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思维
儒学名词
新儒学可以指:1、宋明理学,也被称作中古新儒学,指宋元明学者以儒家为主创立的思想流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习惯称“理学”。(2)在宋代产生,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2、新儒家,也被称作现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系指民国初年时期由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所倡议,衔接“程朱理学”的文化运动。
定义
关于宋明理学,详见宋明理学词条,此处不再赘述。
当代新儒家是民国以来在当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基于当今现代性的儒家思想学术流派。新儒家常常指自大陆时期民国初年开始,直至中国内战之后活动于台湾、香港等地的儒家学派。自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行民选政治以来,并且随着台湾经济腾飞、大陆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儒家在海内外又有新的发展。广义而言,新时代儒家的学术,已不仅仅局限于人文或者哲学领域,而是渗透到各个学科,包括从儒家思想出发而发生的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领域的思想学说。新儒家学术的发展和兴盛与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兴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关联当今世界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背景和概况
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发展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从而产生了一个学术思想流派。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道、释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尝试完成中西哲学会通的工作,故与单纯肯定传统的保守的国粹学派,即以康有为为首的孔教运动的路线有显著分别。更正统的新儒家则认为并不需要以其他文化学说体系的角度来变通儒家,而是从儒家本身的体系及其包含的普适性道理出发发展新时代的儒学。
当代新儒家
学术思想
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1、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2、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题
3、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4、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5、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1949年前后,钱穆、唐君毅等不少新儒家学者均因时势动荡而居于香港,并在香港设立新亚书院,对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作出不少贡献,并被视为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分期
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霍韬晦姚新中等。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曾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为了突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位新儒家学者,故熊十力、梁漱溟等人遂有新儒学八大家之称。此外还有许多当代儒家学者,如钱穆、贺麟陈胜长等人。其中陈胜长亦身兼谐隐传统研究创始人。
八大家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指具有代表性的八位当代新儒家学者。他们在儒学研究上都有较大成就。他们是:
熊十力 梁漱溟 张君劢 冯友兰 方东美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2 23:26
目录
概述
定义
背景和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