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扩张亦称“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紧缩”的对称。银行通过放款和投资而引起银行活期存款增加的经济现象。假定某甲有现金100万元存入A银行,
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A银行在缴纳20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不保留超额储备而把80万元全部贷放给某乙;又假定某乙把80万元全部转存B银行。B银行与A银行一样,在扣除了16万元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后把其余64万元全部贷放给某丙;某丙又把这64万元全部转存到C银行,C银行又如同A银行、B银行那样,在提取20%的存款准备金后,把余款如数贷放出去。
实体经济就是人类生产、服务、消费和流通的活动,而虚拟经济则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
金融资产及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的交易活动。金融市场的信用膨胀肇始于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货币的初始形态是贵金属,它与实体经济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和信用货币取代了
金属货币,这就是货币的信用化过程;而随着股票和
债券的出现,货币成为了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即所谓的货币的资本化。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是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它不再与实体经济存在对应关系,而是信用扩张的结果,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这时就形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二元结构。
信用扩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好处毋庸多言。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用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包含着巨大的危险。这是因为,在信用扩张的过程中,信用市场上对信用的滥用和各种投机行为很容易引发
信用膨胀,即信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不能反映经济运行中真实的
经营绩效,完全是信用滥用和投机的结果。二战以后,
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自由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措施在
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信用膨胀,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
一些事实说明了
信用膨胀的严重程度。从
金融资产的数量看,1998年全球
股票市值和
债券余额已达到60万亿美元,
衍生金融工具柜台交易额为8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
实体经济。而且,无论是
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都高于GNP增长速度2—3倍。从世界经济的格局看,美国的GNP只占世界的25%,但外汇交易中美元占了90%,美国的
股值和债券余额占全球50%,这说明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大大超过了其实体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从国际金融市场的的参与者看,市场的主体是机构投资家,他们更重视短期的收益,这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偏离越来越大。
信用膨胀的结果是虚拟经济具有巨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而这又会对
实体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信用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偿付能力的预期上的,它反过来也在不断加强这种预期。信用膨胀缺乏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高涨时它会把
金融资产的价格推得很高,然而一旦人们的预期出现问题,就会引起信用链条的连锁反应,造成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最终使得实体经济也陷于瘫痪。
具体地讲,虚拟经济会从下面几个方面影响
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大大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经营要面临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的波动,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波动的原因不仅来自宏观经济的变化,更受到金融市场投机活动的影响。其次,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会掩盖实体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供求失衡和结构性问题,误导投资者扩大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刺激虚拟经济的增长,造成
经济过热和
金融泡沫。又其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元市场的格局会造成两个价格信号。在双重价格体制下,投资者追求利润的理性会扭曲资源配置,造成
市场失灵;同时,
通货膨胀从商品市场转向资本市场,可能形成
隐性通货膨胀。再次,金融市场对
实体经济的偏离会诱发投机炒作活动,减少生产性资金,隐含鼓励分配、压制生产的制度诱导,形成
恶性循环的
路径依赖。最后,东亚金融危机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虚拟经济崩溃以后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会受到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