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谨(1787年11月5日-1849年6月8日),原名瑾,字怀朴,原字怀璞,号定庵,
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
沁阳市)人,抗英保台民族英雄,历任
直隶、
福建等地
知县。在担任福建
台湾府凤山县知县时,开凿了曹公圳(
曹公圳旧圳头),而担任淡水同知时亦曾率领士兵乡勇击退英国船舰,此外还有不少政绩,但后来遭英方控告冒功杀俘而被夺花翎。
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乞病归,返回故里,最后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其事迹收入《
清史稿》循吏传中。
生平
曹谨出生于清
乾隆五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1786年11月16日),年幼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 少时于河内县城北门内大街的“三官庙”内私塾读书,后来进入
覃怀书院读书。
清朝嘉庆丁卯科(1807年)乡试时高中解元,但于礼部会试一直落第,直到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经过“大挑”后列为一等,为候补知县。
他担任过
直隶平山、曲阳、
饶阳、
宁津等地知县。
道光五年(1825年)补
威县令,后于调任
丰润时被议而落职。道光十四年(1834)改任
福建将乐知县,又被议,引见后仍以知县用。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担任
闽县知县兼
福州府海防同知,任期中闽县遭逢大旱,全县遂在鼓山向湖神祈雨,但曹谨认为临时拜神无益,且并非祀典内的仪式,所以拒绝祭拜。
道光十七年(1837年)春正月时,曹谨来台担任凤山县知县,聘金门文人
林树梅为幕宾,此时正逢干旱,于是曹谨兴建圳道引
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之水灌溉。隔年台湾巡道
姚莹命台湾知府
熊一本巡视,熊一本命名“曹公圳”,并立碑及纂《曹公圳记》。除此之外,他还礼聘蔡征藩来台主持凤仪书院(1837年),并于凤山县城增筑城楼炮台、修仓廒,并平定张贡事件(1838年),因政绩卓越,道光二十年(1840年12月14日)下旨准奏升补淡水同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初一曹谨接替
范学恒担任
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上任前因
凤山县又大旱而命郑兰、郑宣治修筑“曹公新圳”(1844年完工)。他于上任该年组织乡勇、清查户口,隔年又在淡水厅城外加筑了一圈土城以强化城池防御,他曾打算以乡勇取代海口防兵,但未被上级接受。鸦片战争期间,曹谨先后率士兵乡勇参与攻击英舰纳尔不达号(HMS Nerbudda)与阿恩号(HMS Brig Ann),成功的完成任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二十六日
内阁奉上谕予以嘉勉,论功可以知府升用,之后更赏戴花翎。然而,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因为英国控告当时台湾官员冒功杀俘,曹谨遭到革职查办。
曹谨还曾亲赴大甲化解淡水与彰化的彰泉
械斗,事后并在中港、后垄(今苗栗后龙)立“泉漳和睦碑”,另外还有增设乡塾、刊印童蒙课本、每月朔望定期至厅城明伦堂宣讲以及续建
学海书院。后来在撤职隔年(1844年)虽然因平息械斗与缉捕海盗之功而恢复赏戴花翎,并补以海疆知府,但他并未复职,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告病返乡,后于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十八日(1849年6月8日)在家中去世,在咸丰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852年8月9日)由次子曹榕将他与同年逝世的长子曹檍安葬于故乡城南祖坟旁(今河南
沁阳市南门街东侧),并由友人
李棠阶撰写墓志铭。
曹谨一生宦历南北三十余年,所至民亲,既去民思。宦台八载,兴利除弊,勤政为民,为开发台湾,保卫台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凤山人民为追念曹公的恩德,为其建立生祠,又以曹公路、曹公里、曹公国民小学命其名。慎思追远,淡人念其遗爱,奉祀德政祠。光绪二年,福建巡抚又将其牌位奉祀名宦祠。淡凤人民春秋俎豆,至今不替。
后世影响
曹谨是抗英保台的民族英雄,在台湾期间有不少政绩,因而在北台湾将他供奉在“德政祠”中,淡水厅民奉为城隍。而南台湾民众在咸丰十年(1860年)于凤仪书院内兴建“曹公祠”祭祀,而后福建巡抚丁日昌亦在光绪二年(1876年)奏请将曹谨入祀“名宦祠”。
在
台湾日据时期,曹谨修筑的曹公圳等功绩亦为官方所肯定,例如台湾总督
儿玉源太郎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巡视凤山时曾捐款兴修“曹公祠”,而
佐久间左马太亦赠“曹公祠”匾额,官方并定11月1日为曹公诞辰并举行祭典,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参拜者高达2000多人。
第二次大战后,为纪念曹谨,除在1959年设曹公国小外,1971年时高雄农田水利会亦整修
曹公祠,后来在1992年时林园警善堂传玉帝降旨将曹公祠升格为庙,遂在该年11月1日将曹公祠更名,并立神像祭祀(此前仅供奉长生禄位),1999年11月1日时,神像曾在凤山地区出巡过。而在1998年8月
高雄凤山的文史工作者与河南省沁阳市展开互动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也开始有大量关于曹谨的文章出现,此外近年也修复了于1960年代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坟墓。2003年时,两岸的国立
国光剧团豫剧队与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曾合作演出《曹公外传》。
台铁
凤山车站前的路命名为“曹公路”纪念曹谨。
曹公庙也位于曹公路上。
民间传说
在台湾高雄市凤山的赤山地区,有“曹公开圳与龙母斗法”与“赤山出皇帝”的传说,前者大意是说曹谨在龙喉山一带发现挖好的圳路隔天会复原,后来发现是龙母在阻扰,并得知打败它的方法,而后遂破龙母法术完成工程,不过龙喉山的风水也受到影响;后者则是传说在龙喉山上有棵大树,据说长出一百根枝条后赤山地区便会出皇帝,但在长到九十九根时被曹谨砍去一根枝条并将枝条烧毁,大树因而枯死,而赤山也无法出皇帝。两者传说均为“京官败地理”类型的传说。
相关文物景点
曹谨墓(曹瑾墓):于
文化大革命时受到破坏,后来修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200)。
曹谨墓墓志铭:原在曹谨墓中,后在1984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于皮革工厂内,作为洗皮、捶皮的工作台。现存于
沁阳市博物馆内。
''中华民国 ''曹公圳:灌溉范围包括今高雄市凤山区、林园区、大寮区、大树区、仁武区、大社区、鸟松区、鼓山区、左营区、楠梓区、三民区、苓雅区、前镇区、小港区,其中
曹公圳旧圳头已列为高雄历史建筑。
曹公庙:位于台湾
高雄市凤山区。曹公庙原为曹公祠,位于高雄县凤山市主要道路曹公路上,为感念曹谨的功德,1860年高雄市民建曹公祠祭祀,并悬挂“正德厚生”匾额,1992年改称为曹公庙。曹谨之于台湾,犹如神话之于台湾。三战英军,全胜而归;居台八年,为台湾留下永远的纪念让台湾老百姓永远受益,也为中原人立下了丰碑。
注释
1. 曹显福,字贵廷,清待赠迪功郎[1]。
2. 曹镇,字定远,清国子监太学生[1]。
3. 曹檍,约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或之后出生,于咸丰二年五月初一(1852年6月18日)去世,与父亲一同下葬[1]。
4. 曹榕,字季蓉,约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娶妻原氏,卒年不详[1]。
5. 曹谨三任威县知县,第一次是在道光五年二月接替张良志(湖北监生),于道光八年交由龚本中接任,但之后历经王光锷、郑琦(益都举人)后又于该年复任;道光九年除曹谨外,先后又有蔡元禧、宁云鹏、邓肇元、秦观担任过该职,而到了道光十年黎机、陈兆琪之后,曹谨再次担任威县令,直到道光十二年由桂荃接任[1]。
6. 亦传说新竹都城隍可能为吴凤、曹士桂、郑拱辰[8]。
7. 日据时期凤仪书院改为日本卫戍医院,一般民众无法自由进出,遂于今址重建祠堂[9]
8. 在台湾类似的传说还有中台湾的“杨本县败地理”与南台湾的“蒋公子败地理”,至于中国闽南地区也有明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断尽天下龙脉的传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