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鳞鱼是指体表不具鳞片的鱼类,如鲶鱼、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黄鳝、裸鲤等。鲇鱼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裸鲤的体型近似内地的鲶鱼,灰黄色,除胸腹部两侧有鳞外,其余部分裸露无鳞。
物种学史
无鳞鱼,顾名思义,就是天生没有鱼鳞的鱼,但也包括鱼鳞很小的鱼种。
一般来说,无鳞鱼大部分生活在超过500米以上的深海里,主要为
鳗鲡目的鱼种。海洋中天生没有鳞片的鱼包括
海鳗、
海鳝、
安康鱼等,
鲳鱼、
带鱼、
马鲛鱼、
金枪鱼等海鱼鳞片细小,不易被发现,也常算作无鳞鱼;淡水中,
河鳗、
黄鳝、
鲶鱼、
黄颡鱼、
鮰鱼等属于无鳞鱼。
品种介绍
鲶鱼
又名
胡子鱼、
塘鲺,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体表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各有4根条胡须,分布广泛,主要产于长江和珠江流域,仲春至仲夏(4~7月)为最佳食用季节。鲶鱼是肉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美味浓郁,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尤其适宜体质虚弱、
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鲶鱼因其长须而得名,这长须使其貌似有髯的猫(尽管并非所有鲶鱼物种都有须,须也不是该类群的特质)。鲶鱼的特征有:前4~8个椎骨结合成一体,其骨骼或小骨链还常将鳔和内耳连接起来;无顶骨,即头骨顶的成对骨头;头部的血管呈特殊的排列方式;无特有的鳞片,有些有强壮的背鳍刺和胸鳍刺。
黄颡鱼
又名
黄辣丁、昂刺鱼等,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黄颡鱼富含氨基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且无肌间刺。
鳝鱼
又名
黄鳝。体细长呈
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无鳞,色泽黄褐色,体则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
鳗鱼
又名
白鳝、
鳗鲡,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
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
洄游特性。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鳗鱼的仔鱼体长6
厘米左右,
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
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暖流再流回
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
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月~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
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
长江、
闽江、
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鳗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
肉,并具有清凉解暑、滋补强身的作用。
泥鳅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泥鳅肉质细韧,营养价值高。东南亚人民很喜食。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
金枪鱼
又叫
鲔鱼、
吞拿鱼,在世界所有海洋进行长距离洄游,全世界各大洋都能找到它的踪迹。由于它必须时常保持快速游动,才能维持身体的供给,加上只在海域深处活动因此肉质柔嫩鲜美,且不受环境污染,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已经成为世界上吃鱼的时尚。日本对金枪鱼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仅金枪鱼的生鱼片一年就需要 30 万 t;制成罐头的油浸金枪鱼非常可口,俗称海底鸡,深受东南亚一带人民喜爱;在美军的食谱中,金枪鱼罐头因其高营养而成为每餐必备的食品。
马鲛鱼
又名
鲅鱼,体形狭长,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分布于
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
渤海。
生活在海洋中上层的马鲛鱼,它们的体背色深,多为蓝黑色、深蓝色或深青色,而腹部色淡,为银白色、白色或淡黄白色,这种颜色称为消灭色。如果从上往下看,由于鱼体背部在自然光下与海水的颜色相一致,所以虽则离鱼很近,也不易辨别。从鱼体的下面向上看,鱼类的腹部和水面的颜色以及天空的颜色很相似,难以区分。
马鲛鱼刺少肉多,体多脂肪,可做
熏鱼,也可用盐腌制,是下饭佳肴。
鲐鱼
又名青花鱼、
鲭鱼、
鲐鲅鱼等,鲈形目、鲭科、鲐属。身体粗壮,呈纺锤形,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尾鳍基部每侧有两个纵隆起嵴。鲐鱼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游速快,并且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鲐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鲐鱼分为两个地方种群:日本海种群和中国的黄海、东海种群。鲐鱼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其肉质坚实,
蛋白质含量 21.4%、脂肪含量 7.4%,富含 EPA 和 DHA,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海洋知识了解的增加,鲐鱼作为一种集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为一身的
海洋鱼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鲳鱼
又名平鱼、扁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
腹鳍消失。
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
甲壳类等动物为食。为近海中下层鱼类,产量较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中小型鱼类。鲳鱼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是天然营养佳品。柳州鲳鱼体形侧扁成盘形,背较厚,口端位,无须,体呈白色、黑尾、线鳍,四色相配极为美观。
带鱼
属于
脊索动物门下
脊椎动物亚门中的
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
青岛、
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带鱼的
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
背鳍及
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
尾巴呈
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渐变细,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以
毛虾、
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
太平洋和
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
东海、
渤海一直到
南海都有分布,和
大黄鱼、
小黄鱼及
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食用价值
无鳞鱼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例如鳝鱼每100克含胆固醇2156毫克,鱿鱼含264毫克,乌贼含275毫 克,蟹黄含466毫克。一般来讲,每100克食物含胆固醇200毫克以上,医学上称为高胆固醇食物。由于不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
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应慎吃、少吃无鳞鱼,以每日胆固醇 举不要超过300毫克为宜。
结核病人在服异烟肼时忌吃
无鳞鱼类和不新鲜的海鱼、淡水鱼。无鳞鱼类有金枪鱼、鲐鲅鱼、马条鱼、竹荚鱼、鱿鱼、沙丁鱼等。异烟肼是一种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而上述鱼类组织胺含量很高,因缺少大量有效的单胺氧化酶将其氧化,造成组织胺大量蓄积,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荨麻疹样皮疹、呕吐、腹痛、腹泻、
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国内外均有引起死亡的报道。
无鳞鱼的确属于发物,生病的人吃了,会加重现有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并且还易引起过敏。虽然说所谓的无鳞鱼和有鳞鱼,只是鱼种不同而已,两者在营养价值上并没有很大差别,但是,无鳞鱼和有鳞鱼相比,更偏温性、易产热,因此热性体质,比如平时容易上火、口干、长疮、大便干燥的人应该少吃,否则会加重这些症状。
疾病防治
由细菌引起的鱼病
1、细菌性败血病
病因:由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该疾病主要危害鱼种,成鱼也可感染,流行时间3-11月,高发期常为5-9月,尤其是水温持续在25℃以上时最重。病鱼离群独游,
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肠壁充血,肠腔内积水量多或有气体。
防治:(1)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以改善池塘环境,清除敌害生物以预防
细菌性疾病发生,带水清塘用量为300-450g/l,或全池泼洒20mg/l。(2)在投放鱼种前用1%-3%的食盐进行鱼体消毒5-20分钟。(3)发生疾病时,用二氧化氯0·2-0·5mg/l或 聚维酮碘(有效碘1%)0·2-0·5mg/l进行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天,同时用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加vc,每kg鱼为15-20毫克拌料喂每天一次,连用3-5天。(4)思诺沙星、
维生素K3、三 黄散每kg饲料用2g,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5。
2、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由鱼害粘球菌,也有认为是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
流行及症状:该病水15℃以上开始发病,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爆发性流行,致死时间短,一般流行于4-10月;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腐烂、鳃丝肿胀,鳃丝末端溃烂缺损。
治 疗:(1)外:用8%
溴氯海因0·2-0·3mg/l或用聚维铜碘0·2-0·5mg/l进行全池泼洒,每月一次,连续2天。(2)内服磺胺-甲氧嘧啶,每1kg体重2-4,拌料投喂1次/d,连续3-5天。
3、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流行及症状:水温在20 ℃以上开始流行,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病鱼离群独游,
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常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流出,肠壁充血发红,早期肠腔内少有或没有食物,后期肠粘膜溃烂脱落,与血液混合,充塞于肠管中。
治疗:(1)用8%的溴氯海因每0·2-0·3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d。(2)10%聚维铜碘溶液05-1毫升每平方米,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3)
诺氟沙星一次量1kg体重10-30mg,拌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4)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三黄散、维C,每1kg饵料2g,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由真菌引起的鱼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
流行及症状:此类霉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在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霉菌最初寄生时看不出症:状,当肉眼看 到时,菌丝已侵入鱼体向外生长,菌丝似灰白棉絮状,又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它固体摩擦现象,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极度消瘦,最终死亡。
防治:(1)越冬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10%的盐水浸洗3-5分钟。(3)发生疾病时用
亚甲基蓝,一次量用2mg/l,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洒一次,泼洒连用2d。(4)用1%食盐与0·04%苏打水混合液浸浴20分钟,每天1次。
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
1、车轮虫病
病因:由车轮虫和小车轮虫两属中的许多种引起。
症状:对不同年龄的鱼均有感染,但危害大的 是鱼苗和鱼种,并造成大批死亡,病鱼不摄食,常寄生于鱼的鳃丝和体表,大量密集于嘴部,形成一层白翳 ,鱼苗阶段常出现“跑马病”,镜检有大量车轮虫生。
防治:(1)0·7mg/l的硫酸酮和
硫酸亚铁合剂(5:2)进行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4天。(2)40%甲醛 溶液全池泼洒,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20-30ml。
2、小瓜虫病
病原:由多子小瓜虫引起。
流行:流行水温15-25 ℃,10 ℃以下或26 ℃以上均不发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季节为初冬和春末。
症状:寄生鳍和鳃上,感染严重时,病鱼皮肤、鳍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囊泡,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1)亚甲基蓝2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天。(2)青蒿末每1kg鱼体用0·3-0·4g,拌料投喂,连用5-7天。(3)40%的
甲醛溶液,每1立方米 水体15-25ml,全池泼洒2天一次,连用2-3次。
其他
1、肝胆综合症
病因:不完全清楚,主要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投饵过量无用药物,
维生素缺乏,饵料腐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饵料中含有毒物质等因素引起的。
症状:病情较轻的,无明显症状,仅游动无力,时而窜游,随着病情发展,病鱼颜色变淡,鳍充血,肝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肝颜色变淡或充血,有时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肝脏肿大,胆汁变深或墨绿或褐色,严重时拌有烂鳃、肠炎、烂尾等症状。
治疗:(1)病时适当停止或减少饵料投喂量。(2)
维生素C、维生素E、胆碱、葡萄糖醛酸内脂、甘草粉、胆汁粉每1kg饵料4g、4g、7·5g、0·1g、2·5g、0·15g拌料投每天一次,连用7天。(3)肝胆利康散每1kg体重0·1g拌料投喂每天一次,连用5-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