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三产化及服务化著名学者贺有利于2005年在《
瞭望新闻周刊》的《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一文中科学定义了“
三产化”这个新概念,于2007年在《
中国科技术语》的《
三产化的内涵与由来》完成了三产化的英语构词---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英语中原来没有三产化),于2008年在《三产化/服务化---中国特色的第三产业/服务业道路探讨》中明确了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明确了三产化和服务化的关系,明确了服务化的概念,完成了服务化的英语构词--- Servicization。
概念提出
中国三产化及服务化著名学者贺有利以三产化及服务化为主要内容,完成了三部著作:《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措施》(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三产化---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三产化/服务化---中国特色的第三产业/服务业道路探讨》(人民出版社2008年)。
基本概念
三产化(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及服务化(Servicization)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
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第三
产业(亦称广义服务业或服务业)在
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
三产化实质就是第三产业(
服务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发展过程。
三产化的概念是与工业化、
城镇化等概念相对应的新概念。工业化主要研究工业的发展;
城镇化主要研究城镇的发展;
三产化主要研究
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化亦可称为服务化(Servicization)。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
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特点。从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天的
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在
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
三产化时代。
第三产业及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我国统计部门并没有
服务业的专项统计数据,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实质是
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第三产业亦称广义服务业或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概念与服务业的概念是对等的,大家喜欢采用服务业这个概念。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llan G. B.Fisher)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费希尔认为,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
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
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就是
第三产业。联合国的经济统计,基本采用
三次产业分类法,我国从1985年起也开始采用这种分类法。事实证明,
三次产业分类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
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分类方法。
1985年国家统计局借鉴国外通用的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把我国
第三产业范围规定为除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其中
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
采掘业、
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力、煤气)和
建筑业。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
第三产业分为四大部门:(1)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
商业、
饮食业、物资供销和
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
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
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4)为
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规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
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
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其实,1985年与2003年规定的
第三产业范畴基本一致,为了便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学术界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中仍然采用1985年的四个层次。
指标
三产化及服务化不仅是
第三产业的产值,而且还是
第三产业的就业。不仅应该重视增加值的比例,同时应该重视就业的比例。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有的使用工业或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作为
工业化的指标,有的使用工业或
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作为工业化的指标。应该采用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用第二产业或
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作为
工业化指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作为三产化指标,用
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作为农业化指标,用复合的三产化、工业化、农业化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可能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
三产化程度应由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项指标来组成,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S表示
三产化程度,Yt、Et表示
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Y、E表示社会
总产出和就业。
农业化程度即
第一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可由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来构成,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A表示农业化程度,Yt、Et表示
第一产业的产出和就业,Y、E表示社会总产出和就业。
工业化程度即
第二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可由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来构成,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工业化程度,Yt、Et表示
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Y、E表示社会总产出和就业。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三产化的程度反映的是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反映的是第
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联系,但不是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三产化的程度越高反映此地的
产业结构越高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好。三产化的程度越低反映此地的
产业结构越落后,反映此地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和就业潜力巨大,反映此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
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越大,任务越重。
国际比较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
三产化程度很低,
发达国家的三产化程度已达65以上,其
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降到5%以下,
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已达65%以上。2003年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
三产化指标是77.15和66.89,2003年我国的三产化指标是34.74,美国和日本的三产化指标分别比我国的三产化指标高122.08%和92.54%。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和韩国的三产化指标是70.10和62.85,比我国的三产化指标高101.78%和80.91%。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巴西和俄罗斯的三产化指标是65.94和59.69,比我国的三产化指标高89.81%和71.82%(见表)。我国
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同发达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相比,三产化程度比较低,劳动力大量滞留在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偏少,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和潜力是巨大的。
1表示的是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2表示的是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3表示的是产业化程度,A、I、S分别表示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际统计年鉴2008》、《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国际统计年鉴2005》中国2004年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仅有40.4,全世界2004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69.0,比中国的高70.79%。高收入国家2004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72.4,比中国的高79.21%。
中等收入国家2004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52.7,比中国的高30.45%。
中低收入国家2004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52.3,比中国的高29.46%。世界低收入国家甚至最不发达国家、重债贫国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都比中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高23.27%、12.62%、11.63%(见表)。总之,中国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是很低的,发展服务业,加快三产化刻不容缓。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际统计年鉴2008》、《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原由
中国2009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仅为43.4%,就业比例已达34.1%,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46.3%,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仅有27.8%。世界所有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均达70%左右,高收入国家2006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72.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06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72.8%,美国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已达到76.7 % ,美国2004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仅仅为1.3% ,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只有22.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第三产业的产值潜力有30个百分点,有75%的增长空间。在未来30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
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例将相对下降。
2、中国就业增加的潜力在于第三产业
中国2009年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仅为43.4%,就业比例已达34.1%,第二产业产值比例46.3%,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仅有27.8%。世界所有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均达70%左右,美国200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已达到77.8%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有近37个百分点, 有111%的增长空间。在未来30年, 中国的就业潜力在于
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就业比例将相对下降。中国的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具有就业的结构潜力,还具有就业的总量潜力,还具有就业岗位高工资的潜力。中国的第三产业及
生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不仅能为大学生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第三产业及生活服务业的餐饮、宾馆、家政等能为大量的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
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三产业主要是消费产业,并且投资少,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产业能耗低、污染轻、资源消耗低,科技、教育、管理等均属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发展
第三产业,加快三产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是促进整个经济增长
三个转变的关键。
第三产业投资小、就业多、能耗低、污染小,主要属消费性产业,交通等
基础设施属于第三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
社会事业均属于第三产业,发展
服务业,加快三产化有利于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
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启动
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应该是启动
内需,增加消费,增加投资。增加投资要主要投向民生、电信、交通(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第三产业和农业。特别要防止新的工业投资造成
工业品的
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工业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成熟的时机,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中国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网和高速铁路网,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交通难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争取首先实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互通,争取基本实现地级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互通。
我国在保持合理重化工业规模的前提下,要转变过度重视投资大、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化工业的观念,遏制重化工业规模的过大膨胀,防止重化工业产能的大量过剩,防止过度重化工业化,国民经济的增长由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投资和重化工业的产值转向
第三产业的投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否则,加快节能降耗、加强污染减排将很难实现。全国钢铁产能已达7.4亿吨,
产能过剩近2亿吨,产能过剩非常明显。重化工业产能大量增加必将先引起原材料价格暴涨(例如铁矿石),然后造成国内甚至国际重化工业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影响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
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的
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
服务业。
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78年中国工业产值是1607.0亿元,2008年工业产值是129112亿元,30年增长了79.3倍。1978年中国
第三产业产值是872.5亿元,2008年中国
第三产业产值是120487亿元,30年增长了137.1倍。改革开放30年来,
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1.73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的《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78年中国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4890万人,2008年就业人数是25717万人,30年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了20827万人,增长了4.26倍。1978年中国
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就业人数是6945万人,2008年就业人数是21109万人,30年
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就业人数增长了14164万人,增长了2.04倍。
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是
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就业增长速度的2.09倍。1978年中国工业就业人数是6091万人,据估算2008年就业人数约为15832万人,30年工业就业人数增长了9741万人,增长了1.60倍。
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是工业就业增长速度的2.66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0年来,中国工业、
建筑业和第
三产业的GDP增长之比为48.3:6.4:45.3。非农产业产值增长了264052.3亿元,其中工业增长了127505.0亿元,工业占非农产业的48.3%;
第三产业增长了119614.5亿元,
第三产业占非农产业的45.3%,工业与第三产业相差仅3个百分点,工业的GDP与第三产业的GDP对
城镇化的贡献相差无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0年来,中国工业、建筑业和
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之比为27.8:12.6:59.5。
非农产业就业增加了34991万人,其中工业就业大约增加了9741万人,工业就业占非农就业的27.8%;
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了2082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占非农就业的59.5%。
第三产业比工业多3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贡献是工业就业贡献的2.14倍,即三产化就业对城镇化贡献是
工业化就业对城镇化贡献的2.14倍。
总体来讲,
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与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相差无几,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是工业对就业贡献的2.14倍,第三产业对
城镇化的贡献大于工业对城镇化的贡献 。今后,
第三产业对经济、就业、城镇化的贡献将会更大。城镇化实质是非农的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的集聚,是非农的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及家属的集聚。
三产化是城镇化后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北京市2009年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已达75.53%,上海市2009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已达59.35%,广州市2009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已达60.85%,兰州市2009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已达49.87%。《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日在《财经纵横》中报道,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力量是
工业化和城市化。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
三产化、
工业化、城镇化。
面对金融危机和
经济危机,中国出口下降造成工业品需求下降。
第一产业---农业由于
劳动力富余无法增加就业,工业由于出口下降、
技术改造、生产效率提高,工业就业会出现“
挤出效应”,就业机会相对下降。第三产业不仅具有就业的“
吸纳效应”,是就业的吸纳器,而且具有稳定经济和就业的“稳定效应”,是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器。
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值远比工业稳定,第三产业就业和产值具有
逆周期的特点,在
经济周期的萧条期,第三产业的产值反而相对上升,提供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就业率反而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公报,2008年
第三产业的增速反而超过
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2003年—2007年第三产业的增速比第二产业慢3.2、1.0、1.2、0.9和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具有
逆周期的特点,在
经济危机、经济萧条时产值和就业的增长反而超过
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增长较快。著名学者成思危认为,中国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主要由
消费和第三产业推动。
国家统计局发表的2009年第一季度
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
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
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比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快2.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初步核算,2009年半年
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
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
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比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快1.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表的2009年前三季度
第一产业增加值22500亿元,增长 4.0%;
第二产业增加值106477亿元,增长7.5%;
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0亿元,增长 8.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快1.3个百分点。
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不是在工业,更不是在农业,而是在
第三产业。在工业企业就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等,在微笑曲线
利润较高的两端就业,在
生产服务业领域就业,实质是在
第三产业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农村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运输、管理等农村的
第三产业就业,绝大多数是在农业生产的研发、品牌、营销、运输、管理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业。
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工业的发展滞后, 相对大学生的培养滞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大家公认的,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0年以来,中国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一直在40%左右徘徊, 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是40.5%, 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是43.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失业率高。
中国在微笑曲线中
利润低的生产环节由于
劳动力成本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在微笑曲线两端利润高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等
生产服务业并没有竞争优势,而且存在明显的劣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服务业出口是
逆差。因此,应该通过扩大大学生就业,提高微笑曲线两端的
生产服务业的竞争力。生产服务业需要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也需要生产服务业。中国的工业品、农业品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等都非常急需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
解决好就业关键是做大、做强、分好就业市场这个蛋糕,分配好就业市场这个蛋糕各方研究很多,我们不再论述。做大就业市场这个蛋糕第一是发展经济,第二是加快发展
第三产业,因为同等产值的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更多,
就业弹性系数更高。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存在巨大的就业潜力。做强就业市场这个蛋糕的关键是发展
生产服务业,因为微笑曲线两端生产服务业的
利润更高,工资更高,是优质高薪的白领就业岗位。优质高薪的白领就业岗位将创造出许许多多具有很强消费能力的
中产阶级,促进生活
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
生产环节的低利润决定了低工资的生产就业岗位,一般是农民工就业,低工资决定了消费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充分发挥我国生产环节的优势,加快发展
生产服务业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改变“大学生就业难--
生产服务业滞后--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形成“大学生就业--生产服务业发展--大学生就业”互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失业率。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是个别现象,失败是普遍现象。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资金积累,缺乏经营基础,缺乏经营经验,缺乏社会关系,缺乏市场。当前
经济危机,市场已相对变小,并早已被瓜分,现有企业都在困难中经营甚至破产,大学生创业占领市场是极其困难的。我们要告诉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新闻舆论和就业部门要正确引导,不能用特殊代替一般,用个别代替普遍,造成大学生创业的大量亏损。据广州团市委的调查数据,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是浙江,也只有4%。
4、解决“三农”的关键是三产化、工业化、城镇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有两条措施,一条措施是着眼三农,立足三农,从三农入手,解决三农,就三农解决三农。另一条措施是着眼三农,跳出三农,解决
三农问题,具体就是用工业化、
三产化、城镇化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就是用“三化”解决“三农”。
农村问题的关键是发展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农村农业、工业和
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现象越来越普遍,村向乡镇及中心城镇集聚,乡镇及中心城镇向县城集聚,县城向中小城市集聚,农村地区的
城镇化速度将加快。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向农村迅速扩展,城市的郊区——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远郊区成为近郊区,城市还通过卫星城、开发区的形式将农村发展成城区,因此,解决农村的问题一方面依靠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
城镇化来解决。
农业问题主要通过
农业产业化来解决,但农业的发展依靠工业化、
三产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物资,需要三产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要三产化为农业生产提供研发、品牌、营销、运输、管理等,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市场需求。2009年中国农业产值为35226亿元,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10.3%。美国农业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小麦、玉米等农产品,2004年美国农业产值仅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1.3%。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实现,中国的农业产值会大幅度提高,但农业产值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仍将减少,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农业产值占GDP的5%左右比较恰当。
农民问题是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实质是农村大量的
剩余劳动力,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人均农业土地面积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剩余的
劳动力。依靠农业解决大量的
劳动力就业是不现实的,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说明,
农业劳动力还将继续减少,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时,我国农业劳动力将仅占5%左右。因此,解决农村大量
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措施是
三产化和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工业的发展需要工人。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规律表明,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时,
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的就业必将出现
挤出效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占全部就业的28~30%左右,2009年我国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比重为27.8%,因此,
工业化的就业潜力仅有3~5个百分点左右,是极其有限的。解决我国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措施是
三产化,2009年我国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4.1%,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70%左右,我国三产化的就业潜力可达37个百分点。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途径是,
第一产业---农业的
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
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成为工人,绝大多数转移到
第三产业的餐饮、宾馆、商业等产业成为服务人员。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的工人转移到
第三产业,又为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吸纳
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空间。
建议
1、发展服务业 加快三产化
中国发展
第三产业,关键在于政府高度重视,关键在于政府正确引导,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支持,关键在于支持
服务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我们要提出:“发展服务业,加快三产化”的口号,召开国家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全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大会,号召全国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三产化的局面,中国的服务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三产化进程将会得到明显加快,中国的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将会迅速缓解,中国的
失业率将会明显降低。
2、三业并重 三业鼎立
农业及农村、农民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国发展改革稳定的基础。许多地方政府非常热衷于投资多、污染重的重化工业项目的投资,一些重化工业发展过快过猛,出现了用污染和能源换外汇的现象。
第三产业虽然受到中央的重视,但许多地方政府热衷投资大的重化工业,相对农业、工业经常忽视第三产业。因此,在
三次产业中,要提高对
第三产业的重视,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振兴
第二产业,稳定提高
第一产业;要三业并重,三业并举,三业鼎立,使三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农业、工业、
服务业)共同举起中国经济这个巨“鼎”。
农业应该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应该发展高新技术,进行
新型工业化,服务业不仅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
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没有污染,可以解决许多就业,许多传统服务业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服务业不论是现代服务业,还是
传统服务业,都能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要改变歧视
传统服务业的现象,不仅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
4、既发展生产服务业 又发展生活服务业
在
新型工业化和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实质关键是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工业的振兴和农业的提高关键是工业和农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核心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业和农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仍然属于
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要切实加快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加快生活
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解决好
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出现了明显的
三产化趋势,出现了
新型工业化与三产化的相互促进,实质是微笑曲线底端的工业制造向两端的
生产服务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延伸,实质是中国制造拉长
产业链,向中国创造发展。二产
三产化就是工业三产化,实质是加快工业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也出现了明显的
三产化趋势,出现了
农业产业化与三产化的相互促进,实质是农业生产向两端的生产服务业--农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延伸,实质是农业生产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一产
三产化就是农业三产化,实质是加快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既加快二产
三产化,又加快一产三产化;既加快工业三产化,又加快农业三产化。
城镇
三产化就是城镇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例在城镇
生产总值和就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我国城镇已掀起
三产化的浪潮,许多城镇特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由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已开始大规模的
第二产业退出城市市区,
第三产业进入城市市区的“
退二进三”;已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退出城市市区,进入方便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处理的开发区和工业区的“退城进区”,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三产化迅速加快。
农村的发展不仅依靠农业的发展,而且依靠农村第三产业和
第二产业的发展。当前,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许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小企业属于国家禁止的“七小”企业,贫困的农村地区在加快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只能主要发展
服务业。农村要发展必须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
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农村交通、
商业、旅游、金融、通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既加快城镇
三产化,又加快农村三产化。
7、城镇化与三农的战略措施--县域中心的三产化
县域中心(包括
城市人口100万以下的地级中心)是以城促乡的有效环节,是以工补农的关键环节,是以商补农的有效环节。县域中心是我国吸引农村人口集聚的最佳环节,是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战略措施。县域中心相对农村的村、乡、镇投资具有规模大效益高的规模优势,是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
建议集中大量资金,加快对全国县域中心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投资,加快对全国县域中心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电、体育等
社会事业的投资,推动县域中心
三产化的进程,增强县域中心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县域中心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县域中心及其所属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