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
2009年5月1日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讲饮茶习俗的起源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研究往往混淆茶树的原产地与饮茶习俗的发生地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并且有把茶叶利用方法用历史发展的线索联系起来的倾向。第一章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考察各民族对于茶叶的不同利用方法,主张各民族针对茶树鲜叶开发了不同的利用法,茶叶的饮用习俗是巴蜀先民开发的利用方法。
内容简介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讲饮茶习俗的起源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研究往往混淆茶树的原产地与饮茶习俗的发生地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并且有把茶叶利用方法用历史发展的线索联系起来的倾向。第一章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考察各民族对于茶叶的不同利用方法,主张各民族针对茶树鲜叶开发了不同的利用法,茶叶的饮用习俗是巴蜀先民开发的利用方法。在附章中批判了饮茶的神农,起源说,指出问题不是神农信仰自身,而是混淆了学术研究与精神信仰、产业包装之间的区别,而这种现象在茶文化研究中非常普遍,解决的途径是将学术研究的规范导入到茶文化研究中来。
饮茶习俗逐渐走出四川,进人中原形成中国茶文化时正值魏晋南北朝。在中国茶史上,由于陆羽《茶经》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代以后出现了把陆羽作为茶文化起源标志的倾向,也
往往忽视对于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的茶文化的研究。然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立期,中国又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茶史上所处的重要位置。当时所饮用的末
茶已经失传,因此在第二章首先介绍制茶技术和烹点方法,在论述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形成指标的茶礼、茶宴、茶果等要素以及饮茶的文化意蕴之后,着重探讨了道教对于中国饮茶习俗的形
成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茶文化的起源——四川的使命
一、茶树原产地
二、照叶树林文化对于树叶饮料的开发利用
三、照叶树林文化对于茶叶的开发利用
四、从民族植物学角度看饮茶习俗的起源
附章 神农对于茶业的意义——兼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
一、神农与茶的关系
二、神农神话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在学术荒谬与产业包装之间
四、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症结所在
第二章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的中原茶文化
一、饼茶的加工
二、末茶的烹点
三、茶的文化地理特征
四、茶礼的形成
五、茶宴与茶果
六、饮茶的文化意蕴
七、中国茶文化形成中道教的作用
第三章 曲折的茶文化传播——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
一、茶文化传播的背景
二、茶文化传播中的遣唐使制度与学问僧
三、针对上层社会的茶文化传播——兼论永忠亲自煎茶的意义
四、诗茶结合与综合体的传播
五、三百年沉寂中的茶
六、茶叶的技术史研究
七、茶文化传播受挫的社会根源
八、茶文化传播的时机——遣唐使的末班车
九、日本文化史上的传播事例对比
第四章 古典茶文化纵向传播的极致——以宋朝分茶为中心
一、饮茶的文化意蕴
二、分茶的程式
三、幻出物象的分茶
四、游艺化的分茶
五、《文会图》中的分茶
六、与《十八学士图》的比较——兼论图像阐释学方法的启发与应用
第五章 茶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融合——宋代民族关系中的茶
一、对夏辽战事与宋代茶政
二、茶马贸易
三、宋政府对于茶叶贸易的干预
四、辽金政府的茶叶贸易对策
第六章 向边疆传播的茶文化——以宣化辽墓为中心
第七章 茶文化传播中的模仿与创新——高丽时代朝鲜半岛茶文化
第八章 欧洲接受的茶文化——中英茶文化比较论
第九章 持续而平淡的茶文化传播——越南茶的人类学调查
参考文献
后记
追记
作者简介
关剑平,满族,副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古文献专业,留所任职,以历史民俗学方法研究生活文化,发表饮食、插花、服饰等方面的论文20余篇。以1990年参加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为契机,开始涉足茶文化研究。 1995年,考入世界上唯一一个开设中国饮食文化史专业的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3月获文学博士,任民族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部研究员,开始以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生活文化。2002年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开始任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专业主任。期间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作《茶与中国文化》在2006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理论研究类二等奖。 从事饮食文化研究近20年,在国内外独立主持科研项目l7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传播视野的茶文化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10:2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