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猷雪夜访戴
南朝刘义庆志人作品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出自《世说新语·任诞》。这是一篇记述日常生活小事的小品文,通过写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体现了王子猷潇洒率真的个性,也反映了东晋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全文语言简练隽永,人物刻画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作品原文
王子猷雪夜访戴⑴
王子猷居山阴⑵,夜大雪,眠觉⑶,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⑷。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⑹。忽忆戴安道⑺。时戴在剡⑻,即便夜乘小舟就之⑼。经宿方至⑽,造门不前而返⑾。人问其故⑿,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词句注释
⑴王子猷: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⑶眠觉:睡醒。
⑷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⑸因:于是。
⑹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⑺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⑻时:当时。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
⑼即:即刻。便:就。就:到,去。
⑽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经:经过。方:才。
⑾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⑿故: 原因。
白话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旧有的儒家传统思想受到质疑,儒家传统信仰价值受到否定,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追求、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鲁迅把它称为“文学的自觉的时代”。这一时代也产生了具有特定历史时代文化内涵的文化群体,即名士。魏晋名士抛弃了东汉文人所追求的道德功业,否定了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提倡彰显个性,表露真情和追求自由,这些观念体现在名士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魏晋士人特有的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名士风流”。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述了汉末魏晋年间文人士大夫的许多奇闻轶事。《王子猷雪夜访戴》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篇章。
作品赏析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一篇记述日常生活小事的精致小品,通过写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兴尽而返的故事,体现了王子猷率真,任性张扬个性,追求事实的过程,而并非结果,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也反映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
王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王子猷在一个雪夜醒来,突然想起了老朋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前往。这已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了。小船行了一个晚上,天亮时到达朋友的门前,他却又掉头回去了,这就更令人莫名惊诧了。但王子猷有自己的说法:“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个“兴”字用得好,它是这篇文章之魂,也是王子猷行为的重要依据。只要乘“兴”与“兴”尽了,见不见戴安道已经不重要了。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致、兴趣、兴味行事,不遵循生活的既定规范和常理常情,这是一种非常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它不仅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而且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魅力。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文章语言简练隽永,能紧紧抓住主旨极省笔墨地叙写故事,刻画人物。全文仅百来字,却几经转折。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名家点评
明·凌濛初:“每读此,令人飘飘欲飞。”(《超尘脱俗啸傲林泉——〈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名士风流赏析》)
现代·骆玉明:“王子猷雪夜访戴所表现出的,还不仅是任由情兴的名士风度,它还由此生发为一种具有唯美情调的人生姿态。”(《诗词文曲鉴赏·古文》)
作者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历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江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宋书·刘道规传》说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19:0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