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消费需求
全社会的消费者最终使用或消费社会总产品
最终消费需求是指全社会的消费者最终使用或消费社会总产品,实际上是居民消费需求。
措施
“扩内需,保增长”最根本的是要靠拉动消费,特别是最终消费.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个方面,只有构建有效的扩大消费经济政策措施组合,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是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主要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等;切实增加广大农民收入,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努力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继续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要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拓展农业就业增收空间,落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预期。要想使消费扩大,除了要让大家手头有关钱还应让大家有钱之后敢花。因此要把握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舆论导向,尽力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要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性条件。要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稳定广大在职职工的基本正常的的收入与消费心态。要鼓励更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保障其生活安定,维护消费者现期正常的消费支出预期。要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加强对教育收费管理,消除居民对教育等收费及其增长的不确定感,增加现期消费倾向
三是加快推进消费信贷,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消费信贷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激励消费、促进消费品和劳务供给增长的重要营销手段。目前,政策明确鼓励的贷款消费对象仅限于住房、汽车等领域,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贷款消费的范围。同时,拓宽消费领域,引导产业投向,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现阶段,不少居民的消费重点仍集中在食物、衣着等生活用品上,对文化、教育、娱乐、旅游、体育、保健、通讯等领域的消费支出还比较低。因此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旅游、保健、通讯等方面扩大消费。
此外,千方百计扩大最终消费需求,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构建“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当前要结合我国实际,明确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区别不同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依法规范信用服务行为和市场秩序,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开发
需求决定着供给,需求的规模决定着供给的规模,需求的结构决定着供给的结构。这一命题告诉我们,供给必须适应需求,供给的规模和结构必须适应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在供求结构不一致的时候,要想纠正这种不一致,不能使需求的结构去适应供给的结构,而是必须使供给的结构去适应需求的结构 也就是说,解决供求结构失衡的关键在于调整供给结构。但并不是说,供给只有被动地等待需求的拉动,而是有一个如何主动地去开发和适应潜在需求的问题。所谓潜在的需求,是指人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但因产品尚未开发出来而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需求。
通过改善供给,开发潜在的需求,在市场萧条背景下, 显得极为重要 开发潜在需求对于企业来讲也就是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寻找新的卖点。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家电行业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长虹电器集团。在城市电视机市场竞争加剧、趋于饱和、销售困难的情况下,长虹集团及时转变其产品的市场定位,设计生产适合农村家庭需要的电视机,开发农村市场,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出版业中一个很值得一提的、注重市场定位、开发潜在市场而十分成功的例子是上海三联书店。大约从1987年开始,上海三联书店策划出版了一套具有永久性价值的大型丛书《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超前地开发了中国的经济学学术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并占据了中国经济学理论图书市场的制高点。这些例子,看上去都是微观经济组织的市场经营问题,但这些经营问题无一不涉及如何开发潜在市场需求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是通过供给创造需求的问题。它们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能做到这样,那么实现市场的全面启动就不会成为问题。
总而言之, 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不能忽视供给方面的作用,要通过供给的改善去开发或创造需求。但必须指出,开发和适应潜在的需求,并没有脱离需求,仍然是以需求为基础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0 17:07
目录
概述
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