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地利学派是现代经济学中坚持
自由放任经济主张的一个经济学派。因其主要代表米赛斯、哈耶克等均为奥地利人而得名。他们认为,在经济社会中,为资源有效配置必不可少的信息是十分分散的,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才能使这些分散于无数经济活动参加者之中的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不可替代,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会损害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破坏资源的合理性。他们力主国家彻底放弃对经济的干预,甚至放弃发行货币的权力。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力主恢复真正的自由贸易。
新
奥地利学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国兴起的产业经济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
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其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这与
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取向、芝加哥学派的市场绩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实上就是产业组织学中的行为学派。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以米塞斯和
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
奥地利学派的
传统理论并作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的
凯恩斯主义,提倡自由主义,支持市场自发势力而反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活动中心最初设在维也纳大学,故此得名。
新
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
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因此,主张把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这一理论对于解释
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
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
基数效用论。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交换就是以比较不满足的状态去换取较满足的状态,为了得到前者就必须放弃后者,如果交换的结果是前者大于后者,那么经济当事人便在交换中获得好处。当经济当事人停止这种交换时,经济当事人的效用满足便达到了最优。
新
奥地利学派认为
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
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
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
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
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据此,新
奥地利学派主张,保持
货币中性,就是使
货币对价格形成和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
新
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
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根据货币
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
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
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
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
货币发行权,恢复
自由银行制度。
新
奥地利学派否定社会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并认为计划经济是对人性的奴役。在他们看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之上,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生产要素由国家所控制,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的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于社会主义的企业没有利润的动机,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结果必然是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主义被合理
经济制度所抛弃。
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他们都采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又称“
心理学派”。19世纪后半期德奥经济迅速发展,为适应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学派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的满足,把整个社会看作个人活动机械的综合。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提出经济学应研究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预筹活动的条件,应特别注意“关于生产物和其
生产要素”的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的研究。”他从人们对财富满足欲望的强度来主观评价价值,提出“欲望满足递减率”。继他之后,维塞尔提出“
边际效用”一词。强调财富价值的本质和尺度是主观的。从而反对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
商品价值的观点。随后庞巴维克提出“时差利息论”,把
资本主义社会利息的产生归结为人们在现今和未来两个不同时间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额。
奥地利学派宣扬的“边际效用”、“时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观点,为后来各种
资产阶级经济学派所接受,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30年代,以米塞斯和
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主义,不赞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常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