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施剑林,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太仓,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79年—1983年,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无机材料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198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专业,师从严东生院士、林祖纕教授,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3年—1994年,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PML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12月—2004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
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4月13日,同济大学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的仪式暨专题报告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2024年5月27日,施剑林正式当选2024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施剑林于1983年至2005年期间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烧结理论,结构陶瓷高温可靠性评价透明陶瓷等研究;1998年之后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环境应用;介孔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多功能化、药物输运和纳米诊疗剂等方面的研究。他还提出了“纳米催化医学”的全新研究前沿方向,使用无毒纳米颗粒而不使用传统的有毒化疗药物,通过引发瘤内原位的催化反应达到抗肿瘤目的。
根据2020年10月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显示,施剑林发表杂志SCI论文500余篇,SCI他人引用39,000余次,H-index为112,并被Thomson Reuters选为2015至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网站显示,施剑林先后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信息功能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2002-2008)和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 (201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承担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材料高技术和科学院创新方向性等多项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网站显示,施剑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2008,2014)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一项等科技奖励,另获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5)。
人才培养
在施剑林课题组,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从来不说“必须做什么或者禁止做什么”,从来不会说几点之前必须进办公室、实验室,科研时间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支配的,但是他自己有严格的工作时间,每天早上八点左右,施剑林办公室的门准时打开。他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即使课题的选择,也尊重学生的意见。
施剑林对学生的文章修改,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整篇文章的构思,都会逐字逐句,并且很快反馈,从不拖沓。
施剑林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4年度教书育人十大名师,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2020年5月他参与完成的《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体系的创建》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施剑林在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烧结理论、结构陶瓷高温可靠性等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作为一名优秀研究生导师所具备的厚德载物、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施剑林是一位厚德博学、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尊重学生、可亲可敬的优秀导师。施剑林给大家的印象都是工作上非常认真,平时对大家和蔼可亲。 (上海硅酸盐所李孟丽、周亚君、杜燕燕评)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施剑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09-0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1 14:5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