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建筑,兴起于20世纪初,是日本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代表作有广岛和平中心。
日本建筑简介
1868年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
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
赤坂离宫(
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
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包括战后恢复期(50年代末以前)、改革创新期(60年代)、(7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
战后恢复期
建筑特点
50年代末以前,这是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应急建造起30万户简易住宅。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
战后30年,日本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
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
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
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
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
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
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
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
战后日本出现了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如
香川县厅舍(1958),
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厅舍外廊下露明的
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
朴素美。
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
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改革创新期
建筑理论
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建筑思潮非常活跃,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以
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阪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出现了一次建筑创作高潮。1960年在东京举行的城市规划会议,对城市开发提出许多设想。
菊竹清训的海上塔状城市方案,
丹下健三的跨越
东京湾的“城市轴”方案,大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想象丰富。
60年代日本的建筑理论中,“新陈代谢”理论最为突出。这一学派以浅田孝为中心,有菊竹清训、
黑川纪章、
槙文彦等。他们主张对
城市结构进行大规模改革,以适应经济高度发展的要求。由于结构理论和建筑防震技术的突破,1963年日本取消了《建筑基准法》中关于
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1米(100日尺)的限制,此后高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1968年建成了日本第一幢高层大楼──东京霞关大厦(36层,高156米),以后在70年代还陆续建造了
东京都新宿副中心超高层大楼群和东京
阳光大厦等一大批高层建筑。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古建筑保护的趋势中,日本于1965年在
爱知县开辟“
明治村”,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
明治时期重要建筑物迁建于此,集中保存。1975年又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实行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制度。
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作品有:
东京文化会馆(1961),
前川国男设计,有一大一小两个观众厅,可分别演出音乐、歌舞和用于
集会,外墙略有收分,反卷厚檐口,显然受
朗香教堂影响;罗马日本文化会馆(1962,见图),吉田五十八设计,为日意两国文化交流机构,从柱间排列和深檐错落中,取得日本传统造型效果;
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为1964年第18届
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
丹下健三设计(见彩图);京都国际会馆(1966~1973),
大谷幸夫设计,造型象征“合掌”,又近似传统神社
叉形架,既有国际合作的喻义,又有增强防震的作用,空间丰富多变,且有流动感,被誉为60年代杰作;
东京国立剧场(1966),岩本博行设计,三个大厅可分别演出
歌舞伎、
现代戏剧和能乐,外观仿8世纪寺院仓库,采用深棕色预制
水泥构件装配的
井干式墙面;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丹下健三设计,采用了设备中心式体系,由16个外径为 5米的圆筒作为结构支点,圆筒内分别设置电梯、
楼梯和其他服务设施,
办公室像一座座桥梁,架在圆筒之间。
东西融合期
建筑风格
70年代以来,日本的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已居世界前列;但因
能源危机影响,1973年以后建筑发展步伐减慢。1975年以后,大建筑公司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占了主要地位。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转变,不少建筑师在运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造新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日益活跃(见彩图)。
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东京中银舱体楼(1972),黑川纪章根据“新陈代谢”理论设计的装配式公寓,中央竖向
管井为垂直交通线,舱体式的住宅单元均以悬挑方式固定在
竖井周围;东京草月会馆新馆(1974~1977),
丹下健三设计,建筑物挺拔简洁,线条分明,蓝色
镜面玻璃外墙,建筑两翼互成直角,转角处有很深的凹缝,出现两个45°尖角;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0~1974),
矶崎新设计,外观像堆放在地面上的立方体框格,是“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阪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1977),黑川纪章按他的“灰调子建筑”理论设计的作品,面砖、不锈钢、安哥拉石等装修材料都是灰色,该馆也是直线和曲线、内部和外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等成对概念相结合的尝试;东京赤坂王子饭店(1982),
丹下健三设计,主体呈晶体状,采用镜面玻璃和铝板外墙面,整个建筑单纯、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