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骥
农业昆虫学家
曹骥,农业昆虫学家。主要从事粮棉害虫、果树害虫和植物检疫性害虫防治研究。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作物抗虫性利用等方面进行开创性工作,业绩卓著,为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物生平
曹骥,1916年4月30日生于北平。1927年,小学毕业后随父到天津考入南开中学读初中。1930年,回北平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到高中毕业。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南迁暂在燕京大学借读一年,不久经海路去昆明西南联大。1939年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农科研究所经济昆虫组,成为邹钟琳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学习昆虫生态学农业昆虫学等,同时从师金善宝教授读作物学。1941年夏,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理科硕士学位。此后至1946年底,由于战乱和家事,工作多有变动,曾任中学教员、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研究助理、北京大学农学院昆虫系助教、西北农学院动物学讲师并负责该校编辑出版工作、河南省善后救济分署专员兼治蝗委员会总督导等职。
1947年1月,曹骥受聘于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病虫害系技士,开始有了一个较稳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条件。为了对中国历史上的蝗虫灾害作出科学分析,他用半年多的时间查阅大量书籍和历史文献,撰写了《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一文,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农业研究》第一卷第一期上,深得中国昆虫学界的好评。
1947年8月,曹骥收到国民政府的通知,承认1944年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期间考取的出国留学资格有效,随即赴南京办理出国手续。同年9月,到达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昆虫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并选植物病理系作副系。学习期间参加了美国经济昆虫学会,暑期内兼任该校昆虫系研究助理。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以《新有机杀虫剂对几种蚜虫的药效研究》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博士学位。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深受鼓舞,并加入进步组织中国科协北美分会,未等举行学位授予典礼,就毅然于1949年底乘船回国。1950年1月到达首都北京。
1950年2月,曹骥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病虫害系任副研究员,直至1957年。先后主持东亚飞蝗、玉米螟、粟灰螟、棉蚜、果虫等防治研究。1957年,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植物检疫的研究机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成立,他服从工作需要,调入该实验室主持检疫性果虫的研究,研究过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1961年随该实验室合并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仍从事植物检疫性害虫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0-1976年,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队,先后到江西省兴国、陕西省延安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并作了些水稻和谷子害虫方面的调查。1977-1978年,因冠心病发作,且年逾花甲,便从事总结经验,撰写论著。1979年,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开始从事作物抗虫性研究,担任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专题的第一主持人。在国家恢复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制度后,于1981年被任为研究员。由于他的敬业精神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业绩,于1992年受到国务院表彰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鉴于他几十年从事害虫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1991年8月当选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技术成就
在曹骥主持的研究课题中,许多属于开拓性的。1950年主持的棉蚜防治研究,他于国内率先使用从美国带回来的E605,研究证实其内吸传导能力及其控制棉蚜的效果,提出使用E605低浓度粉剂治蚜的技术措施。
在主持飞蝗防治研究中,曹骥除系统研究六六六毒饵治蝗技术(包括饵料配方及撒饵工具)外,首先阐明六六六对蝗虫的薰蒸作用机理,为扩大六六六推广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主持玉米螟防治研究中,他根据玉米螟一代幼虫集中为害春玉米心叶的规律,最早研究提出应用六六六叶心灌药技术和简单叶心灌药工具,同时指出推广中应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技术标准。
曹骥在中国第一次使用苏云金杆菌用灌心叶方法防治玉米螟。苏云金杆菌的中文名称是他命名的,也是他第一次应用的。刘崇乐教授在撰写的《苏云金杆菌五十年》专著中指出:曹骥是中国研究苏云金杆菌防治农业害虫的第一位科学工作者。由于苏云金杆菌防治效果及菌剂来源均低于当时推广中的六六六,因此未能继续开展下去,但曹骥的工作为后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曹骥在晚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作物抗病虫性品种资源鉴定”专题研究中,除组织全国有关单位从几十万份品种资源中评选出一批可直接利用的抗病虫良种外,还首次统一了45种主要病虫害对10种粮豆作物抗病虫性的鉴定方法。这项开拓性研究,使各有关单位的鉴定结果可以互相比较利用,并为后来的品种资源和新品种选育的抗病虫性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1961年,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称中国出口的大麻籽内含有食心虫茧,并声称要改从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进口大麻籽。此刻,曹骥受命研究解决大麻食心虫的检疫技术。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他只身奔赴内蒙古大麻产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经过艰苦而又严谨的试验研究,证实了大麻籽内所含大麻食心虫幼虫不能越夏,提出了只要将混有大麻食心虫的大麻籽贮存一年即可出口的科学报告。这一结果得到进口国家的认定,从而及时解决了中国大麻籽出口换汇中的技术难题。
1963年,马铃薯块茎蛾在中国晋南发现,不久河南亦有报道。曹骥又一次受命主持研究会战。他先后深入到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安徽等马铃薯块茎蛾发生腹地及其边缘地带调查研究,并在晋南风陵渡建立研究基点,连续两年实地研究其越冬规律。结果发现,该虫在中国能越冬的北界为1月份0℃等温线;山西全省均在该线以北,风陵渡的蛾子是从河南扩散而来,终于作出该虫不能蔓延到晋北马铃薯主要产区的科学结论,从而解除了当时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检疫措施。经过30年的考验,可证实该结论科学无误。此外,为阐明该虫为何至今不能侵入沿海省(区),他带领研究生陆庆光到鄂、湘、皖、赣等省继续开展研究。发现马铃薯块茎蛾发生基地离不开山区这一规律,并提出烟、薯两寄主不能并存是限制向东分布的主要因素。
曹骥自幼爱好文学,中学时代又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大学期间即在当时颇负盛名的《西风》杂志上发表译作。参加工作后,他常在农业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常编写科普读物。以后不断地撰写论文发表在学报和中级科技刊物上,内容包括研究报告、研究方法、科学进展综述、重要学术见解、害虫发生动态、国外经验介绍等。初步统计,曹骥已发表各类文章150篇以上,为中国农业害虫防治技术的普及和防治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进入80年代,曹骥除去完成岗位工作外,把主要精力放在著译上。至今经他编著、修订、合作主编以及合评的专著已出版6本。其中《农作物抗虫原理及应用》一书,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该书既有理论又有应用价值,对推动中国抗虫育种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退休以后,他参加编写《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一书中“农业技术防治”一章。在主编张宗炳教授逝世后,他毅然担起该书定稿重担。该书1992年获“兴农杯”二等奖。曹骥还应周明牂教授邀请担任其主编的《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一书的主审。该书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参考书。他还参加重译《达尔文全集》中《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曹骥晚年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仍笔耕不辍的精神是可敬的。
主要论著
1 曹骥,李光博.六六六对飞蝗蝻期的熏蒸作用.昆虫学报.1951,1(2):128~135
2 曹骥,贾佩华.E605作为内吸剂在田间防治棉蚜的初步结果.中国农业研究.1951,2(3):245~252
3 曹骥,贾佩华,林佩华.京郊粟灰螟生活史研究.昆虫学报.1953,4(4):319~324
4 曹骥,贾佩华,林佩华.叶心施药防治玉米螟的小区试验.农业学报.1955,6(3):237~250
5 曹骥,贾佩华,林佩华.用苏云金杆菌孢子粉防治玉米螟.昆虫学报.1955,5(3):349
6 曹骥,杨宗琦,黎彦,张乃鑫.河北定县鸭梨的虫害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7 曹骥,朱希孟,林松.葡萄根瘤蚜发生规律初步研究.昆虫学报.1961,11(1):59~70
8 曹骥.大麻食心虫的检疫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3,2(4):371~378
9 曹骥.害虫的防治标准.昆虫知识.1976,(13):31~32
10 曹骥.利用栽培方法防治粟灰螟的探讨.植物保护学报.1979,6(1):51~56
11 曹骥.略论植物检疫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植物保护.1979,(4):30~32
12 曹骥,陈仲梅,文家慧.烟潜叶蛾在我国的分布.动物学研究.1981,2(4):327~332
13 曹骥.浅谈我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害虫部分.植物检疫.1981,(1):48~51
14 曹骥,徐瑞生等.小麦抗蚜兼抗锈材料田间筛选结果.作物品种资源.1983,(1):39~41
15 曹骥.作物抗虫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6 曹骥,李学书,李先誉.植物检疫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7 张宗炳,曹骥.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8 曹骥.试论制约植保工作的诸因素.植物保护.1993(4):38~39
19 曹骥.试论植物检疫综合治理的涵义及措施.植物检疫.1994,(6):355~357
20 曹骥.中国植物保护研究进展:IPM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59~61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7 09: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