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思想的修正版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即“新三民主义”。其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有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形成背景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是其“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的结果。
国际背景
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完全地暴露了出来,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性,为近代中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新的现代社会变迁范式。孙中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旧三民主义转变到新三民主义。由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它适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向下,社会主义向上的时代潮流。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彰显了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格。
国内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正是通过五四运动实现的。虽然此前孙中山对苏俄革命也相当关注,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他才真正理解了十月革命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因此五四运动是影响孙中山转向新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因素。一是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革命力量,提升了他对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这为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推行扶助工农的政策提供了思想依据。二是五四运动对孙中山的重大影响在于,使孙中山加深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认识。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协助下,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给予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新的精神。
但是,有学者认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看到了新的力量,积极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但是此时的孙中山还没有建立起新的革命纲领,仍然沿用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一直处于徘徊当中。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帝国主义进行抗争,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的帮助,才使其原来的三民主义发展为一种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核心思想
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
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中国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思想评价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旧对比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在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因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又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1 19:39
目录
概述
形成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