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书》是明末清初
傅维麟所撰的一部
纪传体史籍。全书正文171卷,目录2卷,参考多种史籍,但体例不很严谨。作者明崇祯举人,清
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任职清翰林弘文院编修,分修《明史》时,纂辑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参以实录,草成此书。记事起于元天历
元年 (1328),迄于明
崇祯十七年(1644),是第一部明代史书。其所记
万历以前的史事十分详备,诸项典章亦较《
明史》为详,但天启以后三朝史实则多有缺略。该书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畿辅丛书》本。
明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
傅维鳞撰。维鳞初名维桢,明末举人,清
顺治三年(1646)进士,曾任内翰林宏文院编修,官至工部尚书。该书共一百七十三卷,起元天历元年(1328),迄明
崇祯十七年(1644)。包括本纪十九卷、世家三十三卷、宫闱纪二卷、表十二卷、志二十二卷、记五卷、列传七十六卷、叙传二卷、目录二卷。维鳞自谓曾搜求明代印抄诸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九千余卷,并参照实录,考订异同,编纂成书。它在史料上有超过《
明史》之处,所记
万历前典章制度、土地赋役至详。但泰昌以后,因回避明朝与清之关系,记事多有
阙略。表仿志乘之例,较《
明史》多出《圣贤世裔表》、《学士祭酒表》、《卿贰年表》、《制科取士表》等,过于繁杂。志仿政书之例,增加了土田、赋役和戎马等志。人物不立专传,以类相从,凡为类传二十一,包括勋臣、忠节、名臣、
孝义、
循良、
武臣、文学、烈女、
佞幸、宦官等。该书体例失之谨严,分类过于琐细,叙述比较凌乱,至有内容重复者。清初有
刻本,今通用的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明邓元锡撰《明书》四十五卷,起于太祖,终于世宗,其体例
繁碎,编排较乱,较少流传。
《明书》列本纪十六:太祖高皇帝本纪、建文皇帝本纪、太宗文皇帝本纪、仁宗昭皇帝本纪、宣宗章皇帝本纪、英宗睿皇帝本纪、景皇帝本纪、宪宗纯皇帝本纪、孝宗敬皇帝本纪、武宗毅皇帝本纪、世宗肃皇帝本纪、穆宗庄皇帝本纪、神宗显皇帝本纪、光宗贞皇帝本纪、熹宗哲皇帝本纪、怀宗端皇帝本纪。此本纪有以下特点:
1.不为所
追尊各帝立纪。本纪是以时间为顺序记载国家大事的,故本来只有帝王或行帝王之实的皇太后,方可列入本纪。
《明书》中设了十二个史表。这些表依次是:祖系故
王表、同姓诸王表、公侯伯表、恩泽公侯伯表、圣贤世裔表、追封及赠王公侯伯子男表、辅臣部院正卿年表、柱国公孤表、学士祭酒表、
卿贰年表、先设后革诸官表、制科取士年表。此十二史表,使有明一代的帝王世系、政府高级官员的官职、爵位,均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明书》于志,类目极详。共设二十二志:司天志、方域志、历法志、郊祀志、纶涣志、礼仪志、乐律志、学校志、选举志、职官志、土田志、赋役志、河漕志、戎马志、
刑法志、边防志、经籍志、服玺志、舆卫志、
食货志、营建志、禨祥志。
这个志目较以往
纪传体史书要多、要细,这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明
万历时期官修正史,也有二十二志、二十八志之说。
《明书》在
本纪、宫闱纪、表、志后,列“记”二种,一为《皇子诸王宗室记》,二为《起兵诸国记》。
傅维鳞设记,概受《东观汉记》和《晋书》“
载记”的启发。在此二书中,“
载记”是用来记载与中原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的,但《明书》的记却并非如此。
一般纪传体史书的列传都有单传、
合传、类传等,而《明书》的列传则独具特色:全是类传,无一单传。《明书》设勋臣、忠节、
儒林、名臣、孝义、循良、
武臣、隐逸、
杂传、文学、
权臣、艺术、
列女、外戚、
佞幸、残酷、
奸回、宦官、异教、
乱贼、
四国、元臣,共二十二个类传。
在《明书》最末,
傅维鳞仿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班固《叙传》,作《叙传》二卷,对自己的家世、撰写《明书》的经过、各类目设置的理由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我们了解作者生平、史学思想,都极有价值。《叙传》之设,反映出作者的著述的严谨。
国朝
傅维鳞撰。维鳞初名维桢,灵寿人,
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是书为其子汀州府知府燮詷所镌。冠以移取咨送诸案牍。盖康熙十八年诏修《
明史》,徵其书入史馆。凡《本纪》十九卷、《世家》三十三卷、《宫闱纪》二卷、《表》十二卷、《志》二十二卷、《记》五卷、《世家列传》七十六卷、《叙传》二卷。自谓搜求明代行藏印抄诸书,与家乘文集碑志,聚书三百馀种、九千馀卷。参互实录,考订异同,可谓博矣。然体例舛杂,不可缕数。《学士祭酒表》已病其繁矣,乃又有《制科取士年表》,上列考官,下列会试第一人、殿试一甲三人。此以
志乘之例施之国史也。《司天》、《历法》分二志,以一主占候、一主推步也。而象纬之变,既已载於《司天》,又别立一《禨祥志》,不治丝而棼乎。嘉靖时
更定祀典,最为纷呶,仿《汉书》别志郊祀可也。《纶涣》一志,惟载诏令,此刘知几之创说,史家未有用之者。循是而往,不用其载文之例不止矣。《土田》、《赋役》、《食货》分三志,《服玺》、《舆卫》分二志。此《通典》、《文献通考》类书之体,非史法也。所谓《记》者,盖沿《东观汉记》载记之名,而皇子诸王与元末群雄合为一类,未免不伦。《世家》止列王公,其侯伯以下则别入《勋臣传》,不知《史记》《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皆侯爵也。岂王公世及,侯以下不世及欤?《列传》分《勋臣》、《忠节》、《儒林》、《名臣》、《孝义》、《循良》、《武臣》、《隐逸》、《杂传》、
《文学》、《权臣》、《艺术》、《列女》、《外戚》、《残酷》、《奸回》,《宦官》、《异教》、《乱贼》、《四国》、《元臣》二十一门。无一
专立之传,已与古体全乖。其
分隶尤为不允。《忠节传》列逊国诸臣至盈四卷,而梁良玉、雪菴和尚、补锅匠乃别入《隐逸传》中。如曰以死不死为别,则《忠节传》中之
程济、
叶希贤、杨应能固未尝死,《隐逸传》中之
东湖樵夫又未尝不死,是何例也?
刘基不入《勋臣》,
宋濂不入《文学》,以尝仕元,均与
危素等入之《杂传》是也。
纳哈出元色目人,何以又入《勋臣传》乎?
张玉、
谭渊以其为靖难佐命,入之《乱贼传》,与唐赛儿联名,已不伦矣。
朱能、
邱福,事同一例,何以又入《武臣传》中。
姚广孝首倡逆谋,尤为乱首,何以又入《异教传》中乎。《儒林传》中列
邱濬,《名臣传》中列
严震直、
胡广、
徐有贞、
李东阳、
吕本、
成基命,其於儒林名臣居何等也。
严嵩入《权臣传》,与
张居正并列。温体仁、
周延儒、
薛国观并泯其姓名。而刘吉、万安、
尹旻、
焦芳则入《奸回传》。嵩等罪乃减於四人耶。
石亨、
石彪,实有战功,但跋扈耳。仇鸾交结
严嵩,冒功纵恶,亦未尝得幸世宗,与
马昂、
钱宁同入佞幸则非其罪。陆炳有保全善类之事,乃入之《残酷》,而
许显纯、
田尔耕竟不著名。此亦未足服炳也。盖一代之史,记载浩繁,非综括始终,不能得其条理。而维鳞节节叶叶,凑合成编,动辄矛盾,固亦势使之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