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坚不摧
汉语成语
无坚不摧(拼音:wú jiān bù cu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晋·刘昫《旧唐书·孔巢文传》。
成语出处
后晋·刘昫《旧唐书·孔巢文传》:“(田)悦酒酣,自其骑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无坚不摧”。
成语典故
孔巢父是冀州(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字弱翁,是孔子的三十六世孙,也是唐代的名臣。他年少时曾与李白等五位诗人隐居在徂徕山,过着纵酒欢歌,吟诗弄赋的田园生活,史称“竹溪六逸”。
安史之乱结束后,孔巢父意识到了国家的危难与百姓的疾苦。他毅然结束了安逸的田园生活,经人举荐后进入长安做官。孔巢父很有才能,但在任期间没有什么重要的任命。几年以后,孔巢父决定隐居江东,再次开始自己的田园生活。在践行的宴会上,孔巢父的好友杜甫当场吟诗一首为他送别,诗文既歌颂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又表达了二人深厚的友谊,成了传世经典。
在经历了一段隐居生活之后,孔巢父仍然心系天下兴亡。再次入朝为官,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781年),镇州的李维岳、淄青的李纳都请求承袭父辈的官职,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魏博(今大名大街村一带)节度使田悦再次上书替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一气之下联合二李哗变。三镇之乱致使河北累年战祸,生灵涂炭。德宗于兴元二年(784年)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魏博平乱。孔巢父深知当时三镇都掌握在叛军手中,朝廷几乎没有谈判的筹码,但他仍然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冒死深入龙潭虎穴。叛军首领田悦听过孔巢父的名声,因此接见了他。孔巢父在这次会面中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识与无双的辩才,他从叛军角度出发,有情有理地陈述了归顺的好处和继续反叛的下场,之后又为田悦说明了大臣如何与皇帝相处的办法。在座的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大喊:“没想到今天还能再次从先生之口听到天子的教化呀!”
在随后的宴会上,喝酒喝到开心的田悦对孔巢父说:“先生可知道我骑马射箭,指挥军队能力有多厉害吗?如果皇帝能够任命我的话,那么没有什么强大的军队是我不能击败的,没有什么坚固的城池是我不能攻取的呀!(无坚不摧)”孔巢父说:“如果真像将军所说的那样,您为什么还不及早归降,却做一个令人既害怕又厌恶的反贼呢?”
田悦说:“我这样的人,做反贼就要做最厉害的,做大臣的话更要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孔巢父立刻说:“现在国家战乱不止,皇帝一直苦苦等待着像将军您这样的人才来平息呀!”
经过这两次谈话,孔巢父获得了田悦和他部下的敬重和喜爱,不久,田悦便率部归降了。就在世人都赞美孔巢父国士无双之时,同年六月皇帝再次派他去叛军大本营招安李怀光,孔巢父义不容辞再次踏上了说服叛军的道路,但这次他不幸被李怀光部下所杀。死后朝廷追赠其为尚书左仆射,谥号“忠”。
成语寓意
清人金缨说过:“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志向,没有他到不了的地方,任何坚固的防御都阻挡不住他前进的步伐。历览史书,遍寻前贤,任何成功的人都是靠着自信自强、顽强不屈的精神支撑。精神力量是世界上无坚不摧的利器,升华自己的精神,纯粹自己的意志,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成语运用
“无坚不摧”指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被摧毁,形容力量非常强大。紧缩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明·薛塏《送赵都指挥协赞序》:“夫能使士卒亲之如父胜,投之所往,不避水火,而无坚不摧者,仁义结其心也。”
明·张岳《报封川捷音疏》:“将卒效命,奋勇争先,无险不登,无坚不破。”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金刚钻形如鼠粪,色青黑如铁石,产西域诸国,在鸷鸟海东青所遗粪中,以之镌镂,无坚不破。”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邓一光《我是太阳》五部六:“实力雄厚的各派攻打外面的据点,也都由坦克率先攻坚,以壮声威,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8 08:2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