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围村是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新围社区下辖村,位于
西丽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500米。相邻自然村有
九祥岭村、
官龙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刘姓先祖刘原广迁至此地而形成。地处丘陵地带,村东有大沙河流过。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沙河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63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西丽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西丽街道;2001年,属西丽街道新围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刘姓、廖姓。第一大姓为刘姓,南宋嘉定年间从福建宁化迁移至今广东兴宁岗背镇榕树村;明永乐年间从榕树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廖姓,清代从今深圳龙华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500人,其中男性260人,女性240人;80岁以上18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00人;海外留学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0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7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4人,居住在美国。世居村民为
汉族,
客家民系,使用
粤方言和
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蔗、花生,养殖猪、鸡、鸭等。1975年,新围村有了第一台拖拉机,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83年,村集体兴建第一栋厂房,租给港商做“珠仔厂”,主要生产手珠、塑花等手工艺品。1992年,推进农村城市化,新围村荔枝园等2700多亩土地被征用。同年村集体投资兴建4栋厂房,面积。约1万平方米。1998年,在天虹商场以西50米处兴建腾飞苑住宅小区,面积约8万平方米。2003年12月3日,成立深圳市新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兴建旺棠工业区,面积约9万平方米。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及在深圳就业为主,部分村民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茶果、寿粉、炒米饼、煎堆、喜粄、雪莲粄(四月初八)、糍粑粄(“十月朝”)、萝卜粄(冬至)和春节的糖环、油角仔。
沙河西路、留仙大道、同沙路经过该村。1968年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90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2年通电话,2001年通互联网。村内建有新围文化广场、新围活动中心、366文化街区、新围村图书馆(藏书约3300册)。2008年3月,新围村进行综合整治,对除祠堂外的160栋建筑进行外立面涂料粉刷翻新,形成南洋洋房风貌景观,为沿街建筑统一设计制作了店面招牌和花岗岩门柱,形成统一规整的沿街景观。2011年3月,为期两年多、总投资4600万元的新围村综合整治项目全面完成,成为深圳市城中村二类整治项日的样板工程。此次整治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建筑立面、市政管线、道路交通、环境景观和绿化改善、“六乱”治理等方面,以及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3座。代表性建筑为客家石屋,始建于1980年,单座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进门为正房,两边为廊房,用作卧室及厨房,墙上开一小窗和屋顶盖明瓦采光,光线不足,建筑材料与传统民居的建材相同。
村内现存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重建于民国时期,1998年重修。砖木结构,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三开间二进布局,面阔11.42米,进深16.92米,由前堂、后堂及廊房组成前堂前有檐廊,四斗形大门,檐下有山水、人物、诗文等壁画,木架梁,硬山顶,博古脊;后堂木构梁架,硬山顶,船形脊;卷棚顶廊房。正门横额石刻“刘氏宗祠”四字。大门用红漆,大门内有牌坊,门扇和门柱都是木质材料。牌坊连接的是天井,四周墙壁没有任何粉饰,朴素大方。
刘氏宗祠内保存一块清咸丰四年的《昭兹来许》碑记,记述刘原广立村新围,数代单传,“至七世祖彦礼公,克承先业,五桂联芳,勤俭持家,创有尝产,一时营建宗祠,承先启后,风淳俗美,班班可考”。因陈壮园作乱盘踞西沥(今西丽),一七世祖刘彦礼等举家迁往异地。至清初,义复原居。
该村保存着诸多传统“年俗”,如除夕要用袖子叶等煮的“大吉水”洗澡;正月初一,不洗头,意为留财;初二,亲戚间里来往拜年每年岁末,村民都会聚集举行庆典活动,全村老少、海外同胞共聚一堂。过去在新围村文体活动中心举办,近年来转移到新围村文化广场举办,每年约有2000人参加,设宴200桌,活动越来越盛大。
1929年,九祥岭、新围、官龙、留仙洞等村几户有钱人家在新围村开办私塾学堂(即新围小学、西丽小学前身),为附近几个村的孩子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1933年9月,沙河乡乡长梁作梅提议在新围村开办学堂,即上沙河学堂。
该村主要人物:刘就安(1926-? ),抗日战争时期加入游击队。刘琼发,粤赣湘边纵队战士,主要参与在沙河片区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