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
古代印度神话中的诸神
提婆(deva),意为“天上的”,为古代印度神话中的诸神。常提的有33位 (总数一说为333位,一说为3306位, 一说为3399位) ,分住天上,空中和地上。
分类
天上的称天神,有特尤斯伐楼拿密多罗阿底提耶众神、苏利耶娑维德利普善毗湿奴乌莎斯双马童;空中的有因陀罗摩录多伐由、伐多、特栗陀、阿普提耶、阿波姆、那波特、摩多利首、阿希- 布德尼耶、阿阇—艾伽波德、楼陀罗、帕阇尼耶、阿波私;地面的有颇哩提毗阿耆尼苏摩祈祷主娑罗室伐底等神。此 外,还有神群,如婆苏8神、楼陀罗11神、 阿底提耶12神等。有时在神群中再加进两神 (如双马童、特尤斯、因陀罗、生主) 构成新的组合。根据《奥义书》的解释,婆苏8神代表风、火、天、地、星、月、太阳和天空;楼陀罗11神代表人体的十种脏器和灵魂阿怛磨; ;阿底提耶12神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等等。神群是一个整体,这种组合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神群中每位神具体代表什么,有时是很偶然的,而且抽象事物神格化以后也能进入古印度的神系,成为神祇。提婆 (即神) 的含义只有与阿修罗(q. v. ) 对比才更加明确。吠陀初期,阿修罗也曾包括许多神在内,如因陀罗、阿耆尼、阿底提耶神群等,但至《阿闼婆吠陀》问世后,阿修罗就只代表妖魔鬼怪,完全成了神的对立 物。
背景介绍
最早的《梨俱吠陀》颂诗中,阿修罗本为天界诸神的统称,而在《阿闼婆吠陀》中则专指妖魔,诸天神被成为提婆,于是形成以阿修罗与提婆为代表的神魔对立观念。这种神魔观念逐渐发展的结果,终于取代了原先以因陀罗和弗栗多的争战为标志的神魔观念,譬如梵书里就把提婆和阿修罗描绘成神与魔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在后期的印度典籍中,众天神提婆与最高恶魔阿修罗的对立斗争,明显地构成神话传说的主要题材。阿修罗由印伊人时期的原始天神,演化为印度雅利安时期的妖魔,大概与空界神因陀罗的崛起不无关系。因陀罗的对立面弗栗多,在《梨俱吠陀》中常与妖魔达娑(达休)相混同,后者是印度土著居民的魔化形象,弗栗多则被视为妖魔化的非雅利安人部落首领的象征。因陀罗剪除弗栗多之举是印度雅利安人征服当地土著的隐喻表达。以伐楼拿为首的阿底提耶(众阿修罗)不敌弗栗多,也就完不成制服土著的任务,于是原先的氏族祖先神伐楼拿只好拱手让出“霸主”的地位,由新的氏族祖先神因陀罗取而代之。从此之后,阿修罗的大势已去,以因陀罗为首的提婆神权势日盛,成为人们歌颂的主要对象。被夺权的阿修罗不甘心失败,总想恢复昔日霸主的地位,由此演变成阿修罗与提婆之间的对立斗争。这实际上是印度雅利安人内部矛盾加剧,各氏族部落间分庭抗礼的反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神魔对立观念。
与其他神话的关系
古伊郎神话中的阿胡拉迪弗阿修罗—提婆同源,也都处于对立的地位。 但身份却正好相反: 阿胡拉是神,而迪弗则是妖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22:45
目录
概述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