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宦官田令孜“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等番号。
捧日军,最早是一支梁晋夹河对峙时,投降过来的梁军部队。朝城(今山东莘县西南)之战,原属河东亡命汴梁的梁军客将右先锋指挥使
康延孝,率百骑来归,将梁军底细和盘托出。庄宗当即解下身上的宝带,赐给
康延孝,并以其所部为基础,组建了捧日军。
小底、东西班、龙栖、铁骑军等部队,都是后汉开国伊始,迅速组建的
侍卫亲军部队。此外,还大量继承并保留了内殿直、散员、散指挥、
控鹤、厅直等后晋禁军部队及其军号。这些后汉禁军部队及其军号,也基本上,在
后周开国之初,保留下来。
北宋建立后,进一步沿用了
后周的军号。其最核心,资格最老的,则是沿用
后周番号的
殿前司铁骑马军和
控鹤步军,侍卫司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军。 这四支部队是
后周的四支主力部队。太宗时改铁骑为日骑,
控鹤为天武,龙捷为龙卫,虎捷为神卫。后来日骑又改为捧日。 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是禁军的精锐部队,是禁兵中的上兵,通称上四军。 捧日、天武、龙卫和神卫上四军,也分左、右厢。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还“特置马步军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殿前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分别由孔守正和
范廷召担任(《长编》卷29十月甲子)。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一职,实际上也是沿用
后周铁骑,
控鹤四厢都指挥使的旧制。
按照五百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的正规编制,每厢应有二万五千人。捧曰、天武.龙卫和神卫上四军既然各设左、右厢,则四军应各有五万人,共计二十万人。然而在事实上,上四军的兵力显然大大少于此数。宋真宗时,规定上四军“厢各三军,每军五指挥”,而捧日军与龙卫军每指挥仅有三百人或二百五十人(《长编》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如天武军与神卫军每指挥兵力和前两军相同,则捧日军和天武军每厢才四千五百人,四厢共一万八千人,龙卫军和神卫军每厢才三千七百五十人,四厢共一万五千人。此外,上四军还各设第四军,“以处所退年高者”(《东斋记事》卷2)。总的看来,大约因厢一级编制的兵力较多,各厢都指挥使的军权较大,故自北宋前期至中期,已逐步缩小或废弃左、右厢的编制。
宋太宗时特设的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两职,因兵权过大,逐渐成为虚衔。宋仁宗时,武将高化任泾原路副
都部署、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龚州防御使(《长编》卷111明道元年九月甲戌),后两个官名都是虚衔,当时捧日和天武两军驻守开封,不去陕西戍边。
葛怀敏在陕西与西夏对峙,也被授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军职,“迁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宋史》卷289《葛怀敏传》)。南宋初,王躞被杨么起义军击败,由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降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要录》卷79绍兴四年八月辛巳),故人称“王四厢”(《金佗续编》卷25《
杨么事迹》)。事实上,他们都未统率上四军作战。
宋太祖时,龙捷军左厢至少有六军,[《长编》卷10开宝二年九月辛未有“龙捷左厢第六军〔都〕指挥使潘光裕”。]改名龙卫军后,至宋真宗时,已缩编为三军。捧日军在
宋太宗时“分左,右厢,各四军”,而到宋真宗时也缩编为三军。
康延孝,塞北部落人也。初隶太原,因得罪,亡命于
汴梁。开平、乾化中,自队长积劳至部校。梁末帝时,频立军功。
同光元年八月,
段凝率众五万营于
王村,时延孝为右先锋指挥使,率百骑来奔。庄宗得之,喜,解御衣金带以赐之。翌日,赐田宅于邺,以为捧日军使兼南面招讨指挥使、检校司空,守博州刺史。庄宗屏人问梁兵机,延孝备陈利害,语在《庄宗纪》中。庄宗平汴,延孝颇有力焉,以功授检校太保、郑州
防御使,赐姓,名绍琛。明年,郊礼毕,授保义军
节度使。
皇甫继明,冀州蓚人。父济,汾川令。继明身长七尺,善骑射,以膂力闻郡中。刺史
张廷翰以隶左右,荐于太祖,补殿前指挥使,历左右番押班都知。太宗即位,累迁至捧日军都指挥使、领
檀州刺史。
太平兴国七年,坐秦王廷美事,出为汝州马步军都指挥使。雍熙三年,召入为马步军副都军头。四年,复为捧日右厢第三军都指挥使、领澶州刺史。
范恪,字
许国,开封人。初名全,少隶军籍于
许州,选入捧日军,又选为殿前指挥使,历行门、龙旗直、散员押班。康定元年,元昊数寇边。试武伎,擢内殿崇班、庆州北路都巡检使,与攻
白豹城,破之。既还,夏人遣骑袭其后。恪设伏崖险,敌半度,邀击之,斩首四百级,生获七十余人。以功迁内殿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