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镛
清朝中期大臣
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俪笙,一字怿嘉,安徽歙县人。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清朝中期大臣。
人物生平
乾隆四十六年(1781),考中进士,选拔为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大考三等,乾隆帝以曹振镛为户部尚书曹文埴的儿子,才能可用,特擢侍讲
嘉庆三年(1798),大考二等,升任少詹事。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满后,任通政使。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吏部侍郎
嘉庆十一年(1806),升任工部尚书。《清高宗实录》书成,加太子少保,调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调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历任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加太子太保
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帝驾崩,朝廷重臣撰写遗诏,称乾隆帝生嘉庆帝于避暑山庄,编修刘凤诰知其有误,告知曹振镛,曹振镛召对陈说,道光帝大怒,罢免了朝廷重臣,任命曹振镛为军机大臣
道光元年(1820),升任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
道光三年(1822),举行万寿节,道光帝赐宴十五老臣,其中曹振镛最小,特命参与宴会并绘像。
道光四年(1823),充上书房总师傅。
道光六年(1825),入值南书房
道光七年(1826),回疆平定,升任太子太师
道光八年(1827),张格尔被擒,升任太傅,赐紫缰,图形紫光阁,列功臣之中。曹振镛上疏推辞,道光帝下诏凡军机大臣别绘一图,以遂让功之心,而彰辅弼之效。御制赞曰:“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亲书以赐之。
道光十一年(1830),以万寿庆典赐双眼花翎
道光十五年(1834)卒,享年81岁,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擢次子曹恩濙为四品卿。
主要成就
曹振镛在纂修《会典》、《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等,都任总裁。服官50余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小心谨慎,深受朝廷信赖。曾三任学政,四典乡试会试
轶事典故
作为一个汉族官僚,曹振镛没有显赫的军功,也没有出众的文采,在重满轻汉的满清王朝,能够在充满凶险和倾轧的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年龄越大越受皇帝信任,官也越做越大,自然是有他的为官“诀窍”。有一次,他的门生向他讨教,问他成为三朝元老,事业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回答了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意思是对于皇帝这个“一把手”和其他上司,一定要表示顺从,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是圆滑到了极至。“少说话”不是不说话,而是要把话说到关键处,说到点子上,对此,曹振镛不仅深有研究,而且是颇有心得。
清王朝在进入道光年间,已暴露出很多衰落的迹象,国家的许多大政无不弊端累累,积重难返,地方官纷纷上书朝廷,这就造成道光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大量奏章,搞的头昏脑胀,非常劳累,不看吧,又怕留下个荒废政务的坏名声很是为难,为此也相当烦恼。
官场老手曹振镛很快敏锐地查觉了道光的这种心事,在动了一番心思后,他觉得该说话的时候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一改“少说话”的常态,发表了一番高论,他对道光献计说:“今天国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已是太平盛世了呀,可是一些臣子,却偏要无事生非,在奏章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无非是想博取敢于直言进谏的虚名,对这些沽名钓誉的人,又不能降旨怪罪,会让陛下蒙受拒谏的坏名声。依臣之见,陛下今后只要在批阅奏章时,选择其中细枝末节的错误,降旨严加斥责,那些臣子们就会慑于陛下的天威圣明,知道陛下对天下之事明察秋毫,一定就不会再上奏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了。”
曹振镛的一席话让道光听后大喜,逐按照此法操作,专门去挑奏章中的字体、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小毛病”,斥责官员撰写奏章不严肃,藐视朝廷,还让很多人丢了官。这样一来,搞得臣子们个个谨小慎微,视上书奏章为险途,有事尽量不向朝廷报告或少报告,即使报告,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了事实真相,长期如此,便在官场上形成了一种粉饰太平,相互欺瞒,报喜不报忧的恶劣风气,许多弊政得不到及时解决,矛盾被激化了起来,最后酿成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性内乱——金田起义,使清王朝这只又旧又破的大船差点在农民起义的波涛中倾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曹振镛“一言害邦”。
家庭成员
父:曹文埴
次子:曹恩濙
历史评价
清史稿》:宣宗治尚恭俭,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
道光帝: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前大学士刘统勋朱珪,于乾隆、嘉庆中蒙皇祖、皇考鉴其品节,赐谥文正。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媿。其予谥文正。
参考资料
曹振镛.故宫博物院网.
【史海钩沉】庸官曹振镛.中共六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4 13:4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