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祥岭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新围社区下辖村
九祥岭村是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新围社区下辖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新围村。始建于1917年,因王福、王官胜、廖官友、谢祥、谢成、陈桂、彭才7户人家约20多人从龙华、宝安石岩等地迁此定居而形成。村庄坐落于南山区丘陵地带,村东有大沙河流过,附近有西丽水库。因建村之初有多个姓,又是从不同的地方迁移过来,村民希望各家各户和和气气,在此落户生根,开枝散叶,定村名为六和(也有老人说叫七和堂)。此后,村名多次变更。因附近山脉众多、延绵不绝,称为九长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图吉祥,取“长”之谐音“祥”,将村名定为九祥岭。还有一种说法,村民谢祥曾担任上沙河学堂校董,他提议将“长”改为“祥”,以彰显办学业绩,寓意“长久祥和”,因此村名变更为九祥岭。现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于原地重建。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沙河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63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西丽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西丽街道;2001年,属西丽街道新围社区。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为王、谢、彭姓。第一大姓为王姓,1917年从今深圳龙华阳台山大围肚村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谢姓,1917年从今宝安石岩龙眼山(农旺山)迁移至此地。第只大姓为彭姓,1917年从龙华大船坑村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50人,其中男性225人,女性125人;80岁以上11人,最年长者8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1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10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6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人,居住在马来西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粤方言
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花生、甘蔗、果树,养殖“下鸟”、猪。改革开放后,经济逐渐转型,20世纪80年代招商引资,村里引进第一家港资企业。1987-1988年,投资建设两层高的厂房,引进港资筷子生产厂,现已改造升级为玉石厂。同时出租一块地给香港企业办菜场。90年代,兴建新围工业区,此后陆续扩大面积,增建厂房,至今有2万平方米。2004年8月20日,成立深圳市九祥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为主。
村民以房屋出租和在深圳就业为主,部分村民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茶果、寿粉、炒米饼、煎堆、喜粄、雪莲粄(四月初八)、糍粑粄(“十月朝”)、萝卜粄(冬至)和春节的糖环、油角仔。村内有1棵古龙眼树和1棵古芒果树。
社会事业
沙河西路、留仙大道经过该村。1968年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90年代初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村内有2所小学。2015年,福华小学有6个年级,32个班,在校学生1524人;西丽小学,6个年级,52个班,在校学生2593人,教职工155人。村中有网球场、篮球场,有九祥岭公园、九祥岭村图书馆等。
历史文化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无存。 九祥岭遗址位于九祥岭村后的一座山丘上,为临河岗地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大学的外籍教授谭世安在该遗址采集到20余件陶豆和一此几何印纹陶片。根据该遗址的标本特征及近年的考古发掘资料考证,其年代应为商、西周晚朝至春秋前后。该遗址于2006年6月被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古龙眼树下供奉伯公,古龙眼树又称为伯公树。每年正月初一,村民到龙眼树一下祭拜。
每年岁末(腊月二十六前后),村民聚集举行庆团圆活动,往年在村里设大盆菜宴,近年改为酒楼聚餐。
1940年,日军多次对新围村、九祥岭村进行扫荡,抢夺财物。有村民加入游击队,为游击队送信、送情报、放哨等。
20世纪30年代末,村民王福家是沙河一带经济富裕的家庭,曾捐建新围学堂,上福任新围学堂董事,其女婿卓就(沙河游击大队队长)任校长。王福一家经常支持和掩护东江纵队与日军作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2 13: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