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汉语词语,拼音是chūn gēng,
英语是spring ploughing,春季播种之前,耕耘土地。
词语释义
释义:[spring ploughing] 春季播种之前,耕耘土地。
示例:汉·
晁错《
论贵粟疏》:“春耕、
夏耘、
秋获、
冬藏……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
宋·
曾巩《
二月八日北城闲步》诗:“便起
高亭临
北渚,欲乘长日劝春耕。”
周恩来《老区半老区的土改与整党工作》四:“估计春耕前已不可能完成土改任务的地方,即应将土改工作推迟至夏季以后进行。”
春耕历史
来历
中国古代以
农业立国,农业讲究时令气节,春耕、夏耘、秋收、
冬藏,一概以时令为转移。时令的更换,一般民众只能凭借物候的变化来判定,有天文知识的巫师则能借助观测天象来确定。上 古观象,通常在天刚昏黑时进行(称为“昏见”),被观测的星被称为“大火”,西方天文学名词为天蝎座a。古代“大火”星昏见时恰好在春分时节,火正在这一天观察到大火星位于南方正中的位置,于是向民众发布春分已经到来,可以春耕播种了。
楚人的先民大约曾任古代的火王,这是神融得名的由来和火正的第一项职责。
由来
上古的
农业大抵实行
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民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看作是丰收的前奏,要举行欢快而隆重的仪式。《
礼记·郊特牲》说:“季春出火,为焚也。”说的就是古代出火烧荒仪式。由谁把妥善保存了一冬的火种引到野外,点燃烧荒的第一把火呢?当然是那位责无旁贷的火正。到了秋季,大火昏见之后,还要举行“纳火”的仪式,把火种收藏起来。
然而,古代的火正主要还不是从事
农业的实际官员,而是从事祭祀的宗教
大巫。古人对
天象的有规律运行感到不可思议,总是觉到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纵着自然和人事活动,大火的运行也不例外。况且自然界有风雨雷电,人世间有丰歉祸福,为了祈求上天赐予人世以永远的福祉,于是有祭天的仪式。祭天时要杀牲,贡于柴堆之上,将柴点燃,让牲肉的焦香伴随着清烟飘上云天,天帝闻到人间烟火和肉的馨香,就会大发慈悲,赐给人世以和平安乐。火正的任务,就是布置、点燃和守护祭天的柴堆,完成
燎祭的仪式。
春耕习俗
立春过后,春耕即将开始,在
中国一些地区一直传承着试犁的习俗,但由于各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产传统习俗的方式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第一段
桂北地区的开春试犁,城镇活动比乡村开展得还要热烈和隆重。农村因天气严寒试犁生产耕耘,多是拿
牛轭走进牛栏,把牛轭往牛颈上一放,表示耕牛拉着牛轭耕田犁地之状,预示着开春了,新的一年开始播种五谷了,应该作好备耕,抢上季节耕耘播种,千万不要错过耕种的时机。城镇活动:相传在过去为渲染春耕生产气氛,敦促人们作好春耕准备工作,城里的官府县衙在
立春前一天,就派衙役到县城的
城皇庙旁边的荒地上搭一个茅草官厂,衙役擂鼓鸣锣,吹吹打打,抬着县官和纸扎的
春牛、犁,由衙门沿迎春路行至官厂,沿路的群众,家家鸣放鞭炮,并将米、黄豆抛向耕牛,表示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春牛抬到官厂后,要焚香祀奠皇天厚土,仪礼三伏三拜,县官领头,众乡绅跟随在后依礼参拜,而后念祭奠天地神祈祷告词,而后县官亲自扶犁,跟随春牛之后,演试用牛犁田,以示开始春耕。围观群众吆喝声
响彻云霄。县官试犁后,衙役将纸扎的
春牛抬起游街,提示人们新年开始,五谷待种,百业待兴,大家应该送懒,迎接大闹春耕生产开头日的到来,游完街巷后,回到县衙门前打春后,然后把纸扎的春牛烧掉。
第二段
在
瑶山,各家的主事人要扛锄头到田地里挖几锄,或到秧田和菜园里掏几锄,表示春耕动土外,还要上山砍几根竹子插在田里,表示插田,下地里埋上几颗种子,表示播种丰收。
还有的地方把二月初一作为开
春节。清早起来,家家户户把
锅盖猛敲一阵,表示送懒,迎接大闹春耕生产开头日的到来。这天早晨吃过早饭,男人把
家里的农具普遍检查一遍,看哪些要维修,哪些要更换,一一作出决定。是日便自己动手或请人开始整理农具。妇女们这天早饭后,就用头天浸好的糯米,用磨子磨好,并用立冬腌制好的干菜和腊肉剁碎粘和成香喷喷的馅心,包在糯米粑中间,做成阳春粑,用柚子叶垫好,放在锅里蒸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痛痛快快地饱吃一顿“阳春粑”。在吃“阳春粑”时,
家里的主事人把新年要种的生产计划、品种安排告诉大家,要大家发奋把阳春搞好,夺取新一年的好收成。
在山西的
浑源、
朔县、
山阴等县及
河北、
内蒙古部分地区。民间流行有击鼓迎春的习俗。
春耕前,民众手持羊皮圆扇形手鼓,且敲且唱,祈求消灾免病,秋后丰收。
云南省
红河哈尼族在春耕生产时节,农民表演队走村串寨,表演反映当地少数民族劳动生活的原生态歌舞,为春耕开犁唱响报春曲。
春耕谚语
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
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想要苞米结,除非叶搭叶。
合理密植真正好,光长禾苗不长草。
密植好,密植强,合理密植多打粮。
春荒不要懒,防荒多生产。
锄头底下减旱情,锄头口上出黄金。
灌水有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
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
开春杀一虫,强于秋后杀百虫。
耕地过冬,虫死土松。
春耕诗词
古今中外有很多描绘春耕劳作的诗词。例如:
姚鼐的《山行》则是一幅繁忙热闹的春耕图:“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
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
韦应物在《观田家诗》中曰:“微雨众卉新,一雷
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
王维在《宿郑州》中云:“
田父草际归,
村童雨中牧。”春雷阵阵,细雨蒙蒙,草木新生,村童雨牧,农人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注意事项
在播种育秧的大忙季节,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皇帝春耕
皇帝春耕,听来新鲜,但这是古时的一项
国家典礼,称作“
亲耕”,以表示天子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
清代皇帝亲耕,选在二月或三月的一个吉利的亥日举行。自
雍正以来,皇帝亲耕前,先要到
西苑(今
中南海)丰泽园前的演耕地里练习一番,以免亲耕时生疏。正式亲耕之日,一清早儿,
皇帝就着礼服,乘舆前往城南的
先农坛。在行过祭享先农等礼仪后,皇帝来到观耕台前的籍田里,面南站立,
户部尚书跪进耒,
顺天府尹跪进鞭,皇帝右手秉耒,左手执鞭,前面耄老二人牵牛,旁有农夫二人扶犁,后面
顺天府丞拜着
青箱,
户部侍郎负责播种,在礼部、太常寺、銮仪卫的六位堂官导引护驾下,在一片鼓乐赞歌声中,往返三个来回,便完成了“三推三返”的亲耕礼。皇帝亲耕,不过是个礼仪,但也有皇帝当真耕田的事。据《养吉斋丛录》: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在京南
博野视察春耕情况,曾亲持犁器,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共有万人观看此景,
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文勒石,以志其事。
气候条件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
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
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
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
气温波动甚大。
华南东南部
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
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
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
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春雷惊百虫,温暖的
气候条件利于多种
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
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春耕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