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礼仪是一种基督教礼仪。
圣事
圣事(Sacrement),亦称“圣礼”。基督教的重要礼仪,基督教认为圣事是耶稣基督亲自定立,并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礼仪,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凡诚心领受者,都能获得。天主教和正教认为“圣事”有七件,即圣礼 (洗礼)、坚振(由主教按手并敷油于教徒头上,以坚定其信仰)、告解、圣体(正教称“圣体血”)、终傅、神品(亦称授职礼或祝圣神父、主教)和婚配(祝福教徒的婚姻)。新教一般仅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有些宗派改称“圣礼”;也有些宗派不承认有“圣事”。
洗礼
洗礼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词baptizein,意思即“洗”或“洗净”。在新约中,这个词最初是指施洗约翰在约旦河中施的洗,它是一种悔改的记号。耶稣自己受过约翰的洗礼。对基督徒来说,洗礼的必要性部分地来自于复活的基督对门徒的命令,即要他们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给人们施洗(太28:17-20)。在新约中,洗礼既被看作是成为教会成员的条件和标志。
洗礼分注水洗礼(Infusion)和浸礼(Immersion)两种。其中,注水洗礼是基督教洗礼方式的一种,行礼时,主礼者(一般为神父或牧师)给受洗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让水从额上流下,同时口诵规定的礼文,“我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你施洗”或“我奉基督耶稣的名给你施洗”。
坚振
坚振(Confirmation),亦称“坚信礼”、“坚振礼”。天主教和东正教“圣事”的一种。入教者在领受过洗礼一定阶段后,再接受主教所行按手礼和敷油礼,谓可使“圣灵”降于其身,以坚定信仰,振奋人灵,故名。据《使徒行传》载,使徒彼得、约翰和保罗都曾为领过洗礼的信徒行按手礼,使他们得到“圣灵”。在东正教,儿童同时接受洗礼、坚振礼和第一次圣餐。新教有些宗派也有此礼,但不认为系基督亲自设立,故亦不称作圣事。
告解
告解(Confession)亦称“办神工”或“忏悔圣事”。天主教和东正教“圣事”的一种。认为是耶稣为赦免教徒在领洗后对“上帝”所犯诸罪,使他们重新获得上帝恩宠而亲自定立的。举行仪式时,由教徒向神父告明对“上帝”所犯的罪过,并表示忏悔;神父对教徒所告诸罪,应守秘密,并指定应如何做补赎而为之赦罪。
“告解”一词是中国天主教会对“忏悔圣事”所采用的一个术语,它说明圣事中的两个方面和两种行为:“告”,即是说某位信徒若不幸犯下了罪过,但认识到罪过的严重性,决心改正,自动来找神父,表示坚决悔改,请求赦免,这即是告“罪”行为;“解”是指神父面对着信徒的忏悔,会审情度势,对信徒的悔罪诚意进行确定,然后以基督所赋的神权进行赦免、解除其罪过和应受的处分,这就是“解罪”行为。
圣餐
圣餐(The Lord’s Supper或Holy Communion),亦译“神交圣礼”。基督教的主要仪式之一,也是一种特殊的崇拜仪典。关于这项礼仪的称谓,
基督教会以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一庆祝和纪念的行为,这包括弥撒、交圣餐、主餐和祝谢餐,其中天主教称圣体圣事,对其礼仪称弥撒;东正教称圣体血;新教称之为圣餐。
圣餐仪式讲究使用的物质材料和应念的经文。材料有二,即面饼与酒。根据教会的传统,只可用面饼祝圣为圣体,而不可用其它材料。但东西教会使用圣体材料时又有微小的区别:西方拉丁教会用未发酵的面饼制成圣体,东方希腊教会则用发酵的面饼制成圣体,但两者都是有效的,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不可随意改变。圣体第二种材料是葡萄酒,是由葡萄酒酿成的自然葡萄酒。因为耶稣基督在晚餐中用的就是这种葡萄酒,以后教会在圣餐中也如此效法。圣餐中,两种材料必须同时使用,用麦面饼祝圣成为耶稣基督的圣身;用葡萄酒祝圣成为耶稣基督的圣血。不过酒形中又有耶稣的圣身,面形中也有耶稣的圣血。
终傅
终傅(Extreme Unction)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圣事”的一种。意为终极(指临终时)敷擦“圣油”。在教徒年迈或病危时,由神父用经主教已祝圣的橄榄油,敷擦病人的耳、目、口、鼻和手足,并诵念一段祈祷经文,认为借此赋恩宠于受敷者,减轻他的困苦,赦免罪过。
终傅的仪式也讲究材料和形式。材料是经主教祝圣过的橄榄油,神父用此油擦傅病人的五官四肢,必要时只擦傅额头。形式是神父擦油时所念的经文:“因这神圣的傅油礼,并因天主的无限仁慈,祈望天主宽赦你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语言、触觉、步履所犯的一切罪过,阿门。”天主教认为,擦油主要在五官,因为罪恶大都是经由这五官能进入心灵。
神品
神品圣事又称之为祝圣(Consecration)、授神职礼(授圣职礼),圣秩等。基督教认为由祭司(主教、神父)或牧师按照特定仪式,诵念规定经文,可使人(或物)“圣化”,以奉献上帝,从而为教会所用。从宗教神学的角度看,这项仪式能给领受人赋予施行圣事的神权以及善尽此项职责的特殊圣宠。
神品圣事没有材料,仅用覆手礼作为圣事的外面有形可见的标志。神品圣事中的擦油,教会一般认为不属于圣事部分。从宗徒时代直到现在,无论东方教会还是西方教会,都一致认为覆手礼是神品圣事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神品的形式是主教在行覆手礼的同时念祝祷词,每一品祝祷词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婚配
婚配(Matrimony)是天主教、东正教“圣事”之一。指教徒在教堂内,由神父主礼,经教会规定之礼仪正式结为夫妻。仪式主要内容为:由神父讯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肯定回答之后,主礼人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宣布“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马太福音》第19章第6节),并对结婚双方祝福。新教教徒结婚也有请牧师证婚的习惯,但不视其为圣事。
关于人类婚姻,基督教认为:婚姻指男女结合为夫妇。在人类社会尚未形成以前,上帝创造人类有男有女,于是命令婚配,以使种族得以绵延。基督教婚姻的本质一开始就是一夫一妻制,《圣经》中记载:
《
哥林多前书》第6章16节:“因为主说:‘二人要成为一体’。”第7章2节:“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
利未记》第18章18节:“你妻还在的时候,不可另娶他的姐妹作对头。”
《
马太福音》第19章5节:“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其他礼仪
1、礼拜
礼拜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崇拜活动,是对神顶礼膜拜。内容包括祈祷、读经、唱诗、布道等。一般是星期日在教堂里举行,也可以在家庭中举行。犹太教是在安息日(七日的第七日)举行崇拜以纪念上帝创造世界在第七日休息,基督徒为纪念耶稣在安息日的次日(七日的第一日)复活,规定在这一天举行礼拜。礼拜仪式一般由牧师主领,如果牧师不在场,传道、长老、执事甚至平信徒也可以主领,但不能祝福。有些教会礼拜时,信徒可即兴讲述自己“灵性生活”的心得;或从教义出发对社会道德政治问题作出评论。
礼拜的一般程序可举例如下:
(1) 唱诗班唱“肃静歌”《主在圣殿中》;
(2)主领人宣召,通常是诵读《诗篇》中的一段;
(3)齐唱赞美诗一首;
(4)齐诵《主祷文》;
(5)共诵启应经文,一般是选读《诗篇》,主领人读一节,全体会众读一节,循环启应;
(6)齐唱赞美诗一首;
(7)主领人祈祷;
(8)读经,朗读当天讲解的经文;
(9)唱诗班献诗,所献赞美诗与当天证道德内容相配合;
(10)证道,主领人或邀请的人讲道,是礼拜的核心内容;
(11)齐唱赞美诗;
(12)祝福;
(13)唱诗班唱《祝福歌》或《阿门颂》,礼拜结束。
2、派立礼(Ordination)
派立礼亦称“授圣职礼”、“授神职礼”。基督教教会按照规定程式对人授以圣职(或称神职)的礼仪。在天主教与东正教会为七件圣事之一,称神品。由主礼人将手按在领受者头上,在其手上抹圣油,祈祷圣灵赋与他才干,上帝对他施予恩惠,使之能完成使命;一般还包括对领受者的公开考核及说明职责的讲演。在主教制教会由主教主持,长老会由区会牧师主持。
3、弥撒(Mass)
天主教对圣体圣事礼仪的称谓。源出于拉丁文Missa,它实际只意味着“某种敬拜”。原为该仪式的主体部分开始前遣散尚未领受洗礼者,以及结束时遣散全体与礼者的用语,后衍用作为仪式的名称。天主教认为举行此仪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复进行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圣父的祭献;并认为经过祝圣的饼和酒,实质上已变成了耶稣基督的真正身体和血。主礼人(神父或主教)先领“圣体”和“圣血”,然后让信徒轮流领圣体(一般信徒不参加领圣血)。
弥撒在教会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权主持。东西派教会礼仪的形式都各有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包括后来的东正教)因地区而异,或用希腊语,或古斯拉夫语及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时领圣血。20世纪60年代
天主教会进行礼仪改革,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教会都采用民族语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礼仪。
司祭弥撒中施行圣体圣事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念祝圣饼、酒的经文时必须有成圣体的倾向。
(2)念成圣体的经文,不能有任何改易。
(3)念经文要发出声音,低声也可以,但起码自己能够听到。默默无声地念则不可。
(4)成圣体和成圣血,二者都要举行,不能偏废。
4、净礼(Ablution)
净礼亦称“洗手礼”。天主教礼规之一。司祭(神父)在举行弥撒祭献前,准备穿祭服时,用清水洗手指;在弥撒中,将举行正式祭献前,又于祭台左边行洗手礼,吁祷“天主”洁净其心身,使所行祭献得被天主所纳,且避免手指接触圣饼酒时带上污秽。最后于弥撒结束前,又在祭台右边用酒和水洗净拇指和食指,并喝下该酒水,谓免手指上可能留下的、经过祝圣而变成基督“圣体”和“圣血”的微粒,被散落而遭污秽。
5、封圣(Canonization)
封圣亦称“列入圣品”或“圣人列品”。天主教中由教皇正式宣布某些已死信徒被册封为“圣人”的活动。通常由教皇亲自主持列圣品大典。一般包括两个层次或两个阶段,即“列入真福”和“列入圣品”。列入真福指教皇对已死信徒冠以真福之名,使其在某一修会、教区、地区或国家受到区域性的敬礼,称“真福品”。其列品程序大体包括搜证与申请、调查与审断、复审与裁决这三个步骤。列入圣品包括常例和非常例两种,常例需要搜集资料,提出申请、宗座礼序和最后裁决四个步骤,由教皇加以定夺;非常例即由教皇直接确定,但这种列品只用于册封远古的圣人。列入真福之后只有经由教会团体祈求而出现两个真实的“奇迹”,方可被相关教会提出列入圣品的申请。凡列入圣品者则受到天主教普世教会的敬礼。
6、祈祷(Prayer)
祈祷亦称祷告,在宗教仪式中,是人与上帝“相通”的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它表达了人对上帝和基督的态度。是信徒为自己的事向上帝和基督表示感谢、赞美或请求。天主教在
原始宗教仪式中,祈祷者念念有词,向上天说出自己的心愿。但是如果伴有某种过激的行为,如捆绑某种植物,疯狂地跳舞唱歌,甚至模仿一些疯狂而夸张的动作等,则落入巫术活动的俗套了。
祈祷的方式:(1)不出声的“默祷”(或“心祷”)和出声的“口祷”,如诵经一定经文的呼求。
(2)个人单独进行的“私祷”和以私人资格为他人的“共祷”。
(3)以教会的名义进行的集体“公祷”,规定的成文祷词和无成文祷词的随口祈祷等。在新教教派中,举行出声的公祷时,不论成文或不成文,一般由牧师主领祈祷,祷毕由全体参加者同声说“阿门”。天主教、东正教一般多由神父按照规定经文领诵祈祷。
(4)“代祷”(Intercession)是祈祷中的一种形式,基督教信徒彼此代向上帝祈求祷告,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这种礼仪来自《提摩太前书》2章1节,保罗曾说:“要为万人恳请、祷告、代求、祝谢。”基督徒尊此意见,常拜托别人为自己代祷,同时也主动为别人代祷。
物化的礼仪
基督教丰富多彩的礼仪在表现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设施及手段,即用物质形式作为载体,借助一些实物作为阶梯将礼仪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类与实物相结合的礼仪我们将其称之为物化的礼仪。物化的礼仪有教堂、宗教艺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及各种祭祀用品,如十字架、蜡烛、杖标、教堂器具、司祭法衣等。
(一)教堂及其主要设施
教堂也称礼拜堂,它是基督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即开始建造教堂。教堂的主要式样有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和斯拉夫式。仪式物化的设施及手段最主要的是教堂,它能为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如遮风避雨,众人聚会之地等。人们走进教堂就是进入了社会空间的特殊区域,置身在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其他生活环境的环境之中。在教堂参加宗教仪式的信徒,注意力集中在祭祀的对象、行为、方式、象征和具有各种意义的标志之上。天主教或东正教的教堂为了把信徒的思想、感情引向“上苍”,引向“天堂”,营造出肃穆、和谐、祥和的气氛,教堂绘画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圣经故事、圣徒传说。天主教堂的耶稣、圣母、使徒的雕像直观地“证实”这些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与尘世中的人们同在。教堂音乐——独唱、合唱及风琴伴奏,烘托出圣洁的意境,达到了激发和调动信徒宗教想象及感情、情绪的目的。
由于基督教的礼仪大多在教堂进行,因而大教堂常常位于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而各地区的教堂一般是村镇的宗教中心,同时也是社交中心。在中世纪的乡村,如果得到教士的允许,人们还可以在教堂贮藏谷物、干草、酒或磨玉米、酿啤酒。大多数人都在教堂接受洗礼,而大多数人亦埋葬在那里。在星期日做完礼拜之后,老年人聚集在那里闲聊或讨论,而青年男女则在那里彼此相见。乞丐亦群集于此,教会则在该处施舍赈济。村中所知道的艺术品都被搬到教堂来美化这“上帝之殿”。在教堂的钟楼上,钟声每天定时报时,或呼吁信徒前来礼拜或祈祷。钟声是如此悦耳,除了圣诗以外,再也无与伦比。钟声敲入每一个人的心扉,用弥撒的短歌重新点燃人们心中逐渐冷淡的信仰。因此,在欧洲中世纪,围绕着教堂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的民俗画卷。
2、十字架与划十字
十字架(Cross)是基督教的主要标志,象征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死亡以救赎罪人。因此,十字架既代表基督本身,又代表基督教信仰。行划十字礼,可以表明信徒的信仰、祈祷、献身或祝福。
Cross一词源于拉丁文Crux,意即“叉子”。这是古代罗马帝国残酷的刑具,一般只用于处死奴隶和无罗马公民权的人。作为刑具时多由两根木料相交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译作“十字架”。行刑时,将受刑者的两手分别钉于横木的两端;双足合在一起重叠钉于直木下方,然后将木架竖起,直到受刑者断气为止。基督教相信,耶稣为替世人赎罪,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十字架的式样很多,有纵长方形、正方形、叉形等,如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安德烈被钉在叉形十字架上,此后该十字架又称之为“安德烈十字架”。一般来说,纵长方形十字架多用于拉丁教会,正方形十字架多用于希腊教会;此外,还有其它各种式样的十字架。
划十字是基督教信徒所做的一种动作,以纪念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救世人而经受的苦难。从很早时候开始,在洗礼和坚振礼中,神父或主教就把划十字作为向受礼者祝福的一部分,即表示在信徒的灵魂上划上了十字记号。在崇拜仪式中,神父祝福时,也在自己胸前划十字,信徒进入教堂和某些礼拜仪式中,通常也在胸前划十字。传统划十字的方法是,用右手从额头到胸部,然后从一个肩膀到另一个肩膀,最后回到胸部。在西方,是从左肩划到右肩,东方是从右向左,而新教徒则不划十字。
祭台(Altar)源于拉丁文altare,意思是“架高的结构”,这是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台子。天主教的祭台为长桌形,中央嵌有一小块石板,称为圣石,内藏“圣徒”遗骨、遗物等。祭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最高处,靠近东墙。10世纪起,祭台前开始筑有台阶,至少三级。16世纪以来,祭台上开始供存放有圣体的龛子(拉丁文tabenaculum)。东正教的祭台为方桌形,木制台面,铺以白色麻布,再覆以绸缎或丝绒毯,上置放圣体的大杯,祭台与东墙间留有空隙。新教有些教派的教堂也设有祭台,装置方式无严格规定,且有时不称祭台而称圣桌。
圣杯(Chalice)又译为“圣爵”,是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时装盛已祝圣或未祝盛之葡萄酒的大口高脚酒杯。同时又另设置一种较大的圣杯来存放“圣体”。中世纪后,教会规定圣杯(至少杯身)需用金或银制造。如系银杯,里面还应镀金。有些圣杯还镶嵌珍珠宝石。天主教、东正教的圣杯一般在启用前需经主教祝圣。除专职人员外,俗人禁止接触。新教对圣杯虽亦敬重,除用于圣餐外不得他用,但无具体规定;也有些宗派无特定的圣杯,设圣餐时可用普通的小酒杯。
天主教在教堂内厂燃着圣体灯,这是长明灯,因供奉圣体得名。圣体灯通常挂在祭台前方,一般至少一盏保持昼夜燃烧。总灯数可多可少,但应为奇数,大多不超过七盏。教会规定灯油需用橄榄油或植物油,或蜂蜡,近世改用电灯。在受难节时,祭台不供圣体,圣体灯暂时熄灭。
圣体发光(Monstrance)源于拉丁文“Monstrare”,意为“显示”,指显示基督“圣体”的光辉。这是天主教供奉圣体,举行宗教仪式时用的“圣器”,内存经过祝圣的圣体,中部有小窗,周围刻作发光体形状,故名。教会规定一般用银制造,并镀金或镶以宝石,13世纪开始采用。行礼时由信徒咏唱圣歌,神父焚香祝祷,并以此向信徒祝福,称之为“圣体降福”,也用于恭敬圣体的迎礼,整个礼仪称之为“迎圣体”。
6、告诫室
告解室(Confessional)是天主教教堂里神父听取信徒忏悔的地方,设在教堂内的一侧,作为教堂的一个小部分,一般为木结构小屋,且可以移动。告解室最初出现在16世纪。在西方,告解室一般为两间:一间设有神父座位,有门或帘幕出入;一间为忏悔者准备,内设跪阶,与神父室之间有间壁,壁上有一洞口,神父在席位上不被人看见,忏悔者可能从外面被人看见,或者也可能看不见。在中国,告解室只有一间,神父坐在其内,不为人所看见,室外有跪阶,壁上有窗口,忏悔者跪在室外,通过窗口向神父告明对上帝所犯罪过,并表示忏悔,但能被人看见。
权杖(Crosier)是基督教实行主教制各教会的主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显示其神权所用的手杖。它象征“好牧人”耶稣基督的牧仗。长度略超过人高,一般用金属制成,表面镀金;也有木雕的,装饰华丽。天主教拉丁教会、东正教以及其他东方教会所用权杖,外形稍有不同,前者顶部有钩形,后者为球形或十字架。各派教会中级别相当于主教的男女隐修院院长一般亦可用权杖。
8、香炉
香炉(Thurible)基督教主要在丧礼或其他宗教仪式上用的香炉。内置火炭,并撒芳香剂。始见于4世纪,形状多样,装饰精美。东正教会在礼拜中比天主教更为重视香炉。
(二)教职人员的服饰
圣衣是基督教神职人员或教牧人员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穿的礼服,天主教称祭服。不同礼仪场合各有不同的式样,但各宗派间略有不同。
1、大披肩
大披肩(Pallium)是罗马教皇披在十字褡外面的礼服。教皇亦可赠予大主教或管辖大主教区的主教,表示允许他们分享教皇职权。由白羔羊毛织成宽约5厘米的环带围在肩部;上饰有4个黑十字架。胸部和背部各有一条饰有1个十字架的直带下垂,无论从前胸或后背望去,大披肩皆呈Y字形。
2、主教上衣
主教上衣(Sakkos)是东正教主教的上身礼服。短袖,紧身,绣有许多花纹。衣襟用扣子或绊束住,袖上或两侧装有小铃,与犹太教祭司礼服相类似。
3、十字褡
十字褡(Chasuble)是天主教主教和神父做弥撒时罩在长袍外面的礼服。新教
安立甘宗和归正宗中的一些教牧人员行圣餐礼时也穿用。
4、斗篷式长袍
斗篷式长袍(Cope)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新教安立甘宗一些教牧人员在不包含圣餐礼的礼拜仪式中所穿的礼服,用杂色红绸或其他贵重料子做成,半圆筒形,前襟敞开,用钩或胸针扣在胸前。
5、助祭服
助祭服(Dalmatic)是天主教的助祭、东正教辅祭和新教
安立甘宗会吏罩在其他礼服外的宽大白袍。无领长袖,不开前襟、不束带,袖口饰有彩色条纹,并有彩色直纹自肩部分向前后延伸。用亚麻布、棉布、毛料或丝绸制成。
6、白罩衣
白罩衣(Surplice)是天主教及新教安立甘宗、归正宗中一些神(圣)职人员、唱诗班领唱人或其他人员礼拜时罩在外面的白色礼服。宽大长袖,有长袍和短跑等几种样式。
7、白袍
白袍(Alb)是天主教主祭及新教安立甘宗、归正宗中一些圣职人员礼拜时所穿的长袖束腰长外衣。通常用白麻布做成,象征纯洁。
8、长斗篷
长斗篷(Mandyas)是东正教主教及高级神职人员在列队行进的仪式中所穿的紫色或蓝色宽松的长斗篷。
9、长袍
长袍(Cassock)是
天主教会和其他教会的神职人员和教牧人员的紧身礼服和便服。天主教会的长袍颜色和边饰因级别而异。
10、圣带
圣带(Stole)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新教安立甘宗、归正宗等部分教派的教牧人员所佩绸带。在行按立礼时授与,象征永生。宽约2-4英寸,长约8英寸,颜色须与同一场合所穿的礼服一致。天主教助祭披于左肩,两端交接于右腋下;司铎和主教佩在领部,两端自左右下垂于胸前,司铎如穿白袍,则两端在胸前交叉。东正教司祭和辅祭在佩戴时形式略有不同。
11、饰带
饰带(Maniple)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在主持弥撒或辅佐主持弥撒时左臂下部悬垂的狭长绸带。宽约2-4英寸,长约3-5英寸,绣有花纹,颜色与所穿礼服一致。
12、三重冕
三重冕(Tiara)是教皇所戴冠冕,至高权力的象征。上下三重叠立,形似蜂房,饰有三道王冠形环纹,后部有两条用银丝织成的垂片。在某些非礼拜仪式(如列队行进)中,亦可由神职人员托着走在教皇前面。
13、主教冠
主教冠(Mitre)是基督教实行主教制的教会主教或男隐修院院长所戴的礼帽。天主教的式样一般为尖角盾形,上绣金银丝或彩色丝线,后垂两条穗带;新教的一般与天主教相近;东正教的多呈圆筒形,帽后有风斗,冠顶常有十字架。
14、四角帽
四角帽(Biretta)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新教安立甘宗、归正宗等一些教牧人员所戴的硬壳帽。有3条圆脊,冒顶带有绒球,颜色因教阶级别而有所不同:枢机主教用红色,主教用紫色,教士用黑色。在宗教仪式中或非宗教仪式场合均可戴用。
(三)基督教常用的颂歌:
(1)西面颂(Nunc Dimittis):这是晚祷中吟唱的颂歌。其内容源自《圣经》故事中老人西面在圣殿遇到约瑟和马利亚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小耶稣,西面抱着小耶稣吟诵了一首祷词。该词第一句是拉丁文“Nunc Dimittis”,意为“现在可离去”,因而得名。后世教会常在晚祷仪式中唱此诗,取其“现在可以平安离去”,然后安然休息入睡。
(2)以色列颂(Beredictus):这是《圣经》故事中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在约翰诞生后吟诵的一首颂赞诗。因首句第一字拉丁文“Benedictus”(意为“赞美”,全句为“以色列的上帝应受赞美”)而得名。该词源出《路加福音》第一章。当撒迦利亚的妻子以利沙伯生子后,邻居和亲戚前来祝贺,给孩子行割礼,并起名约翰。撒迦利亚当即赋诗,称颂“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的仁慈和信赖,感谢上帝遣派弥赛亚来拯救以色列民族,同时也预告儿子约翰将作弥赛亚的先驱。后世教会承继这一传说,在降临节期间咏唱此诗。
(3) 荣耀颂(Doxology):这是基督教礼仪中对上帝(天主)圣父、圣子、圣灵的一小段颂赞文。天主教称之为“圣三光荣颂”。在诵念每段“诗篇”和颂赞诗之末,皆颂唱之。此仪式开始于4世纪安布罗斯(Ambrosius,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当时在宣读利奥一世的每篇演讲之末,大都加上“荣耀颂”。从那时起,教会礼文中有时加入“荣耀颂”称作“小荣耀颂”,而将弥撒中所念《路加福音》第2章第14节和“赞美颂”合称为“大荣耀颂”。
(4)尊主颂(Magnificat):原为圣经故事中马利亚受“圣灵”感孕后吟颂的一首诗歌。因首句“Magnificat”(意为“尊主”)而得名。该颂源出于《路加福音》第1章。大意是马利亚对上帝的感恩戴德,表示一切应归功于上帝的垂顾和宠赐。全诗由对偶句组成,辞藻华丽,多采用《旧约圣经》中的典故,有些是《旧约圣经》撒母耳的母亲哈拿怀孕生子后所赋之歌词。“福音书”作者曾做过加工,后世基督徒每逢喜事,便以此作为自己向上帝表示感恩的颂歌。尊主颂和天主教和新教一些宗派中比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