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是使此水平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等于反向选择效应,即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相
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化。
当
银行贷款利率很低,低到所有从事安全
项目投资的借款者都愿意申请贷款时,偏好高风险的借款者和偏好低风险从事
安全投资的借款者都申请贷款,低利率鼓励借款者从事低风险项目投资以取得可靠的
收入。这时,无论是高风险借款者还是低风险借款者都愿意从事安全性
项目投资,各类借款者还款概率都很高,此时,只有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在起作用。
随着
利率水平的不断提高,
利率的激励效应诱导借款者去从事有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项目的
投资,偏好低风险的借款者逐渐退出
信贷市场,借款者拖欠
贷款的概率增大,
银行贷款风险随之增大,银行的
预期收益随之减少,此时,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都在起作用。当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大于反向选择效应时,
银行贷款虽然会因还款概率的下降而受到
部分损失,但银行
总收益还是呈上升趋势,银行总收益随利率的提高而递增。
在利率连续提高的过程中,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递减而反向选择效应递增,银行
总收益的上升势头会随着反向选择效应越来越大而受到阻遏。当利率提高到某一水平后,偏好低风险的借款者全部退出
信贷市场,此时,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超过正向选择效应,
企业拖欠
贷款的概率显著增大,
银行贷款风险剧增,银行收益将随利率的增加而递减。显而易见,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相
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此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化。
当
信贷市场中对
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时,
市场出清的利率,即
均衡利率会提高,
市场利率高于银行最优利率。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理性地以低于
市场利率的最优利率
贷款而不是按照较高的市场利率贷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按市场利率贷款会增加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使借款者的还款概率降低,银行的
贷款风险加大,导致银行收益下降。而银行如果以最优利率
贷款,虽然
利息收入低一些,但是借款者还款概率高,
贷款风险小,银行收益比较高。因而,银行理性行事的方式是:以低于
市场利率的最优利率
贷款,同时以配给方式部分满足市场对贷款的需求,
利率机制与配给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实行
信贷配给时,银行优先给那些
资信度高的借款者
贷款,鼓励从事低
风险投资的借款者多贷款,限制或不给高风险借款者贷款。所以,在
信贷市场上有些借款者即使愿意支付高于银行规定的利率也可能得不到
贷款。
因此,
不完全信息的
信贷市场通常是在利率与配给的双重作用下达到均衡的。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
市场出清的
均衡利率才与银行最优利率相吻合,
信贷市场在利率的单独作用下处于唯一的均衡状态。
可见,
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
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
利率的激励效应和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理性行事的结果,它不是
国家干预的产物。利率的提高可能引起银行和借款者采取相反行动:借款者愿意从事高风险
项目投资,但刺激银行对
贷款的
超额需求采取配给,而不是轻易地提高
贷款利率。银行通过
信贷配给使信贷市场达到均衡,市场中
实际利率已不是使
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
实际利率通常小于
均衡利率,它不能作为反映
信贷市场供求状况的指标。也正因为此点,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唯一地定位在利率指标上便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信贷配给应该成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另一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