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
危害的
生物;是由数量多而导致
圈养动物和
栽培作物、花卉、苗木受到重大损害的生物。
狭义上仅指动物,
广义上包括
动物、
植物、
微生物乃至
病毒。
主要分类
根据其危害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可以传播疾病的有害生物,也称
病媒生物(Vector),如蚊、蝇、蚤、鼠、蜚蠊(蟑螂)、蜱、螨、蠓等。
二、由境外传入的非本地(或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原有生物,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如红火蚁、
松材线虫、豚草、水葫芦等。
三、危害建筑和建筑材料的有害生物,如白蚁、木材甲虫等。
四、仓储有害生物,如面粉甲虫、谷物蛀虫等。
五、纺织品害虫,如地毯甲虫、衣鱼等。
六、还有些生物,偶尔进入人类居住场所,引起居民不安,也可列入有害生物,如蜈蚣、蝎子.蟑螂等。
七、危害农林作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如蝗虫、蚜虫等。
与人类的关系
很少有人想到,许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生物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有密切的关系;更不会想到,一些有害生物是用“家”及与家密切相关的字眼来命名的!如鼠类中的有褐家鼠、小家鼠、黑家鼠,蝇类中有家蝇、厕蝇、厩蝇,蚊类中最常见的是库蚊,也称家蚊,蜚蠊(蟑螂)也称灶蚂子、灶虮子,我国分布最广的蚂蚁是
小黄家蚁,白蚁中见得最多的是家蚁。
这就说明,这些有害生物与人类家庭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人类在建立和发展家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营造了这些有害生物逃避恶劣气候、防止天敌伤害的庇护所,同时还给它们提供充分的食物,水源,使得家庭中的有害生物长盛不衰,成为一群赶不走、躲不开的不速之客。它们一旦进入家庭,就在家里吃、喝、住,蟑螂、虱子等还会随人搬家,完全以家庭成员自居,它们在家里传播疾病,污染环境,骚扰破坏,做尽坏事。
一方面,人类要注意防止害虫入侵;另一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偕相处。
有害生物防治
有害
生物防治(Pest Control Operation),简称PCO。PCO的核心是有害生物的
综合防治,即从有害生物与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标本兼治而着重治本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和安全,包括对环境无害地原则,因地制宜地对有害虫种采用适当地环境治理、化学治理、生物防治或其他科学有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地防治措施,将其
种群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地水平,并争取予以清除,以达到除害灭病或减少骚扰地目的。而并非传统地喷喷洒洒,一喷了之地灭害方式。
有害生物控制或称害虫防治是一项产业,它是针对危害人类健康、骚扰人居环境的有害昆虫和其它动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服务业。PCO的核心是害虫综合防治,即将害虫及其栖息环境作为一整体,再考虑到社会条件,综合采用合理的环境治理、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或其它有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的害虫防治措施,达到治本目的。
抗药性
在自然界同一种有害生物的种群中,各个体之间对药剂的耐受能力有大有小。一次旗药防治后'耐受能力小的个体被杀死,而少数耐受能力强的个体不会很快死亡,或者根本就不会被毒杀死。这部分存活下来的个体能把对农药耐受能力遗传给后代,当再次施用同一种农药防治时'就会有较多的耐药个体存活下来。如此连续若干年、若干代以后,耐药后代达到一定数量'形成了强耐药性种群,且耐药能力一代比一代强,以致再使用这种农药防治这种强耐药种群时效果很差,甚至无效。这种长期反复接触同种农药所产生的耐药能力就叫做耐药性。
管控领域法律
入侵我国昆虫
巴西豆象
原产地于巴西,在我国主要见于云南南部,尤其是中缅边境地区。随寄主传播蔓延,成虫产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虫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内生活,这种习性使该虫很容易随寄主而传播蔓延。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传播。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以幼虫蛀食豆类种子,对储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严重。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
成虫体长2.0~3.6mm,体呈宽卵圆形。表皮黑色,有光泽,仅触角基部2节、口器、前足、中足胫节端距及后足胫节端距为红褐色。触角节细长。
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1.5倍。小盾片三角形。鞘翅稍成方行,翅的端部圆。卵扁平,长约0.5mm。老熟幼虫呈菜豆形,乳白色。
成虫羽化后即达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内停留2~3天才顶开羽化盖爬出活动。雌虫直接将卵产于豆粒表面,卵牢固地粘在种皮上。产卵量一般为20~50粒,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5℃~30℃。幼虫发育最快的温度是32.5℃,发育的最低温度在20℃左右。限制其繁殖和越冬的主要因子是低温和低湿度。
白粉蝶
中文别名为纹白蝶,英文名为Cabbage butterfly,拉丁学名为Pieris rapae crucivora,原产于 日本。已知寄主植物有35种,但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花椰菜、油菜等。
初龄期在叶背啃食叶肉,残留表皮,呈小形凹斑,3龄以后吃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只残留叶脉和叶柄。同时排出大量粪便,污染菜叶和菜心,使蔬菜品质变劣,且虫伤又为软腐病菌提供了入侵途径,导致菜株发生软腐病,加速全株死亡。
蚕豆象
中文别名为 豆牛,豆乌龟,蚕豆红脚象。拉丁学名为 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原产于欧洲,
抗日战争期间(30年代)从日本军马饲料中大量带入,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华中、华南、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的许多省份,是国内
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蚕豆象随被害豆类的调运而传播,主要危害蚕豆,还危害野豌豆、山黧豆、兵豆、鹰嘴豆、羽扇豆等。
蚕豆象成虫略食豆叶、豆荚、花瓣及花粉,幼虫专害新鲜蚕豆豆粒。被害豆粒内部蛀成空洞,并引起霉菌侵入,使豆粒发黑而有苦味,不能食用;如伤及胚部,则影响发芽率,质量大大降低。幼虫随豆粒收获如仓,继续在豆粒内取食为害,造成严重损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
蚕豆象成虫体长4~5mm,宽2.6~2.8mm,椭圆形,体黑色,体被黄褐色与灰白色毛。触角基部1~4节或1~5节、上唇、前足浅褐色。头顶狭而隆起,头密布小刻点。唇基被黄褐色毛,额以上被淡黄色毛,触角锯齿状,向后伸达
前胸背板后缘。复眼黑色,呈“U”包围触角基部。颊间着生灰白色毛。前胸背板显著横宽,侧齿位于侧缘中央,短而钝,水平外指向;侧缘在齿后的部分稍凹。侧齿上布小刻点,被褐色与灰白色毛,形成明显小毛斑,近翅缝向外缘有灰白色毛点形成弧形的横带。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钝。腹部每节两侧各有1个灰白色毛斑。臀板不横宽,端部无黑斑或黑斑不明显。腹部末节背面露出在鞘翅外面,密生灰白色细毛。卵长约0.4~0.6mm,椭圆形,一端稍尖,半透明,淡橙黄色,表面光滑。幼虫体长约5.5~6mm,乳白色,肥胖,弯曲,胸足退化呈肉突状。头部很小,死后大部缩入前胸,淡黄白色。胸腹节上通常通常具明显的红褐色背线。蛹长约5~6mm,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腹部较肥大。前胸背板及其鞘翅密布皱纹。前胸两侧各具1不明显的齿状突起,中胸背面后缘向后突出,后胸中央有沟。腹节中央及两侧均有隆起线。
蚕豆象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内角落、包装物缝隙以及在田间、晒场、作物遗株内、杂草或砖石下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飞到田间取食豆叶、花瓣、花粉,随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蚕豆幼荚上,每雌虫一生产卵35~40粒,最多达96粒。4月中旬起孵化后即侵入豆荚蛀入豆粒中,被贮豆粒表面留有1个小黑点。每豆一般有虫1~6个。蚕豆收获后,幼虫在粒内被带到仓内继续为害。成长幼虫约于7月上旬在豆粒内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即进入越夏、越冬阶段。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习性。
除了严格检疫外,可注意在蚕豆开花之时,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当蚕豆收获时,豆内幼虫尚小,应掌握时机,在一个半月内及时将豆粒进行沸水烫浸30秒钟或熏蒸处理。收获以后,半月内用塑料薄膜密封气控保管或熏蒸处理。停止种植蚕豆3年,彻底消灭蚕豆象。
谷斑皮蠹
谷斑皮蠹中文别名卡巴甲虫,谷鲣节虫,谷鲞虫,椰子干核甲虫。拉丁学名为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原产地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
谷斑皮蠹1962年从非洲传入我国,我国内地危害不严重,福建、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曾有发现,仅在台湾定居。
谷斑皮蠹成虫虽有翅但不能飞,主要随寄主、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等传播到亚洲、欧洲、非洲、美国、墨西哥等地。食害多种谷类及
经济作物(如小麦、大麦、麦芽、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稻谷、面粉、花生、干果、坚果、奶粉、鱼粉、血干、蚕茧、皮毛、丝绸等 ),危害性极大,给谷物造成的损失惨重。对毛皮也有危害。内地许多地方曾有小面积发生,但比较容易彻底清除,多被及时扑灭,因此多没有形成大面积扩散现象。
成虫体长1.8~3.0mm,宽0.9~1.7mm,雌虫一般大于雄虫,雌虫平均体长约2.8mm,平均宽度约1.64mm。雄成虫长椭圆形,两侧近于平直。体呈长椭圆形,体壁发亮,淡红褐色,有时深褐或褐色。头及
前胸背板暗褐色至黑色,鞘翅红褐色,触角及足淡褐色。前胸背板基部中间和两侧有不明显的黄色或灰白色斑。鞘翅略宽于前胸,有淡褐色毛形成极不清晰的亚基环、亚中带和亚端带,其余部分被覆倒伏的褐色至深褐色毛。腹面被褐色毛。触角为11节(极少为9~10节),雄虫触角棒3~5节,末节长圆锥形,长约为第九、十节的总和,端部尖或钝,雌虫触角棒3~4节,末节圆锥形,长略大于宽,端部钝圆。雌虫和雄虫的触角窝后缘隆线特别退化,雄虫约消失全长的1/3,雌虫约消失2/3。颏的前缘中部具深凹,两侧钝圆,复眼内缘略凸。雌虫交配囊骨片极小,齿稀少。雄虫第九腹节背板两侧着生刚毛3~4根。卵初期为乳白色,后期为淡黄色;长0.7mm,宽0.25mm,长筒形,略弯曲,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具许多刺状突,基部较宽,向端部渐细。初龄幼虫总长达0.6~1.8mm。体宽0.25~0.3mm,除头和体毛棕色外,体为均一的黄白色。头上有1短的触角,触角3节。幼虫的典型特征是具有2种类型的体毛:简单的体毛和倒毛。简单的体毛分散在头部的背面及体节上,着生该种体毛的地方具许多小的,直的,向上翘的附突,尾须由2组着生在第9腹节上的简单体毛组成。倒毛成对地着生在某些腹部被板上,着生该种体毛的地方有规律地间隔缢缩,顶端由具倒毛地头部组成。随着幼虫的生长,颜色由初龄幼虫的淡黄白色渐变为金色或红棕色。4龄幼虫地体毛形成4条深色地横带。成熟幼虫约4~6.7mm长,1.5mm宽,体呈长纺锤形。背面乳白色至红褐色。体背的箭刚毛着生于背板侧面。上内唇感觉乳突4个。被
谷斑皮蠹危害地明显特征是具大量多毛地幼虫及其所蜕的皮。在幼虫最后一次蜕皮时,幼虫的皮裂开,但蛹一直留在幼虫皮内。蛹为离蛹,雄蛹较雌蛹小,平均长分别为3.5mm和5.0mm,淡黄色,扁圆锥形,体表着生多数细毛。
在东南亚,1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仓库缝内越冬。成虫的寿命短,交配过的雌虫存活4~7天,未交配过的雌虫存活20~30天,雄虫可存活7~12天;成虫不飞行,很少取食。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尾,一次交配可使雌虫所产卵全部可育,但交配两次可极大地提高产卵量。卵多散产,每次产卵50~90粒。耐干性强,在植物含水量2%的情况下仍能顺利繁殖和发育。耐冷耐热能力也很强,比一般的仓库害虫能够忍耐更冷更热的环境。还有突出的耐饥力,当食物缺乏时,接近成熟的幼虫甚至可以钻入缝隙处休眠。
控制方法:注意严格检疫,注意检查散装粮船船仓四周缝隙和靠仓壁表面的粮食,检查麻袋、纸箱等包装物品的缝隙及夹层;注意检查曾堆放感染
谷斑皮蠹物品货栈、仓房、木质结构的缝隙,甚至有缝隙的石灰墙浮层内。检查发现疫情后,采取熏蒸的办法及时扑灭。常用熏蒸剂有磷化氢、溴甲烷等。谷斑皮蠹幼虫比大多数仓蛀害虫更抗熏蒸剂。但溴甲烷熏蒸处理多种货物能很好地防治该虫。在建筑物和船上有效地熏蒸处理需要在熏蒸期间保持高浓度的毒气以使气体能穿透断裂处及缝隙。国外利用谷斑皮蠹裂簇虫等寄生虫、谷斑皮蠹性外激素等进行生物防治。
最近报道
5月20日电 据国家林业局网站消息,受气候因素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在我国经历了3月份大幅度上升(同比增长55.04%)后,4月份同比下降显著,预计5月份又将回升。
统计显示,4月份,全国新发生林业生物灾害2135.39万亩,同比下降17.75%。其中,虫害发生1368.52万亩,同比下降22.31%;病害发生92.04万亩,同比下降39.01%;森林鼠兔害发生674.84万亩,同比下降1.33%。1-4月,全国累计发生林业有害生物4024.10万亩,同比下降5.30%。
据分析,造成4月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同比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今年3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一些在常年应在4月份才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今年发生期提前到3月份;另一方面是进入4月份后,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下降0.5℃,特别在南方气温较常年下降1-4℃。
4月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面积较大的省份主要是、新疆、辽宁和四川,分别发生489.53万亩、261.71万亩、145.39万亩和112.48万亩,主要危害种类为森林鼠害、春尺蠖和松毛虫。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5月份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及东北西部平均气温将较常年偏高2-4℃,其余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降雨较多。
受此影响,结合各监测站点林间调查数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预测,5月份:黄淮、华北等地
美国白蛾幼虫将陆续进入危害高峰期,辽宁一代幼虫开始出现危害;黄淮、江淮和华北南部、东北南部等地杨树舟蛾、杨树天牛、
杨树溃疡病等常发虫危害上升;西北林果病虫危害增加;西南地区松毛虫、切梢小蠹、
松褐天牛持续发生;华南、华中等地松赤枯病、
油茶炭疽病发病明显;舞毒蛾在东北将有所上升;鼠(兔)在北方危害趋缓。
国家林业局要求各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切实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相关服务,做好应急防控各项准备,以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