可蓄水3100万立方米,素有“平原水库”之称。
堤防工程,可称之为木兰陂的延伸工程,原为唐代以来开始兴建的捍海堤坝,经后人不断翻修,逐渐成为木兰陂工程的一部分。南北洋海堤始建于唐朝,位于木兰溪下游兴化湾畔,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堤,全长87.48千米,具有防洪、挡潮、排涝等多种功能,是保护莆田南北洋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
防护功能
木兰陂陂由溢堰闸和重力坝组成,遇洪则溢,水枯则闸,陂长219米,底宽40至50米;从最上游石底至陂底、斜高6.7米。由于建在淤泥上,先在溪底铺2.5至4米砂砾蛋石,人工填土,中间夹二层松木条,用细沙铺面。再用几万块2吨以上花岗岩巨石胶砌而成,平整密合,作为陂内溪底防漏。
木兰陂在石底上砌陂墩33个,墩宽1.5米,孔宽2.5米,高7.5米,共放32个闸孔(后堵3个)。每墩心用4条断面为60×60分米将军柱并排坚插入石底一半以上(长200厘米),直至墩高平。自上游至下游紧靠成排,四周用块石包砌,有力顶托上游半个墩。大大增强陂体稳定性。针对陂址位于溪宽流缓地段易淤沙,又在陂南端设置一个冲沙闸,加宽1米。闸底加深半米,以利溪底泥沙冲入海,确保南洋进水口畅通。
为避免暴洪漫流冲出溪外,导致溪流改道,在木兰陂陂身两端,向上游沿溪各建一条长154米和292米,高于溪岸导流石堤,与岸相接。
在木兰陂32个闸门跨闸桥面石和闸墩顶面石连接处,各凿出两头大中间小元宝状石槽,将其石柄入隼后向缝中浇注铁水,使墩桥面石相互交锁,连成坚固整体,增强陂身稳固性。陂身外面海处,则建阶梯式护坦,分五级石阶,总长12米,宽140米,每阶高约半米,可防护溪洪冲击陂基,减轻海潮对陂身冲击,挡住海水入侵,使溪海分流。
木兰陂陂南端回澜桥进水闸(亦称惠南桥)可蓄水1700万立方米,以灌溉南洋平原。元延祐二年(1315年),陂北部(一半)又建“万金陡门”进水闸一孔,灌溉北洋,沟道总长185.5千米,可蓄水1400万立方米。该陂现有29个闸门,遇天旱枯水期,放下若干块闸板,水位就高,流量也大了。如旱情加重,再关上若干闸门,水位会再升高,增加灌溉面积。
洪水时期,木兰陂所有闸门开启,疏流泄洪。溪洪上涨,使溢上陂顶再涨,陂身就淹在水下。洪水一退,陂身又露出来。
防地震
由于木兰陂陂身整体性强,下重上轻,在水下没有冲力,加上上述稳固建筑,可保陂身不受地震损害。
主要建筑
南洋渠道
南洋渠系,通过木兰陂南端回澜桥闸(亦名惠南桥),引水灌溉南洋平原。回澜桥进水闸闸高3米,双孔,左侧孔宽2.85米,右侧孔宽3.25米。据旧志记载:南洋渠道分上、中、下三段,共有大沟7条,小沟109条,全长113千米。
北洋渠道
北洋渠系,通过万金陡门,引水灌溉北洋平原。北洋渠系连接入海口,形成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溪海联运,商贸发达。
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总管张仲仪、郭尕儿在木兰陂北端建“万金陡门”(即今进水闸),分水进入北洋,开挖沟渠与延寿溪下游汇合,开发北洋灌区,并与民立约:“水以三七为则”,南洋得木兰溪水七分,北洋得木兰溪水三分。
灌区涵闸
经20世纪50年代调查,北洋渠系原有大小水闸16座,涵洞计54口。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木兰灌区内先后新建涵坝(15孔),东山(2孔),阔口(2孔),港利(6孔),墓兜(3孔),田厝(2孔),集奎(即红旗闸6孔),江东(3孔),下黄(2孔)等9座排涝闸,共41孔,增加排水流量计1146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区间排水闸4座,分水闸7座,控制闸55座,进水涵洞152座,以及改、扩建桥梁近百座。灌区引、蓄、排、灌系统化。
文物遗存
木兰陂存有25块历代名人撰写的修陂碑刻。
历史文化
艺文
题木兰陂
明·陈茂烈
莫怪藏珠肯剖身,古来好施几多人?
黄金浮世轻如羽,青史垂名胜似珍。
天上银河分一派,莆中粒食共千春。
庙前斜向东流水,烟火茫茫遍海滨。
相关人物
为了纪念建陂先贤,宋元丰八年(1085年),在木兰陂附近的“惠南桥”(即回澜桥)西侧,建造“协应庙”,奉祀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和冯智日。元廷祐年间(1314~1320年),又在不远处建庙,专门祭祀李宏,已成为木兰陂纪念馆,陈列陂史和有关文物,馆内还保存着各代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木兰陂北面又建一庙,专门祭祀冯智日。
钱四娘(1049~1067年),北宋福州长乐县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十日。钱四娘祖籍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为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后。史载,钱四娘之父钱之贵为官福建泉州,后死于任所。钱四娘与母亲扶灵柩回长乐,途经莆田,因为母亲生病而逗留莆田,颇得当地人的帮助。因目睹莆田民众备受水患之苦,遂下决心兴修水利。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年仅16岁的钱四娘携带家资十万
缗[mín](古代计量单位),来莆筑陂。三年后建坝工程接近尾声,却因溪洪袭击,让刚建成的大坝崩塌。目睹一切被洪水冲毁,钱四娘悲痛欲绝,投水自尽。
林从世(约1023~1075年),男,福建长乐县(今长乐市)人,进士出生,性好施。他于治平年间带资十万缗到莆田。继钱四娘之后,第二次建筑木兰陂。他在今木兰陂下游半千米许的温泉口筑陂,陂垂成,时人号为十万陂。因此处靠海港窄潮急,大坝即将筑成时,被凶猛的海潮冲毁。《闽书》记载:木兰陂“既成又决”,其原因“隙扼两旁,堤岸突高,涛怒流悍,是以再坏。”这次筑陂又告失败。
据《八闽通志·高僧集》载:“北宋高僧智日,俗姓冯,法号智日。散性混俗,心存度世植德之举。宋熙宁八年(1075年),智日协助好友李宏,携巨款入莆创陂。”前者钱四娘、林从世于治平元年(1064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共十一年两次筑陂,均功成弗就,皆因选址不当的缘故。李宏在智日的协助下,选择陂址于河宽流缓的陂头村至屿上村港夹间的山麓下,进行筑陂。俗传“逢竹则筑”,便是例证。“逢”指冯智日,因方言与“冯”同音;“竹”指“筑”,两字方言亦同音。智日助李宏踏勘水情,慎选陂址,夕夜截溪插竹为记,他所选陂址正好是钱、林两陂故址之间上述的陂址。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烂泥滩上建成了闸堤式滚水坝,即木兰陂。但见“陂立水中,矫若龙翔,屹若山峙,下御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游三县水流,灌田万余顷”,使两岸人民安居乐业,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李宏,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人。宋熙宁八年(1075年),李宏应诏,捐家财,携7万缗巨资,来莆田续建木兰陂。他认真总结并吸取之前钱四娘和林全世两次筑陂被毁的失败教训。在高僧冯智日大师帮助下,认真勘探水文,慎重选择陂址。涉水插竹,放样施工,苦心营建,历时八年,终于建成了现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五大水利工程之一木兰陂。宋元丰六年(1083年),李宏为建陂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在巡视木兰陂灌溉工程途中,病逝于南洋灌区大孤屿(今黄石镇金山村),葬于木兰溪下游入海交汇处的邹曾徐龙头须(今黄石镇东山村),年仅41岁。
命名由来
木兰溪,全长168千米,是闽中最大的河流,受海潮顶托影响,古时木兰溪溪水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因陂建在木兰山下,故而得名木兰陂。
陂田制度
陂田制度是专门用以管理木兰陂工程的一种田制,与古代的义田制度有相似之处。它是在木兰陂兴修过程中,由李宏等提出,在政府肯定和监督下不断发展完善,但又因内部的利益矛盾而走向衰落,这一过程又受到区域社会变迁的影响陂田制度包含“陂田”“陂司”“陂主”和陂司定例等内容。
“陂田”创设于木兰陂工程即将建成之际,主要基于工程未来修缮维护的需要。从填原五塘而新辟的田地中,特别拔出一千三百九十余亩,称之为“赡陂田”,其收获专门作为日后的修陂费用。
“陂司”创定于宋代谢履,目的在于将陂田与木兰陂管理结合起来,是“陂田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组织管理机构。据文献记载,“陂司”的组成人员共计13人,分别为:“正一人,副一人,甲头一人,小工八人,水手二人。岁各有酬劳田、食钱若干,具有定例。”陂司的设立,使陂田制度得以良好的运作,为管理木兰陂工程提供必要又可靠的人力资源。
木兰陂建成后,人们为了纪念李宏的功绩,将李宏立为陂主。
明正德年间的陂主陂司之争,陂田收入官府,导致陂田制度走向衰落。明清之际,由于“陂田”收益日益减少和“陂司”正副的无心管理,陂田制度日渐瓦解,终究为“计亩征赀”的方式所取代,木兰陂管理权也由民间转到官府手中。
文物价值
木兰陂作为水利工程,其目的是为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从工程实用性上看,它是一座具备引、蓄、灌、排、挡的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无论是对福建兴化平原的开发还是对莆田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作用。此外,木兰陂工程的兴修过程,可谓是莆田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木兰陂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社会变迁历史的具体实例。
文物保护
1961年,木兰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工程进行了整修、配套和扩建。
1988年,木兰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四娘庙和
木兰陂纪念馆都是附属文物。
2012年9月19日,木兰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成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2014年,木兰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评为“
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4年9月,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被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首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公交:乘坐莆田公交29路到城港大道下车,步行3.4千米即到。
自驾:由莆田市出发,经由荔城中大道、荔城南大道、城港大道、霞光路到木兰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