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验室建于1988 年,实验室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
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科研实力快速增强,成为从事
基础研究高技术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综合性研究所,其中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该所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先进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是当前
材料科学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工作积累,实验室形成了一支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领军、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队伍。
实验室以高性能陶瓷材料和无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原理,合成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问题,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材料的表征和评价新方法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如下4方面:
在国际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是衡量科研院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成果栏上记者注意到:该实验室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305篇,其中294篇被SCI收录,15%的论文
SCI影响因子在6.0到3.0之间,受到国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在
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
无机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功能器件等领域的研究中,离不开包括新型显微镜在内的“工具”的支持。这种扫描电声显微镜是该实验室经多年攻关,在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这是国内外至今惟一实现商品化的电声显微镜,其总体技术指标和功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了4项
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国外发明专利,并获得2005年度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介孔材料研究是一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
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如药物储藏与控制释放、药物靶向传输载体材料等研究中,课题组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该研究项目荣获由500多名院士投票评选的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课题组利用介孔空心球的空心核与介孔壳的贯穿孔道,以及
聚电解质具有环境响应的特点,通过
层层自组装技术,使包裹在介孔空心球外层的聚电解质,对pH值或
离子强度等条件产生结构性能的响应,实现对
介孔孔道的封堵与开放,从而起到药物控制释放的“开关”作用,为该成果在药物及其他控制释放领域的实际应用做准备。
电声显微镜及其相关器件和材料,不仅在国内有关大学、研究所和工业部门获得应用,还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
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验室将继续拼搏,提高创新能力,保持并强化在高性能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为我国材料科学基础性、
前瞻性研究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