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定有几种意思。有修正的意思,也指一个具体的
时间,“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还有其他的意思
词语释义
详细解释
改订;修订。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 贾生 发之。”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臣伏以陛下,本原《
周礼》,参之以有《
唐六典》之书,考诸当世之宜,裁以圣虑,更定官制,以幸天下。” 清 韩程愈《睢阳袁氏(
袁可立)世系谱序》:“固开美(
袁赋正)年翁乎扁以咏,而与参(
袁赋诚)复愿为更定,可为详且虑矣。”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古者文人集中所刻,时与石本不同,皆由年力俱进,积渐更定,故致如此。”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文词与百回本几无别,特于字句稍有更定。”
其它相关
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003年版课下注释为[更定]:更,
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而并未解释出“更定”二字的时刻
2004年版:“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
2005年版:“指凌晨时分……”。
2006年版:“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查阅《
辞源》、《
辞海》等辞书,均无“更定”这个词条,于是引发了探究“更定”几何的兴致。
最先想起《
孔雀东南飞》中“暗暗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
辞源》对“人定”的释义为“夜深人静之时”。《古今诗选》注“人定初”为“人刚刚安静下来的时候”。推理过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吗?不过,又显然还缺少说服力。
翻阅《象器笺》读到一段话:“僧寺于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钟十八下,名为‘定钟’,又名十八钟,正当亥时。凡坐禅至定钟而止。”《
海录碎事》亦载
柳公绰每日与子弟论文,至人定
钟鸣,始就寝。可见,“人定钟”就是“定钟”,从亥时相当于如今
北京时间的夜间九时至十一时来看,僧人们的“定钟”就如同我们学校下
晚自习熄灯就寝的信号。由此观之,“定”的“结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结束,而是指五更这段时间的正式来临,亦即起更已毕 于是,思维可以这样地疏理,由“定钟”到“人定钟”,再到“人定初”。同时也就像层层剥笋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确认为夜间九时左右。
又一文写到:
明末作家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似乎很受教材编写者的欢迎,不止一种教材收录了这篇文章,恐怕都没有预料到,“更定”一词竟然给很多老师带来了困惑。
文中说:“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 问题出在对文中“更定”一词的解释上,以人教版和语文版为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2003年一版二刷)说:“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而语文版(八年级下,2003年一版二刷)则说:“指晚上八点左右。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一个说是清晨,一个说是入夜,似乎都言之凿凿,确实让人难定取舍。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我想莫过于把这个词还原到当时环境里去,看看同时代的作家或者
张岱先生本人在其它地方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我在搜检《
陶庵梦忆》的时候找到几条,先抄在下面,再加解释:(为了提供比较全面的语境,引文偏详)
周墨
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儿,
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卷三《
闵老子茶》)
这段话中有一个明确表示时间的词对我们的理解至关重要,那就是日晡。日晡即
申时,也就是下午三点至五点。作者访闵是在下午三至五点前后。交谈过程中闵汶水曾经外出,回来的时候“更定矣”,作者还没有走,说要等着喝闵先生煮的茶。“汶水喜,自起当炉”,更重要的是“灯下视茶色”,这说明已经从下午到掌灯时分了。由此推测,更
定指的应该是入夜的时候。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
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卷五《
虎丘中秋夜》)
傒僮下午唱《西楼 》,夜则自串。傒僮为
兴化大班,余旧伶马小卿、陆子云在焉,加意唱七出,戏至更定……(卷七《
过剑门》)
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
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
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
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卷五《
炉峰月》)
《虎丘中秋夜》中说由“
天暝月上”至更定,《过剑门》则说从“下午”到更定。《炉峰月》先说望日晚间的事情,次日再提的时候则曰“昨晚更定”。
由此推断, 语文版的解释大致是正确的。后来看到人教版(2006年一版四刷)重新作出了解释,“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这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原来没有什么证据的时候我曾经写下这样的推测:“据我的分析,还是人教版的解释更合情理。因为根据,作者等到天黑以后才出去看雪,冬天不比三伏夏日,八点左右还没有特别黑,冬天黑得早,这时才出去看雪,多少有点匪夷所思。不过还是心里没底,谁敢说我们的张先生不是痴到入夜观雪的风流相公呢?”由此看来,张先生的确是痴绝的风流相公了。
作者及通讯方式
文章引用自:
考证二:
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文本
对句中“更定”一词,三年的版本出现了三种注解,现容笔者誊录于此。
二OO四年版:“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
二OO五年版:“指凌晨时分……”。
二OO六年版:“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查阅《
辞源》、《
辞海》等辞书,均无“更定”这个词条,于是引发了探究“更定”几何的兴致。
最先想起《
孔雀东南飞》中“暗暗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
辞源》对“人定”的释义为“夜深人静之时”。《古今诗选》注“人定初”为“人刚刚安静下来的时候”。推理过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吗?不过,又显然还缺少说服力。
翻阅《象器笺》读到一段话:“僧寺于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钟十八下,名为‘定钟’,又名十八钟,正当亥时。凡坐禅至定钟而止。”《海录碎事》亦载
柳公绰每日与子弟论文,至人定
钟鸣,始就寝。可见,“人定钟”就是“定钟”,从亥时相当于如今北京时间的夜间九时至十一时来看,僧人们的“定钟”就如同我们学校下晚自习熄灯就寝的信号。由此观之,“定”的“结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结束,而是指五更这段时间的正式来临,亦即起更已毕。
于是,思维可以这样地疏理,由“定钟”到“人定钟”,再到“人定初”。同时也就像层层剥笋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确认为夜间九时左右。
有句名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行吗?”看来我们读书、备课都得用心,否则很多事就会难以明白。
考证三:
“更定”为何时
那天,我和几位同事在办公室争论“更定”是什么时候.争论的结果是各持一词,无功而返’.为了弄清这个疑团,事后,我又翻找了近三年的教科书。
二00四年版∶“更”古时的记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
二00五年版∶“指凌晨时分……
二00六年版∶“指出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三年里三个定论,我越来越糊涂拉,不知道怎样理解“更定”的确切解释。
我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据我的主观分析,我还是认为二00五年版的结果更和情理。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雾淞吭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此句中“
雾凇”一词的意思最为重要,
曾巩在《冬夜即事诗》中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松。据此句咱们可以知道当时的空中被
白气弥漫,如果是在晚上,作者何能看到影子?还能看到“长堤一痕”?除非我们的张先生拿有
红外线望远镜。
另外作者等到天黑以后才去看雪也有点不对头,冬天不比三伏夏日,八点左右天还没有特别黑。冬天黑的早这时才出去看雪多少有点匪夷所思,话又说回来拉,谁敢说我们的张先生不是痴到入夜观雪的风流相公呢?
明
张岱《
湖心亭看雪》文中说:“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在对文中“更定”一词的解释上,有两种版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2003年一版二刷)说:“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而语文版(八年级下,2003年一版二刷)则说:“指晚上八点左右。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一个说是清晨,一个说是入夜,似乎都言之凿凿,确实让人难定取舍。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这个词还原到当时环境里去,看看同时代的作家或者张岱先生本人在其它地方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在搜检《陶庵梦忆》的时候找到几条,先抄在下面,再加解释:(为了提供比较全面的语境,引文偏详)
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儿,
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卷三《闵老子茶》)
这段话中有一个明确表示时间的词对我们的理解至关重要,那就是日晡。日晡即申时,也就是下午三点至五点。作者访闵是在下午三至五点前后。交谈过程中闵汶水曾经外出,回来的时候“更定矣”,作者还没有走,说要等着喝闵先生煮的茶。“汶水喜,自起当炉”,更重要的是“灯下视茶色”,这说明已经从下午到掌灯时分了。由此推测,更定指的应该是入夜的时候。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卷五《虎丘中秋夜》)
傒僮下午唱《西楼 》,夜则自串。傒僮为
兴化大班,余旧伶马小卿、陆子云在焉,加意唱七出,戏至更定……(卷七《过剑门》)
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
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卷五《炉峰月》)
《虎丘中秋夜》中说由“天暝月上”至更定,《过剑门》则说从“下午”到更定。《炉峰月》先说望日晚间的事情,次日再提的时候则曰“昨晚更定”。
考证四:
商榷:关于《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
又细读明末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忽然对“是日更定”一句有了兴趣。首先是读音问题.记得说书人在武侠小说里提到夜行人时,总是说:他穿上夜行衣靠,准备在三jing天动手。或是我们常听到的:打jing的。如此说来,“是日更定”中的“更”字就应该读成jing了。当然,全无考证。
另外,“更定”到底是什么时间?记得初读此文时,我凭感觉认为这是
张岱起大早去湖心亭看雪,但看课下注释发觉“更定”中的“更”并无确切解释,只说:“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那可能是二00四年的事情了。而今天,我又看八年级教材,发现课本中对“更定”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我不禁疑惑,于是立即看
教参,发现教参上对“更定”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指凌晨以后。”那么,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呢?
其实,我比较认同“凌晨以后”这个解释。因为从常理上讲,冬天晚上八点以后已经太黑了,那么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即使
张岱心里再不痛快,也不至于冒着严寒去湖心亭吧。另外,天那么黑,怎么看到“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呢?
考证五: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有关《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的疑惑
今日始教《湖心亭看雪》,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赫然发现一个问题,作者
张岱“看雪”的时间“更定”究竟为何时?
鲁教版四年制第四册《湖心亭看雪》有这个词的解释,课下注释和教参是不同的。
更定,课下注释解释为:初更开始(课本135页,后又补充: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叫做更定)。教参解释为:凌晨后(教参232页);凌晨时分(教参234页)。
查网上人教版资料,释义都支持教参的解释。请看:
人教课本:定,完了,结束。
人教教参: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
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其实,人教版教参本身即有矛盾,前说“‘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又说“竟有人夜深出门”,这又当何理解?
实际上,从文章的内容上看,作者“痴”在“大雪三日”后“看雪”,能在什么时间呢?理论上说,晚上去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是“痴”人啊。在《
老残游记》中就有“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
藕花”,的雅兴,《
世说新语》中也有“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的“
雪夜访戴”的佳话,对于文人,不可以以“常理”、“常人”的想法去考量,尤其是作者“都说相公痴”,为何不可以以“无我”写“有我”。但从情理上说,于“晚八时”左右似不太可能,毕竟
西湖面积并不太大,(余住西湖)坐船赏玩,不需要多长时间(笔者去过),且还要能够看到“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色,于此,怎样能看到呢,尤其是“上下一白”?此外,还有一处细节“炉正沸”,试问:如在“十二月”,晚八时,如何能够看到“炉正沸”呢?
如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月光”(当时不可能有其它
照明设施),有吗?原文有“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的句子,“崇祯五年”指公元1632年,其时“十二月”当指我国农历腊月。查万年历,公历 1633 年1月10日到2月7日恰为腊月初一至二十九,但已然是崇祯六年,继续查,“崇祯五年”指公元1632年,那就只能是年初了,是年前闰冬月,公历1632年,腊月初一为1月21日,腊月三十为2月19日。故所记时间当如此。有月光的时间,多应为阴历十五前后,故其中2月4日为阴历十五,恰为立春,并五九第九天,有可能是雪后。无奈没有当时西湖天气的记录,无法求证。
另外,对于此句,也有其它版本,如“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的区别,“是日,更定矣”,句中的“矣”字的运用,多可能译作“了”,更可能说明是“更声结束了”,
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定”的义项中没有“完了,结束”,反倒有一个“确定”与鲁教版的解释相通。
查《
现代汉语词典》,“定更”一词的释义和鲁教版课本课下注释相同。
显然,这两部工具书的释义是支持鲁教版课本的注释的。可是,为什么鲁教版的教参不和课本解释保持同步呢?人教版教材的解释是望文生义,还是另有依据呢?是作者的“痴”情使然,还是编者的当然臆想?是历史的真实亦或是我们的自作聪明?
敬请专家予以解答。
考证六:
教版语文2005年4月第6次印刷的版本中入选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
张岱的一篇
叙事散文《
湖心亭看雪》,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拿的意思注释解释为撑、划,这无可厚非。可是2006年5月第10次印刷的版本中将拿字改成了拿,注释中标注它的读音为nu。笔者查阅了
古汉语词典拿可以写成拏,但是它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na,而且它的意思就是撑(船)划(船)。由拿到拿即使是尊重原文创作读音也应为na而非nu。此是其一。
其二,原来的版本中对更定是这样解释的:凌晨时分。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新的版本中注释改变为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对这个词语的解释到底哪个版本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表格: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点至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点至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点至1点
鸡鸣
四更
丁夜
1点至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点至5点
如果按照原来的版本更定应该是凌晨时分5点左右,冬天的这个时间天色虽然还有些昏暗,但是天地中的事物在雪的映衬下应该是可以依稀见其轮廓的。这从文中的雪景描写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文中这样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说这是一幅水墨模糊的
湖山夜雪图。作者的描写很符合这个时间段目之所及的范围。新的版本理解为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以后。冬天晚上的这个时间段天色很昏暗了,目之所及的范围很是受限,但是当时可是大雪之后,雪的出现又会削弱这种昏暗,所以看东西时也不至于辨析不清。如此说来两种说法皆可了,可是作者去湖心亭只能是择其中一个时间去的,所以这两者中
必存其一,孰是孰非呢?笔者也有些困惑,不过后来在
古汉语词典中翻阅了定字的解释,确实有止,停的意思。不妨再来看看
张岱的性情,他有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定是选择一个不见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撞见的时刻来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冬天的晚上八点和凌晨五点哪个时间段更少见人呢?西湖是著名的旅游盛地,不排除游人在晚上八点夜赏西湖的可能,可是在凌晨五点时分,游人出来赏景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吧。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
生活经验来推测这个时间还是梦酣之时
啊!只有如
张岱这样客居他乡又具脱俗性情的人夜才难寐啊,不然张岱到了湖心亭见到金陵二客后不会借助客的大喜
之言来抒发心中的无限欣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遗世独立的
张岱内心极温暖的心声
啊!如此说来,原来版本的解释更加符合实情些,也更具人情味些。
以上理解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望同仁不吝指教。
考证七:
古时一夜分五更,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叫更定。由此可知,凌晨后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另外是对那个论据--就是学生认为凌晨1点天很黑。我觉得这个论据有误,因为课文中只说十二月,没有说是哪一天,那么在有月的夜晚,天色会很亮的。加上山水雪的反光,不用点灯也能看很远的东西。所以,凌晨1点天未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