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并序中,白居易说:“余退居渭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酝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会意,遂效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辄自哂,然知我者,亦无隐焉。”
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白居易的更具世俗色彩.这是由白居易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其特定的时代促成的,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的前期生活及创作的痕迹,也可以预见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轨迹.对于时代来说,反映了时代文化趣尚转变的痕迹。作者对酒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面对生死无常的人生,借酒极尽生之乐;煎熬于生之孤独,借酒排遣此种生存的不适;遭受功业难就,借酒淡泊名利;无奈于天命难测,借酒排遣心中愤懑。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下邽,生于河南
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
刘禹锡并称“刘白”。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