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周瑜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
释义
“既然有我
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
诸葛亮啊?”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周瑜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
褒义词
多用于体育竞技,当有两个实力相近的选手出现对决时,作为观众对失败者的惋惜之情。
出处:
2012年8月5日,奥运会羽毛球项目男单决赛,
林丹对阵
李宗伟,在大战3盘后,林丹惊险胜出,当时央视主持在比赛结束说了句:既生瑜何生亮!然后网络上疯传,表示对李宗伟的惋惜,更有各大网站对其他项目的千年老二,一一作了列举,之后每次在某个项目上出现实力相近的两个选手对弈,如网球坛的费德勒和纳豆,网友都第一时间想到这句话!
来源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
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捏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自《三国演义》之后周瑜形象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历史功绩大打折扣,而诸葛亮成为了一个近乎于神的传说。
然而,只要是细心观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观众就会发现,在周瑜死后诸葛亮还说过一段评价周瑜的话:
“人说周瑜嫉我之才高于自己,其实他是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
东吴所用,不然,当初他就不会让
诸葛瑾去说服其弟归顺东吴了。”
这段话其实也算是作者为周瑜在这本小说中受到的委屈,做出了一点弥补,可惜的是,很多观众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段内容。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生于181年,逝于234年,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根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的开国功臣,威名远扬,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
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一人指挥的,与诸葛亮完全无关不假,但孔明却是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之一,而史书更有提及“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指挥权依然是周瑜,但是在柴桑诸葛亮的一席话却促成了孙权抗曹,所以罗贯中特地把诸葛亮和三国最著名的赤壁之战紧紧相连。以便以赤壁的名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
阅读《三国演义》之前的文学作品,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等,可见赤壁之战的作战过程乃周瑜一人指挥,与诸葛亮并无关系。
周瑜
周瑜,字公瑾,生于175年,逝于210年,东汉末年东吴杰出的军事家,通军事、善音律。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
孙策初崛起时周瑜曾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
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
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
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因为赤壁大战而出名,人们为纪念周瑜,所以赤壁也被称为周郎赤壁,当年的大战遗址也成为了三国赤壁古战场。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打通了进蜀通道(
南郡)的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
张鲁,吞并
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
江陵进行远征西蜀的军事准备时死于洞庭湖附近的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
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
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
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以及“故作曲有误,要试周郎顾”
简析
“三国演义”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
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
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
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没有对手,却步步让诸葛亮占有先机。而周瑜年长于诸葛亮,所以在临终前,发出这样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尽管很喜欢诸葛亮,可还是要对周瑜表示十二分的惋惜。“既生瑜,何生亮”固然是作者的渲染,但更也是周瑜最后发出的无奈的呐喊。周瑜作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诸葛亮面前几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完全只是陪衬。小说这样写固然精彩,可一方面亏欠了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另一方面也给了解历史上周瑜真正面目的人们留下一丝遗憾。不过,也许这种遗憾也是小说种种的魅力之一吧~ 凡事都要有主角有配角,历史如此,小说也如此。周瑜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的缩影,“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们的心声。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还要出来个诸葛亮啊?”是主人公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感叹。 东汉后期,
曹操称雄一方向北灭了大敌
袁绍统一了北方。之后几经展转灭的大大小小数个诸侯。但与此同时枭雄刘备为了自己的势力也在不断努力,但终不敌曹操而败北……谋士诸葛亮提出连孙抗曹之论,被刘备采纳了。果然说服了孙权后,凭借着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
庞统徐庶等的协助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此时,兴奋之余
孙刘联盟节立灭曹,但是终归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可怜的周瑜还不知道…想要一举占据曹操的荆州势力,但却被聪明的诸葛亮抢了先…尽管他妄图强攻但是还是被
赵云的部队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总是不甘心,几次追要荆州总是无功而反…孙权爱惜周瑜让
鲁肃替他去要荆州但仍是无功而反。
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计,但是反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当周瑜再次与刘备方面谈判时,刘备以取下
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终于,他要和刘备翻脸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计,灭了刘备。但是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终于周瑜又失败了……但是聪明的诸葛亮却认为还是不够……因为他要去掉这个劲敌…..于是乎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讥讽周瑜……终于,随着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来历。并且寓意已经引申为叹息一山还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原文摘录
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周瑜愈怒。忽又报
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汉军师
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
柴桑一别,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
益州民强地险,
刘璋虽暗弱,足以自守。
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
吴起不能定其规,
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
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俗语
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且英年早逝。
心态
心态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可以驰骋万里,但也可以践踏庄稼,需要我们用熟练的技巧去驯服。
心态是一股高山流水,可以滋润禾苗,也可以颠倒一切,需要我们用成熟的人格去为之引流。
李世民以其宽容的心态迎接着直言敢谏的
魏征,君臣携手共同开创了名扬古今的
贞观之治。
而曹操以其“宁负于人”的偏激心态获得了千古骂名。
由此观之,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际遇。周瑜,曹操分别有着自负和自私的心态,因此他们也只可能是一个郁郁而终而另一个遭人唾弃的下场。
良好的心态决定于一颗宽容的心,决定于一个成熟的思想。它是心灵的愈伤剂为你抚平心灵的伤痕。同时它也是生活的调味剂,使你的生活充满甜蜜和更加美好。
同时它也是生活的调味剂,使你的生活充满甜蜜和更加美好。而偏激如同周瑜曹操的心态,犹如心灵的锈斑,这种特殊的“锈”传染力极强,会让一个人的心灵锈死而变成一个麻木的人,从而使我们的生活乏味,充满着仇恨和自私。但其毕竟是小说,对正真的历史诠释不高,本身带有浓厚的主观思想,我们应该看清历史,不能歪曲了
周瑜的人格,在历史角度上来讲,周瑜是位大将,风度极高,而小说是为了突出其主题,做出了艺术加工,小说中的周瑜与现实的周瑜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评析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欲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忍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存在,于是一定要杀诸葛亮。周瑜杀诸葛亮,完全是因为嫉妒。为什么嫉妒?因为不甘于处于弱势,不甘于居于下风,不甘于敬叨末座。这时,嫉妒就成为一剂毒药,情急之下,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以至于动刀子吗?所以说,嫉妒,乃弱者的行为也。
中国人的竞争观,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儿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桎梏。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短长时的哀叹。很痛苦,很悲伤,死也咽不下这口气,许多有一个强硬对手的败者,即使不死,也会发出这种类似的感叹。虽然,这是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属于七实三虚的“虚”的部分,子虚乌有,不足凭信。在
陈寿的《三国志》里,正史中的周瑜,却并非如此鼠肚鸡肠式的人物。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双方主阵的统帅,北军为曹操,南军为周瑜。周瑜时年33岁,风华正茂,在
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一词中成为主角。而诸葛亮,时年27岁,不过是西蜀派驻在联军大本营的观察员罢了。
但虚构的小说故事和人物,却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太拥挤的中国人心态,倒也值得引发思考。因为中国人口众多,生存空间狭窄。于是,就产生了像物理学所说的,作为物体,人与人之间的相排斥的行为,远远大于相吸引的现象。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一个人时,人需要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一万人时,人提防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百万人时,生存竞争,便是第一位的了。因为人口众多,物产有限,形成了中国人的占有欲、独霸欲。典型的状态是:一天不能二日,
一山不容二虎,只有一个馒头,分开来吃两个人仍是饥饿,就不如拼个死活,一人享用。于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势必要干掉对手,才能用馒头蘸着鲜血,从容地领教老子天下第一的风光。
强者和强者是不能共存的,小说中周瑜和诸葛亮如此,历史上的
孙权、
刘备和曹操又何尝不如此呢?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
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崇尚《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崇尚“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许正是中国历史总是时不时地倒退逆转、缺乏长足进步的一个原因。
其实,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进行竞争和较量,才是一个
文明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