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相判释
佛学术语
佛学术语,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略作教相、判教教判、教摄。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而分类教说之体系,以明佛陀之真意。盖佛教经典为释尊一代所说之教,为数甚多,且说教出现时地与因缘各异,因应对象根机义理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缘、次第,非赖整理诸经典及判定其价值,无法明了佛陀之真实意旨,于是产生教相判释。
产生背景
在我国所翻译诸经论,非依其成立次第传译,而系于同时传译不同时代,甚或教理内容相互矛盾之经典,以致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其中奥义,而无法入门。又诸具有创见之大德,为明示其所信奉教义之立场,以及指导初学者,故常将此诸经论之繁杂教说,加以组织体系化,并判定其价值与解释其教相。此乃我国佛教在教相判释方面特别兴盛之因。
辩教经典
就经典自身而言,例如法华经等,系示以大乘、小乘之别;楞伽经示以顿、渐之别;华严经说三照;涅槃经说五味;解深密经说三时之别。凡此皆是开教相判释之端绪。论书方面,大智度论举出三藏与摩诃衍、显露与秘密之说;十住毗婆沙论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戒贤、智光则有‘三时教’之说。以上分类,大抵以教说内容之深浅为主,而非依据说法之形式而判别。
发展历程
中国
判教特盛行于南北朝时代,故后世有‘南三北七,义成百家’之评,此后至隋、唐,亦陆续出现新教判。给予我国教相判释以最大启发者,乃是昙无谶所译之大般涅槃经,其卷十四以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比喻从佛出生十二部经而出修多罗,又据以出方等经、般若波罗蜜、大涅槃等,一方面表示整个佛教教义有其体系,一方面亦显示教义有高下深浅,树立教相判释之典型。
竺道生就如来之说法立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法轮之四种区别,唱导顿悟成佛。刘宋之慧观将此顿渐思想引入教判,把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别为顿、渐二教,以华严经为顿教,于渐教中作五时次第之分别。法云依法华经立牛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四乘教。而于北地,北凉昙无谶立半、满二教之教判;北魏菩提流支于一音教外,别有顿、渐二教之说;地论宗南道派之慧光又立顿、渐、圆三教,更就其宗旨而分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之四宗判。
又依智顗于法华玄义卷十上举南三北七之教判,据此,江南依佛说法之形式,立顿、渐、不定等三教,其中,渐教方面有:(一)虎丘山岌师所举之有相教、无相教、常住教等三时教。(二)宗爱、僧旻于无相教之后再举同归教,合为四时教。(三)定林寺僧柔、慧次、慧观于同归教之前再举褒贬抑扬教,共立五时教。至于北方七师之教判,则为:(一)武都山刘虬判立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等五时教。(二)菩提流支判立半字教与满字教等二教。(三)光统判立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等四宗。 (四)护身寺自轨于四宗外另加法界宗,称为五宗教。(五)耆阇寺安廪判立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真宗、常宗、圆宗等六宗。(六)北地某禅师立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大乘。(七)菩提流支(或谓鸠摩罗什)判立一音教,即指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智顗于法华玄义中纵横难破‘南三北七’十家,而自立三种教相、五时八教之教判,其所依者为法华经,故就三种教相根性之融不融、化导之始终不始终、师弟之远近不远近三种相,以示法华经优于他经;所谓五时,即佛成道后对种种根机,应机所说之法门,以时间分类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又将佛陀教导之形式方法分为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然化仪四教实渊源于南北诸师之说,化法四教亦基于北地诸师之说而成,故其教判可说集南三北七之大成。
此外三论宗之吉藏立声闻、菩萨二藏,于菩萨藏中又别开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三法轮,此为二藏三转法轮判。
唐法相宗之玄奘依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等,立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转三法轮之判。其弟子窥基立三教八宗之判,三教中以诸阿含等之小乘义为有教,三论、般若等为空教,华严、深密、法华等为中道教;八宗者则以犊子部等为我法俱有宗、萨婆多部等为有法无我宗、大众部等为法无去来宗、说假部经部等及成实论为现通假实宗、说出世部等为俗妄真实宗、一说部等为诸法但名宗、般若诸经及中百论等为胜义皆空宗、法华等经及无著等所说之中道教为应理圆实宗。
华严宗之法藏于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举从来十家之判而予以批判,别立五教十宗之判,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者,乃就窥基八宗之前六宗,加上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其他尚有宗密之五教说、延寿之三宗说、明代智旭之禅教律三学一源论等各种教判之说,其中以智顗之五时八教、窥基之三教八宗、法藏之五教十宗最为著名。
日本
日本方面,则有:真言宗空海大师立显教、密教二教判及十住心之教判,台密安然说五时五教,亲鸾说二双四重,日莲立五纲之说等。[大乘义章卷一、大乘玄论卷五、解深密经疏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5 22:50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
辩教经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