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
一种紫砂壶
方壶又称壶梁。中国古人名。方壶,紫砂壶其中的一种。方壶也是澎湖的旧称。
方壶—东海仙山
鼇鱼,在远古传说中鼇鱼负载大山或大地,鼇鱼移动就会发生地震或沧海桑田,山川变迁。神话中天帝治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远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没有一刻稳定。神人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帝”(这称号早在殷代已见文献)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强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神山,六万年一换,这样五座神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几步就到了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巨鳌,由于龙伯国巨人钓走了六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负山的巨鼇,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汪洋大海,从此神山也只剩三座。《楚辞·天问》篇对此而问曰:“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传》中亦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先民认为海上有五座神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
东海仙山相传位于山东蓬莱县沿海一带,据《史记·孝武本纪》:“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求仙追求长生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发展模式,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们在园林里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的形象。汉代出现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建章宫。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里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圆明园中有“方壶胜境”景点。
方壶—壶名
基本资料
【名称】:方壶
【类别】:紫砂壶
【年代】:明代·晚期
【作者】:陈信卿
【文物现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
简介
陈信卿为晚期紫砂高手,以摹仿时大彬李仲芳而著名。此壶以多种几何形组合,四面设素面开光,泥色金星闪闪,古雅浑厚。
制作技法
工具
方形壶制作常用工具有:以样板确定壶身、壶盖、壶嘴、壶把、壶钮尺度,并用竹拍子、勒只、尖刀、鳑鮍刀等工具。
步骤
1.用木搭子将泥段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和泥条。
2.用样板裁制好壶底、壶盖、壶口、壶墙,并规整泥片,裁制时必须注意顷角尺度。
3.镶接身筒,边缘处以脂泥粘接,逐成壶体。
4.用竹制工具刮压壶身接口,并用竹拍子轻轻拍打四边,使其规整挺刮。
5.粘接壶口,保持壶体中空及温度,不使壶体变形。
6.用脂泥复合和润,并用勒只清理加工。
7.用样板裁制壶嘴,并用脂泥镶接成方形壶嘴。
8.用样板裁制壶把。
9.壶身钻嘴孔,并粘接上壶嘴、壶把。
10.用 刀开出壶口,使其尺寸与壶盖相吻合。
11.用样板裁制壶盖,并由盖板、盖子口粘接,并竹勒只加工清理,使之规整。
12.用脂泥粘接壶钮,并整理干净光洁。
13.用尖刀加工细部。
14.用鳑鮍刀柄加工、修整线面,使其光、挺、匀。
15.用明针(牛角片)刮光各部位平面。
16.全器加工、整理完毕,钤上壶艺家印章。
17.制作结束,让其自然干燥,即可入窑烧成
成型方法
成型方法,大体分为二种。一种是传统的手工镶接成型;一种是用模具成型。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堆砌成所需的形状,包括有附件。模具成型主要是指壶身的挡坯及附件的印制。其实紫砂壶制作使用模具,已经是有年代的了。只不过当时的模具,不是用石膏制成,而是用紫砂泥烧制。手工镶接与模具挡坯,二者相比较,区别是:一般手工镶接成型的产品,精神饱满,挺拔有力。而挡坯成型的就显得力度不足,因为手工成型后镶接到拍打整形,都是在坯体外部用力,使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堆积越做越紧密,抗变形力就强。而模具成型,为了适应挡坯,泥料相对于比手工成型软一些,又是壶体里面加力,使之与模具吻合,就会使颗粒结构疏松。虽然同样要经过拍打整形,但已经留下了变形的隐患。当然也不是一概不能用模具制作方壶,务因造型而论。简单地说,直身筒的、锐角的用挡坯成型,效果一般不会好,转折部位乏力。如果是钝角的,带弧曲线的造型变形就小。甚至有的造型用挡坯成型的效果比手工要好也是有的。总之,高文件产品用模具制作,应该以不影响产品的品质为前提,设想一件高文件产品,如果留有明显的模具痕迹,岂非大煞风景。
角线的处理:一般形容方壶的词汇总是刚劲、挺拔、端庄大度、规整有力,就像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而方壶的角的处理是表现茶壶气度的重要因素。一个造型,为根据设计构思的意图,决定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清秀、利落;钝角则是浑厚稳健。有人认为,钝角或圆角失去了方壶专有的韵味,这是一种误解,寓圆于方则别有情趣。手工成型的圆角其实要比锐角难做,而且非经验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浑厚的圆角的,这是我的体会。至于有的角峰利无比,有的角上挟出面,这是因各人的喜爱而作,不能强求一致。
口盖最难做:选壶都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茶壶。方壶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几种基本形状。盖头大致分为嵌盖压盖,又有平盖、虚盖等区别。依我的体会而言:八方、四方壶盖比六方,长方壶盖难做,而嵌盖要比压盖容易一点。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要大得多。收缩时嘴把的拉力共性,而方壶有角有个性,角又一定比墙厚是特殊性,产一收缩不一致。在制作时方壶与圆壶也有明显的不同,圆壶以圆心为中心,使用工具时无头尾之分,用力比较能够达到均匀。可是制作方壶在使用工具时,必然有起头收尾,然后再换一面的顺序。有力就较难保持一样用力不匀,实际也是变形的一个因素。做壶盖、盖片、虚片、子口(唇)相互之间软硬搭配一定要掌握好。而这个软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手感及经验。嵌盖与压盖不一样,因盖内结构差异,也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稍有疏忽,就要变形。就是在焙烧时,由于口盖过紧,妨碍了口及盖的自体收缩,也会变形,要想做好把口盖紧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茶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就难免会有口部及盖头有窑外整修的痕迹,现在有的为了消除窑外整修的痕迹,采用再焙烧,窑场上有句俗话:“火里求财”,往往整修痕迹消除了,而别的问题又出现了。诸如起泡、落渣、铁质甚至开裂等。
平口面的下陷:在紫砂壶中,无论圆壶还是方壶,采用平口面嵌盖做法的还是比较常见。但是有的作品看起来口平面下陷,这是由于视力错觉的原因,平的看起来下陷,真的看起来凹进,制作方壶就必须把视力错觉考虑进去。平口面下陷,主要原因是没有用好辅助工具。我们称它为瓢只。在制作过程中,少不了拍打。在拍打底部时,口部没有用瓢只垫好,那本来就饱满的口部就会与转盘一样平。凹陷下去以后,就不会鼓起来。圆壶也是同样道理。
镶接或堆砌的痕迹:镶接及堆砌,稀泥是黏合剂。镶接成角的痕迹,锐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钝角、大圆角的就容易出现,这是因为泥片在合拢时有的空隙相对较大。而这个空隙部位又只能用稀泥弥补。虽然在制作时,要用力的夹、拍,但泥片与稀泥的颗粒紧密度不一样,经过焙烧后,总会有一点痕迹。泥片堆砌的痕迹也是如此。譬如身筒齐平的假底及准片,就会有这种情况。为了减少堆砌的痕迹,尽可能采用泥片内嵌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造型都可内嵌,所以无论老壶或新壶都有这种现象。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泥料越细,痕迹越明显。当然,壶身与堆砌上去泥片的软硬不和,也是一种原因。
灰爆与杂质:灰爆或称爆砂。一般在调砂铺砂产品上出现。因为砂粒是选用紫砂原料较硬的本山绿泥矿土,经粉碎加工而成的。如果在加工过程中,混进了一小块石灰石,经过粉碎就成了几百几千颗小粒子,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摊晒原料的场地是水泥地极易混进)。石灰石经过高温成了石灰,当它吸收了一定的水份就膨胀,形成了灰爆。杂质,一般是指铁质及其它混入泥料中的杂物,甚至细小到笔毛、头发。经过焙烧才会暴露。其中铁质较为常见,铁质分两种,一种是原料加工时机械的磨损,虽经吸铁程序但未除尽。一种是矿土本身含有的。如红泥,含铁量本来就较高,矿土的外面附有一层铁锈样的物质,如果在练泥前没有清除干净,就带进泥料中,经过焙烧就成了小黑点。这些在制作过程中都是极难发现的。非要经过焙烧,甚至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它才珊珊迟来,给作品留下一点遗憾。
种类
浑方壶
蔡候申铜方壶
古地名—方壶
台湾澎湖古时候叫方壶。“……澎湖则古之方壶,而台湾为岱员,于音实似。……”【连横《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1920)】
文物展出
202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单元展出了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几组代表性青铜器,包括方壶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09:59
目录
概述
方壶—东海仙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