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冕
汉语词语
旒冕,汉语词语,拼音是liú miǎn,意思是冕旒,出自《西乡星歌》。
释义
1、即冕旒
2、谓戴冕旒。
3、借称帝王。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出处
黄遵宪西乡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参见“ 冕旒 ”。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鬯齐云终,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蕴诚毕敬。”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隋太庙歌》:“飨礼具,利事成。伫旒冕,肃簪缨。”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 良 愿先生……俯降殿庭,辱对旒冕,定下之惑,决君之疑。”
历史背景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除了竹、藤篾制成的,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传说“黄帝造冕垂旒”,虽难以考证,但到了周代,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相信当时冕服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后经历朝各代,都以冕服为最高礼仪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迄今为止,作为文物的垂旒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也是惟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0 18:37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