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孩子,主要是指部分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炫耀资本进行攀比的行为。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都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他们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长的人群中脱颖而出,于是,不少曾经“拼”过自己的父母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
拼孩子 ,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
社会环境下,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更让人瞠目的是家长们无处不在的纠结和焦虑。“入园难”、“幼升小难”、“小升初难”,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
“拼爹”,“拼”的对象是爹,亲爹也好,干爹也罢,只要是个有本事的“爹”,就可以拿出来一“拼”,“拼爹”说白了就是拼权拼钱拼关系拼资源。相对于“拼爹”,“拼孩子”则不同,“拼孩子”“拼”的对象是孩子,“拼孩子”的是无奈的爹,小时拼自己,长大拼孩子,之所以“拼孩子”,是因为当爹的没钱没权没资源,可拼的只有孩子,“拼孩子”既是寄托自己的理想与希望,更是“
望子成龙”的真实写照。
有些高知家庭,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很高,可是有些人不一定
文化素养就高。高知、高薪家长的“心病”一点儿都不少,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有些高知识人群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全靠自己一个人考过来的,所以觉得孩子将来要成气候就得拼学习,他小时候没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他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报了早教班,现在要上
美术课、围棋课、
钢琴课、外教英语课,很多高学历的父母希望自己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被复制给孩子。
很多人都说工人或农民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没那么苛刻,他们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学”就行,而高学历的家长“考上大学”背后的要求可能就是清华、北大、
哈佛、耶鲁。所以很多人说高
学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而高学历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之所以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
焦虑其实还源于他们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其实更符合“三高”家长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怕的就是“
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