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的军队会设立适当的位置把城堡或对方
防御工事包围起来,防止城内的士兵逃走或突围。攻城者也会控制附近的农田和乡村并设立巡逻队收集所有关于对方援军的信息以及采集食物。攻城者的指挥官会审查形势,来决定对城堡的那一个地方作简单的围攻或准备有效的攻击。如果城堡因为粮尽而投降,攻城者会把防卫者集中
囚禁,并预防任何的解围武力来包围自己。决定使用何种最佳的攻城方法,大概会涉及到下列的一些选择。
基本介绍
挖掘城墙的底部。
* 选择要破坏城墙的部份,然后投掷石头予以冲撞(或者用
火炮。直到1450年即中古时代快要结束时,火炮的效力仍然不足)。
* 选择要填平壕沟(或护城河)的部份。
* 选择城门或其它部份以撞锤冲击。
准备突击的进行速度,会与
攻占城堡的紧急程度、预期投降的时间、和拥有的劳动力等各变因成正比。如果攻城者有充足的食物补给,不会遭逢解围的武力,而且防卫者在荣誉得到满足后可能会投降,突击的准备工作就会比表面上来得慢。如果攻城者的补给短缺、解围的武力随时会到来、或防卫者非常顽强,准备的工作就会日以继夜地进行。
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攻城者会在突击之前给予防卫者最后一个投降的机会。
在中古后期,城堡和设有防御工事的城镇数目激增,以及本身占有的重要战略位置,使得占领或防卫一个据点成为稀松平常的军事活动。尽管仅靠一支
小型部队来镇守城堡,攻城者却需要比守军庞大的军队予以攻陷。因为后者需要充足的大军来控制城堡四周的乡间地区、击退解围的部队、直接攻击据点或加以围困。这些都是极为消耗的行动。
当敌军接近城堡时,地方上的居民一般会带着他们贵重物品尤其是食物和武器,撒退到城堡里面。但是如果领主认为攻城战会持续很久,不能参战的农民就会被挡在门外,以免消耗粮食。历史上许很多记载显示,许多平民在攻城战期间被抛出城镇之外,以维持食物的存量。例如英国国王
亨利五世在围攻里昂的时候,防卫者就把老弱者驱离以维持他们的存粮。英国人拒绝让这些不幸的人通过他们的战线,使得老弱妇孺被迫夹处在里昂城与英军之间达数个月之久,期间他们在被杀与饿死之间作挣扎,直到守军投降为止。
当敌军接近可能投降的人和队伍,尤其城堡或城镇的伤亡很大的时候,就会立刻完成谈判。如果谈判失败,攻城者会审慎地重新估计突击据点的可能性,如果突击经研判认为危险性太高,攻城者就会封锁城堡并开始围攻。一旦围攻开始,即以大炮向城市开火,围攻战正式展开。倘若攻城者在缺乏正大光明的理由下就告撒退,往往会被视为难以接受的耻辱。
大型的攻城战有点像是一个社会事件。十五世纪的纽斯围城战虽然只维持几个月,但是攻城者却建造了一个包括有小酒馆与网球场的大营地。贵族为了让自己在攻城战期间过得舒适,经常会随身携带他们的妻子与家眷。邻近城镇的商人和工匠也会蜂拥而至,设立工作坊并提供服务。
方式
这段时期的交战实况显示,城堡和城镇很少会因为突击而被占领。突击通常是不顾一切的攻战行为,相较之下,以变节或秘密行动发动攻战则更容易成功。除非守军的武力十分低落,否则突击行动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兵员损失。通常攻城者会根据交战的重要常规与防卫军队的忠诚度,来精心安排攻城战的事项,尽量把攻城的损失减至最低。若能让防卫者变节投降,就可以免除攻击的战斗与城墙的破坏。如果城堡领主人不在城内,在受困多天而仍未见援军的情况下,被称作城堡监守或主管的守城指挥官,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荣誉出面投降。城堡监守通常会要求一份契约书,清楚地说明他们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因为投降而受到惩罚的。
只有在极少数的例子中,城堡监守不会选择投降或鄙视这种选择。某些状况显示,攻城者会在成功突击后,对城堡中人不假宽容,全面屠杀城内的基层士兵甚至平民,并且将城堡或城镇洗掠一空。被俘获的骑士通常不会被杀掉,因为可以拿他们来交换赎金。所有的攻城者都会分配到战利品。在攻城战后的适当时机运用这种手段,目的在于引导防卫者去商议投降的事情。1417年,英国的亨利五世在长久的攻城战之后,才取得卡安这个城市。接着,他准许他的军队彻底底洗掠这个城市,以报复防卫者的顽强抵抗。除了教士以外,城内所有的人尽数被杀。到了亨利五世下一个进攻目标波那维尼城堡,尽管两方都知道是不会有援军来解围,但是防卫者仍然提出在七天之后,如果没有援军到来才愿举旗投降的条件。
由骑士防卫的克雷克是中东最为闻名的十字军城堡,迄今仍座立在今天的
叙利亚,令人印象深刻。在
十字军东征期间它由骑士团防守,在1271年沦陷于埃及的阿拉伯人之前,共一百三十多年的岁月里,曾经抵抗了超过十二次的攻城战。虽然被攻夺下的故事很罕见,但这几少见的例子却有一个代表性的意义,就是防卫者不会作战到阵亡的。
阿拉伯人不屑攻击克雷克的主城门,因为即使击破了它,后面还有一连串致命的狭隘走道,通往第二堵更坚固的城门。他们改挖掘西南城角大箭塔的底部,来攻击南面的城墙,并让他们得以进入外城墙的范围之内。虽然在攻之前仍然要面对更坚固的中央要塞,但是他们试图使用计谋。他们将身上附有骑士团长老假信息的信鸽放送入城,讹称长老下令驻军投降。在兵力不继且救援无望的情况下,虽然驻军知道这是伪造的讯息,亦只好接受,光荣地交出这座大城堡。
坑道
在攻下城堡或具防御工事的城镇时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要克服用来防止敌军迫进军的城墙。其中一个能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是挖松城墙的底部来让它倒塌,前提是必须是该城堡尚未设置护城河或是先把护城河的水排光。如果城墙的根基固若磐石,这个办法就不会奏效。
一旦采取挖掘墙角的战略,进攻者会掘出一条通往城墙的隧道,并沿着它到城墙的底部。这条隧道会由木桩支撑,然后把支持城墙基础的底部泥土挖出并运走,再换上木桩来支持。隧道中的木桩稍后会依原定计划被放火烧掉。如果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当用来支撑城墙重量的木桩逐渐被烧掉后,城墙就会因为缺乏支撑而坍倒。坍塌的城墙部份会因此开出一个缺口,让攻城的军队直接攻入城堡。
挖掘坑道劳力而费时。防卫者可能会警觉到坑道的存在,而为提防城墙安危受到威胁筑起第二道城墙来抵挡,因此当外墙倒塌时便不会完全暴露出一个缺口来。防卫者也知道如何反制坑道战术,也就是在城墙的底部挖出一条自己的隧道,并尝试来拦截敌军的隧道。当两条隧道彼此相遇时,就会引发地下战争。
装备
是用来越过城墙和城堡的其他防卫者,让攻击部队的优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伤亡情况下攻击防卫者。许多装备是设计来撞击或破坏城墙。除了简单的
云梯之外,中古时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装备,包括巨型
投石机、投石机、
攻城塔、撞
冲车和大
盾牌。
一旦城墙遭到破坏或攻城塔已经就位,自愿上阵的士兵就会发动突击。这种部队以「凄凉的期待」而闻名,因为他们都已经做好伤亡的打算。但是,在这种部队中能成功生存下来的人,都会在晋升、头衔和战利品上得到最高的奖励。
巨型投石机是大型的
投石器,由
沈重的砝码(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块)来增强它的威力。投石机的长投掷臂一端会装上大石并藉大量的砝码向下拉张。当投掷臂被松开,投掷臂便会因重力骤失向上弹升,使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弹道猛力地投射出去。由这种武器所投掷出去的投射物,会急速下坠,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用来粉碎箭塔的顶端、防守装备和平台。除非投射物能够刚好击中城墙的顶端,否则很难光靠巨型
投石机破坏垂直的城墙。如果在装配巨型投石机时没有弓箭掩护,可能会在守城士兵突围后被发现并遭毁。巨型投石机最适合用于粉碎木制的屋顶,并且可以把燃烧的碎石与用来纵火的投射物一齐发射出去。
投石机是和巨型投石机不尽相同,其威力是由缠绕的绳索或皮条所发挥出来的。它以齿轮绞着绳子制造拉力,在松开后,旋动的绳子就会把投掷臂抛掷出去。当投掷臂碰上笨重的遏制横贡时,设置在投掷臂末端篮子里面的投射物,就会被抛掷出去。遏制横贡能够被调整以改变投射物的弹道。相对于巨型
投石机,投石机的弹道比较平伏,而且能产生同样的威力。投石机的密集射击,能够对城墙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另外,投射物和崩落的城墙碎片有助于填平壕沟,它们所制造出来的碎石堆亦提供攻城者攀爬入城。
攻城者会移动攻城塔以贴近城墙,并且将一道梯板从塔顶放下到城墙的顶端,好让塔里的士兵从梯板冲出与防卫者作肉搏战。每一座
攻城塔都会很巨大,由湿润的兽皮保护以免受到火焰烧毁。由于重量庞大而使得移动缓慢,因此会架设在有滑轮的木桩上,以推拉的方式向前移动,使它靠近城墙的底部。推拉时前方地面须预作准备,通常会在土泥的地上铺设厚木板做为路面,以便移动。当攻城塔靠近城堡时,弓兵会从塔顶的战斗区内向城堡内发射弓箭;只要它一贴紧城墙时,塔内的士兵就会从塔内的梯阶踏上城墙。来自攻城塔内的突击永远不会让防卫者感到惊奇,因为在攻城塔移动迫近时,会有很多时间作御敌的准备。防卫者会走到城墙最受威胁的部份,或阻止梯板放下。当
攻城塔接近时,防卫者会企图抓住并设法推开。到了突击的最后一刻,攻城工程师会向城墙上可攻击的部份开火,以分散防卫者对突击所作的准备。如果第一队的攻城者从塔上被打倒的话,还会有源源不绝的士兵从梯板的后面涌出,以完成
攻占城堡的任务。
冲撞车有一个巨大的木桩,桩上会有一个铁头,在遮盖物的内部前后摆动,往城墙或城门撞上去。在撞上城墙之后,木桩会摆动回来并再往城墙继续冲撞。这种撞击力可以破开由厚木板制造的城门或石墙,打开一个可作攻击的缺口。冲撞车的上方会覆盖着湿润的兽皮以防止火焰烧毁。事实上,操作冲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险的任务,因为防卫者可以从上方掷下大石、烧开的水、或燃烧的油脂到冲撞车上,以试图予以破坏或杀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门或吊桥被撞毁,后面可能还会有几道闸门和门房需要冲锋陷阵。公元1111年到1112年之间的冬天,发生在蒂尔的一场攻城战中,居防卫位置的阿拉伯人就发明了一种具有创意的守城工具去对抗冲撞车。他们抛下附有挂钩的绳缆钩住
冲撞车,并把它从城墙拉开。反覆几次之后,冲撞车就被弄毁了。
攻城一方的弓兵与弩兵在地面上,以大型的木制盾牌作为掩护,这种盾牌被称为大盾。在大盾上方有一道狭小的发射口,让士兵可以从后面向防卫者射击。英国国王狮心理查一世就是在观看这些大盾时,被
弩弓射中肩膀,造成致命的伤害。
攻城锥
驻扎多名士兵,一般用来撞毁对方的城门或城墙,外部披有各种防箭的的披盖,可以有效的阻挡防守士兵的箭雨。攻城锥头部可以安装各种金属头,增强威力。
投石车
对付对方密集的士兵方阵,也可以对建筑形成一定的破坏,也可以固定安放在
要塞内,用来摧毁对手的工程武器。
云梯
强攻
要塞城墙可以让士兵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不过这种方式似乎死伤过大了。
投石机
,这种威力巨大,射程超远的巨型武器简直就是中世纪任何
要塞的克星,一般在行军时可以拆装组合成小车,在准备攻城时,士兵会在敌人的战地前组装好这个庞然大物,通过它的巨大的杠杆可以抛射出巨大的燃烧的石块或金属块,可以轻易摧毁要塞内的工事。不过这种巨大的工程武器在中世纪早起准头似乎不太好,四周也需要大量的步兵和努手来守护,防止从要塞中冲出的骑士将其捣毁。
努车,只要用来对付敌人移动缓慢的步兵,可以添装火药,类似现代的小型导弹发射器。中古的中国军队(唐后期,宋,明)大量应用。
巨型
抛石机,相比与前面的抛石机,威力更大,结构更复杂。
巨型努机,相比与中国的轻型努车,这种努车似乎是欧洲人蹩脚的模仿。
更精密的抛石机,在中世纪晚期(1500年),欧洲人发明了更加精准的抛石机,提高了自动化和效率,使遍布欧洲的中世纪古堡彻底沦为摆设。
战术
攻城术
攻坚各种战车
为了要减少攻城时所造成的伤亡,预先进行炮击以降低敌人的战斗力是必须的。所以《
武经总要》中还附有二种炮车,但都没有文字记录可供了解,只能从图片去想像分析了。
行炮车古代攻城时,面对高耸的城墙时,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挖掘地道,再来就是想办法超越十几公尺高的城墙,不然只好面对面破坏城墙。
挖掘地道除了可以使部队突入城防体系外,同时也可以在城墙的地基下挖掘,先以木板支撑挖掘的部分,然后放火焚烧支架,地基一松动,城墙就会倒塌。攻城部队就可以蜂拥而上冲入缺口扩大战果。
宋代在挖掘地道方面已经发展出专门的车辆,称为“头车”。头车的结构很复杂,共分为三个部分:“屏风牌”、“头车”及“绪棚”。屏风牌在车列的最前端,车前及两侧设有防护,等于是整组头车的出口。在有敌情顾虑下,屏风牌和头车紧接,提供攻城部队良好的防护。等到地道挖掘的差不多,攻城部队会在车内集结,迨地道挖通后,迅速的将屏风牌推开,部队就可鱼贯出车进行攻击。至于中段的头车,车身一般而言长九尺(2.82公尺),宽七尺(2.19公尺),前高七尺,后高八尺(2.50公尺)。车顶并设有一二尺宽的出入口,除了供出入外,也可以成为攻城部队还击的射口。另外,在掘地道的时候,因头车是静止的,容易为敌军的
炮石或燃烧性武器所攻击。所以其车顶防御特别坚固。在木制顶盖上又加上一层皮笆(铺上生牛皮的
竹盖),然后再覆上一尺多厚的穣櫜,最后再盖上皮笆。而利用车顶的出入口,运用预先准备的泥浆桶、
麻搭(拖把)和浑脱水袋(牛皮做的水容器)也可以迅速的灭火。至于挖掘作业开始以后,随着开挖的进度,头车也会不断的前进,因之,车最后一段的绪棚也会随之加长。挖出来的泥土也可以藉由车尾所附的绞车带出,移作填壕之用,一组头车的乘员约为三十人。
除了头车之外,
轒辒(ㄈㄣˊㄨㄣ)车、木牛车和
尖头木驴都是属于攻城的车辆。
轒辒车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出现此一名称是在 《孙子.谋攻》其言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
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轒辒车的用途和头车差不多,只是构造简单的多,车子的容量大概是十个人,共有四个路轮。它的车底是空的,所以乘员可以在里头推车前进,车顶和两旁则用生牛皮覆盖。不过大概为了减轻重量,所以车顶的牛皮是以绳子作为支撑。由于轒辒车是尖顶的,所以可以减少
炮石的破坏力。
尖头木驴的车形和
轒辒车很接近,因袭轒辒车尖顶的优点,尖头木驴车顶的斜度更大,车脊则换为较坚固的大木。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
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车的乘员一样是十名。尖头木驴曾为梁将
侯景所使用,但却因守建业的
羊侃火攻击退,事载《
太平御览》、《
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所载较详,故录于下:
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 ,因伪称得外射书,云“
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可见这种
攻城车最大的致命伤还是在防火上,难怪头车的车顶上平时就备有泥浆桶和
浑脱水袋,准备随时灭火。
尖头木驴在宋代又被称为
鹅车洞子,自北宋末年以后的宋金战役中被金人大量使用为攻城主要兵器,据《
靖康纪闻》一书记其功能构造为:
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车轮推行,其状如峻屋,上锐下阔, 人往来其间节次续之,带有长数十丈者。上用生铁裹,内用湿毡,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而在
赵万年的《
襄阳守城录》中更详细的记录了金兵充分利用洞子攻
襄阳城的情形。
比较起来最简单的还是木牛,是以坚木厚板组成的
攻城车,外层以生牛皮包裹,一样有四个路轮。但是,它的车顶却不是尖的,可以想见对于
炮石的防御力较低。上述几种车虽然设计精巧,但是对于冲出城的守军却缺乏攻击力,故还有一种钩撞车,它的形状和
尖头木驴相仿,只是车子的顶部安装了一些
长兵器,可以用以防御敌军,必要时,可以抽出使用,避免了车内狭小,无法携带长兵器的缺点。
木幔是一种机动式的屏障,因《
武经总要》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只有透过其它的历史记载来了解它。在《宋书.武帝本纪》中曾记载这种
木幔的功效:“张纲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之。”另据《通典.兵典.攻城战具》的记载:“以板为幔,立
桔槔于四轮车上,悬幔逼
城堞间,使趫捷者
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可见木幔是用来暂时抵御来自城堞的矢石攻击,使攀墙攻城者减少伤亡的一种设施。
云梯
是士兵用来越过城墙进行攻击的器材,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破坏极为困难,藉由
云梯直接进行攻击往往是攻城战的重要手段。
攻坚 云梯
宋代的云梯有许多形式,如:
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杞车、行天桥、搭天车、
行女墻和云梯等。其中前四者的构造较为简单,飞梯和蹑头飞梯的前端都装有车轮,以便在推
梯附城时较为迅速。竹飞梯更只是以一支大竹为主干,在梯身上安装踏脚的横竿而已。至于避
檑木飞梯如何避檑?由于《
武经总要》并没有说明,因而无法得知其作用。
至于在敌人矢石攻击当中,利用上述
云梯攀附城墙往往死伤惨重,因此宋人又研发出一系列重型的云梯,以减少攻城部队在攻击发起至开始攀墙作业前的伤亡。要减少伤亡就必须从几个方面下手:首先缩短自攻击发起至抵达城墙的时间。为达到此目的,宋人将许多
云梯都改成车型,根据《
武经总要》中共收录了五种:杞车、行天桥、搭天车、
行女墻和云梯。其次是加强车身对于攻城部队的防护,上述五种中的杞车并未配备任何防护,而行天桥则在梯子的顶端设有一段女墻,可以在与守城部队短兵相接时提供简单的防护,至于行女墻和云梯则更在车体部分增置了生牛皮作为乘员的防护,可以使乘员在攻城前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第三是缩短架梯的时间,关于这一方面,宋人发展了两种折叠式云梯。这种重型云梯是以粗大的木头作为车座,梯子每段各长二丈(6.26 公尺),以转轴相连接。作战时乘员必须在车内以人力将云梯推至预备攀登的地点,然后以车后的
辘轳将第二节梯放出,第二节梯的前端设有铁钩,可以迅速的固定梯位,武装乘员便可由梯攻入城内。搭天车和
云梯就是属于这种云梯。值得注意的是,搭天车和云梯的折叠梯顶端都设有铁钩,可以钩住城墙,使得梯子较为稳固,在攀登高度较高的云梯时这种设备相形重要,也因此只配备在能架较高高度的云梯上。
值得注意的是,云梯的战术并非以单梯作战,否则极易为敌人所消灭,必须先集结大量的云梯于矢石的攻击范围外,然后由炮队先行攻击城墙,待减低敌人的防御力后,最后再由云梯部队冲锋,以使攻城部队的伤亡减到最低。
火攻
有时守城者防御严密,无法直接进行攻城作业,这时就必须倚赖火攻。攻城所用的火攻术主要是以引起敌军火灾,焚烧敌军兵器或是以烟熏敌军为目的。在《
武经总要》中所收录用于攻城的火攻器械有以下几种:
一、雀杏
雀杏是捕取来自城中的鸟雀,然后以中空的杏子装入燃烧的艾草(火种),等到黄昏时利用其返巢的行为,将火种带至敌人粮仓。
二、行烟
根据《武经总要》的说法,如果攻城超过十天,则可以准备易燃的干草或薪束约一万束,一束以人力能够背负为准,然后至城的上风处,以干草为中心使其易燃,周围则置湿草,使其发烟。鉴于引火发烟的地方不可以离城太远,必须注意准备皮笆或是
傍牌以防敌人以
矢石攻击。这些草料因为带着湿气,所以会发出浓烟,可以熏逐城上的守军。
三、烟球和毒药烟球
这两样武器都是利用投石车(炮车)投射至城外的。烟球是以火药三斤外面敷上一斤黄蒿,要投弹时再以烧红的锥子刺入点燃包裹火药的厚纸层,放在炮车上发射,算好距离与燃烧速度,球落至敌军阵营时,刚好点着球火药引起爆炸。毒药烟球的成分就复杂了,重量大概是五斤,可以使敌方士兵
口鼻出血。
四、扬尘车
扬尘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驱赶敌人守城将士,其目的与今日的化学战有些相仿,但扬尘的目的并不是杀伤敌军,而是利用散播石灰使敌军口眼无法张开,或将毒烟吹至敌军阵中,攻城部队就利用此一守城部队离开防守岗位时,利用
云梯蜂拥而上。使用扬尘车也是必须二三十辆同时使用,等待风向合适,或是有鼓风的设备时,将车移至上风处,理论上应该先用炮车轰击数次,迨敌军的
矢石稍弱,再将
扬尘车推向城边进行扬尘作业。
另一方面,守城部队要是施放化学药剂进行作战的话,攻城部队也必须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此时亦可充分利用扬尘车以制敌。
五、皮漫
《
武经总要》一书也提到敌军若在地道上方掘翻身窟准备倾倒毒液的话,就必须以张开皮漫,固定于排沙柱上来阻挡毒液流入地道中造成伤害。皮漫的大小为六尺五寸(2.03公尺)见方,材质是生牛皮。
水攻
所谓水攻,主要是指利用水力来阻挡敌人的运输路线,冲毁敌人的城墙,或是浸泡敌军的资材粮秣等。利用水攻的战术主要是在于水源必须高于城池的地方才行,只要水源高于城,就可以截断敌人水源,或是引水冲击城墙或交通线,最后还可以于水源中加入毒药。自古以来便有许多水攻的战例。如:
韩信就曾利用潍水消灭龙沮。是故,测量水源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工作。用来测定水的高低的器具有三种:水平、照版和度竿。水平是一个小水槽,共有三个相通的小水池,三个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三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齿,若三齿一样高则代表水平。
照版的形状有点像方形的扇子,长四尺(1.25公尺)下二尺涂成黑色,上二尺白色,宽是三尺(0.94公尺),有一尺(0.31公尺)长的握把。至于度竿,宽二寸(0.06公尺),刻成精度达到分的尺。
水平、照版和度竿是如何测量相对高低的?一般而言,先将照版和度竿置于待测地点,用白绳测量待测地点和水平的距离,然后使照版上黑白相交的部分和水平的视觉延长线重合,再利用水平的高度减去度竿测量照版黑白相交线与地表的距离,此即为两地实际相差的高度。
只要一旦确定水源高于实施水攻的地区,就可以实施水攻,反之,则必须注意是否会被敌人有采取水攻的可能。
其他
由于城墙的阻隔,攻城军队于守城部队的一举一动很难得知,因此必须利用高过于城墙的侦察设施来侦察敌情。这类的车辆种类也不少,如
巢车、望楼、橹、飞楼、云楼等。《孙子.谋攻》中就有:“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
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之言,其中的“橹”就是指这种利用高度来进行侦察作业的武器。又如《战国策》卷十二 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
王业至矣。”可见橹对于攻城有绝对的重要性。
一、望楼
宋代《
武经总要》中就录有望楼图其说明文中记载望楼高八丈(25.4公尺),用坚木支撑,顶端建一座宽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设一出入口,坚木上钉上钉子以便观测人员(望子)攀爬,底座是用两枝各长一丈五尺的鹿颊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只上绑
桅杆的方法将坚木和鹿颊木固定,然后在坚木上绑上一百二十尺(37.56公尺)、一百尺(31.3公尺)和八十尺(25.04公尺)三种高度的固定绳以确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楼中只配属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无敌情警戒时旗子是卷起来的,若敌来犯则将旗张开,敌人靠近则将旗杆横置,若敌人退走则慢慢将旗举起。
二、望楼车
有些观测设备为了符合机动的需要也会发展成车的形式,如望楼车和
巢车。望楼车基本上和望楼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个四轮车座而已,望楼车的车辕高度为
一丈五尺(4.7公尺),轮子的直径为三尺五寸(1.1公尺),望竿的高度为四十五尺(14.08公尺),由于望竿上必须支撑观测室,所以必须用上直径八寸下直径一尺二寸(0.38 公尺)的木料,若取材困难时也可以用多木接合的方式达到此一强度,和前面所提到的望楼一样,望楼车的固定方式也是由绳索固定于地面,所不同的是,因为高度的不同,望楼车所采用的固定绳较望楼少但一样是三层,绳索的长度也短的多,分别是七十尺(21.91公尺)、五十尺(15.65公尺)和四十尺(12.52公尺)。
巢车的功能虽与望楼车相近,但车制有些不同,巢车的车座是采用八轮车座,而且是以双竿作为支撑机制的,竿的高度则视城池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唐宋的城墙约五丈(15.65公尺),因之要侦察城内必须高过此数。在双竿的顶上设置一个
辘轳,以便将观测用的吊舱举起,因为举起吊舱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观测车不同,他是以生牛皮为材质,可以防御敌人的矢炮攻击。
由于攻坚作业时,骑兵部队很难助攻,但守方随时有可能以骑兵迅速冲出城,快速消灭攻城部队,因之,防范城内骑兵的突袭只能仰赖一些障碍物,而拒马枪就是其中一种,利用一支较粗的轴木,将枪穿插其中,以防止马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