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教学(Apologetics),是人(如
苏格拉底)为自己的思想或行为辩护的学问,出自于希腊文“辩护”(apologia)。
英文词源
护教的动词是apologeisthai,意思本是“卫护”、“抵抗”等。近代神学的用法,源于柏今加(1794)及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原是指
基督教神学的一分支,以教义之建立和辩证为对象的一种学问。这门学问在英语世界的名称也是相当混乱,转转接接地译成中文,有时就更叫人摸不着头脑。
英语有两个字根相同而目的颇不一样的词语,译到中文都叫“
护教学”,此为混乱之主因。
apologies
第一个是apologies,是就基督教教义的整体来辩护,其目的可以由辩护真道到洗脱沈冤(vindication),故可称“辨惑学”。属于辩护真道的,殉道士游斯丁(Justin)的《第一护教辞》(Apology I)和《第二护教辞》(Apology II)可作例子;属于洗脱沈冤式的,英国纽曼主教(J. Newman)的《自我辩护》(Apologia pro vita Sua,1864)是另一例(他是为改信罗马天主教答辩,故内容与基督教传统的不一样,但其性质却是相同)。
apologetics
另一个是apologetics,可作“护教学”,目的有两方面∶消极地说,那是辩护,对象是问难者及信仰的人;积极地说,是为建立基督教教义,范围不仅是教义本身,也是一切有关神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基督教宣称的,由圣经启示于世人的道理。
护教学主要领域
1.指出有宗教信仰比没有宗教信仰更合理;
2.指出基督教比其他宗教有更合理的解释;
3.指出正统基督教信仰比不是正统的思想(“
异端思想”)更合理。
护教学方法
护教学用的方法,当然是理性的陈述,但它从没说纯理性的推理足以说明基督教信仰的内容,只是在别人问道或歪曲基督教时,信徒有责任以理由说明“信仰的原委”。因此护教学永远都需要包含两方面∶申辩──指出毁谤信仰者的不合理;说明──指出基督教思想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在基督教会史上,辨惑学最盛行的时代,也是基督教教义最得建立的时代。
基本上说,新约圣经有一部分是本于护教的动机写成的,它们正是包括了申辩与说明这两个重要的因素。保罗在加拉太书指出犹太人律法主义的偏差,进而申明福音的自由与大能。约翰在约翰福音指出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偏差,进而指出道成肉身的实在与新生命。我们要在这里认识一件事,护教学最重要的动机,不在消极的辩论,而在积极的建立;其目的不在打倒敌人,而在赢取人相信福音,使不信的能相信,使相信的能进深一步去确信。因此护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价值,都不是敌人赋与的,像流行于今日欧美或华人教会那种“护教情结”。护教学的功能与价值,乃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一种要明白信仰原委的需要,也是一种就是没有人来挑战我们的信仰,我们也要明白为什么这样信,不那样信的需要。传统上,这正是神学与护教学的关系∶神学就是把护教学建立的范围,详细又合理地解释出来。当然,在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难免要对反对基督教的思想作出辩论,但我们的目的是清晰的,就是为了建立,不是打倒。近代鲁益师(C. S. Lewis)的作品[像《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鲁继曾译,文艺,31994)、《神迹》(Miracles)],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这样说来,今天一般人说的护教学,其实是辨惑学,是专门针对人对基督教信仰的挑战而作的辩论;而宗教原理或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则属于护教学的范围。前者因为是正面迎接教外教内的挑战,为此而身陷囹圄或放逐(如亚他那修,Athanasius),甚至赔上性命的也不少(如游斯丁);后者是为整个信仰作出长久深入的思考、解释,及建立的工夫,历代为它献上一生,作个静默的活祭也很多,特别在近代教会,基督教信仰遭受各方面的质疑,华人教会就更需要后者的奉献了。
近代护教学的兴起,与欧洲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有很深的关系。当时知识界对传统的基督教及形上学,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休谟(Hume)及康德(Kant)的作品得到具体的表现。休谟认为圣经记载及教会相信的神迹,从或然率来说是不可能的;康德则指出人无法认识自然现象以外的知识,人最高的知识及责任,就是道德的知识和责任,因此都是属于今生的,及自然界之内的。休谟与康德提出的原则,成了近代神学具决定性的标准。
自启蒙时代以来,基督教神学家及护教士差不多把基督教信仰和其原委重新写过,大多数都是接纳上述两个原则来进行,田立克(P. Tillich)*、布特曼(R. Bultmann)及罗宾逊(J. A. T. Robinson)等人的作品,就是现成的例子。
这样的退缩和忍让,自然引起福音派(Evangelical)教会普遍的不满,近年不少有识之士本于他们的学识,对圣经的信任,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一方面为护教学重新定下目标与范围,另一方面亦在好些易受质疑的信仰题目[如启示(Revelation);神迹(Miracle)],提出他们的解释,其中较具成就的有卡内尔(E. J. Carnell)、米切尔(Basil Mitchell,1917年生)、史云宾(R. Swinburne,1934年生)、活特(K. Ward,1938年生)等,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较偏重哲学对神学提出的质疑,故内容亦较专门;鲁益师及薛华(F. A. Schaeffer)的则较通俗。
护教士
护教士(英语:Apologist),是活跃于2世纪的
基督教著述家,是对基督教教义具影响力的教父。护教士视基督教是
哲学,其职责可分为辩护、驳斥、建设。护教士以口说或文件著作方式进行辩护(Apologia)。
辩护一开始并非只有
基督教会使用,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而犹太哲学家斐洛(Philo)则为护教学奠下稳定根基,建立了一套标准护教学的模式,供后人所用。早期的护教士的任务并非是维护教义,主要是在辨明那些反对基督教的人的话是虚谎且毫无根据的,指出反对基督教的知识分子故意捏造虚假的事来污蔑教会。护教士一方面要证明这些是捏造的谎言,另一方面则是要将基督教与外邦人的宗教加以比较,权衡其优劣。 护教士初只站在自卫角度辩护自己的教义,后来发展为主动挑对方宗教或哲学的盲点,说明他人的信仰来自鬼神或只是虚空的话。
其中著名的护教士是游斯丁(Justin Martyr)(c.100-165),其辩护书说明耶稣基督真是
上帝的独生爱子,他从天降世道成肉身,为的是要拯救全人类。游斯丁认为耶稣基督的形式:第一种是被人轻视、拒绝的耶稣,第二种形象是在天上与父坐在荣耀里,他还说所有哲学家所说的真理都是在逻各斯(Logos)里面,唯有在基督耶稣里面才有真正的道理可言。另外其他著名护教历史上有贡献的,还有特土良(Tertullian)、亚历山大里亚的圣克雷芒(Clement of Alexandria)、伊格那丢(Igantius)(c.35-107)、波里家(Polycap)(c.70-156)等。
著名护教学家
麦道卫(Joslin Josh McDowell)——国际著名作家。1964年加入学园传道会,于世界各地巡回传道,
福音信息遍及84个国家,接触超过七百万年轻人,麦氏同时为“麦道卫国际事工组织”负责人。
麦氏著作繁多,已着有书籍约50多本,最为华人信徒熟悉之著作乃护教手册《铁证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造就不少信徒。
麦道卫现与妻子居于美国达拉斯,并育有四个子女。
麦氏其他著作
1.《铁证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First published 1972. Revised Editio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79.
2.《千载悬疑》(More Than A Carpenter),Tyndale House,Wheaton,Illinois,1977.
3.Daniel in the Critics' De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79.
4.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with Don Stewart,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0.
5.Givers,Takers and Other Kinds of Lovers,with Paul Lewis,Tyndale House,Wheaton,1980.
6.Reasons Skeptics Should Consider Christianity,with Don Stewart,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1.
7.More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Revised editio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1.
8.The Resurrection Factor,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1.
9.Prophecy:Fact or Fictio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1.
10.The Myths of Sex Educatio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1.
11.Guide To Understanding Your Bible,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2.
12.Understanding Secular Religions,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2.
13.Understanding Non-Christian Religions,with Don Stewart,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2.
14.The Islam Debate,with John Gilchrist,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3.
15.Jesus:A Biblical Defense of His Deity,with Bart Larso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3.
16.Handbook of Today's Religions,with Don Stewart,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3.
17.Evidence Growth Guide,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3.
18.Evidence for Joy,with Dale Bellis,Word,Waco,1984.
19.His Image,My Image,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4.
20.The Secret of Loving,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5.
21.Why Wait? with Dick Day,Thomas Nelson Publishers,Nashville,1987.
22.,Word Books,1987.
23.He Walked Among Us:Evidence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with Bill Wilso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8.
24.Skeptics Who Demanded a Verdict,Tyndale House,Wheaton,1989.
25.The Dad Difference,with Norm Wakefield,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lifornia,1989.
26.A Ready Defense,Thomas Nelson,Nashville,Tennessee,1990.
27.The Occult,with Don Stewart and Kurt Van Gorden,Here's Life Publishers,San Bernardino,CA,1992.
28.Don't Check Your Brains at the Door,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92.
29.Right From Wrong,with Bob Hostetler,Word,Dallas,1994.
30.The Father Connection:10 Qualities of the heart that empower your children to make right choices,B&H Books,Nashville Tennessee 1996.
31.The One Year Book of Josh McDowell's Youth Devotions,with Bob Hostetler,Tyndale House,Wheaton,1997.
32.New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Word,Nashville,1999.
33.See yourself as God sees you,Tyndale House Publishers,Wheaton,Illinois,1999.
34.Disconnected Generation:Saving Our Youth From Self-Destruction,Word,Nashville,2000.
35.Beyond Belief to Convictions,with Bob Hostetler,Tyndale House,Wheaton,2002.
36.The Last Christian Generation,Green Key Books,Holiday,Florida,2006.
37.The Da Vinci Code:A Quest For Answers by Josh McDowell (free pdf book,2006,112 pp,ISBN 1-932587-80-2)
38.Evi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Regal Books,Ventura,California,2009.
39.The Unshakable Truth:How You Can Experience the 12 Essentials of a Relevant Faith,Harvest House Publishers,2010
40.Evidence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A Compelling Case for His Life and His Claims,Harvest House Publishers,2011.
护教学著作
《铁证待判》
《铁证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序言
基督教可信吗?
然而历世累代以来,无数的学者、学生及成人都可以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的!”
麦道卫所著这本《铁证待判》一书也就为了要证明这一点。
麦氏在国际学园传道会工作多年,曾代表学园传道会分别在世界5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539个校园中巡回布道,许多学生与教授均因他的讲词信心得到鼓励和帮助。以他个人所举行大大小小各式不同的聚会,课堂中辩论的经验,以及举办许多个人辅导课程的经历;再加上他自加州台伯特
神学院(Talbot Theological Seminary)毕业时曾荣获最高荣誉的毕业学位,以及他个人在基督教信仰的历史证据所从事广泛的研究工作,我相信麦氏乃是最有资格为基督教可信性辩护的一个人。
从前有一位律师问耶稣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神创造人,就希望人有思想的能力。藉着神造的头脑,人可以自己收集资料,决定什么是真理,神要我们使用我们的头脑。因此彼得说:“……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
为着这个缘故,我们学园传道会多年来一直训练基督徒,希望他们学会如何把信心放在耶稣基督身上,同时也教导和训练他们怎样体验神所给我们的丰盛生命。根据我个人32年来在学术界向人传福音的经历,我尚未遇见一人,他能在诚实地考虑过所有关于基督教的证据之后,依然否定耶稣是神的儿子及人类的救主。对一个真心诚意寻求真理的人来说,这样的证据实在是多得不胜枚举,然而也并非所有我向他传福音的人,都肯接受耶稣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和他个人生命中的主,我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的人都不肯接受。他们之所以不肯接受,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相信,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相信!举例来说,过去有一位天资优越的心理学家来到我们加州箭头泉(Arrowhead Springs)的总会寻求辅导。他很坦白地告诉我,他所以不肯接受耶稣为他个人生命中的主,主要是怕自己在接受后,得设法改变过去一向的生活方式。世间许多闻名的无神论者,如赫胥黎、罗素等人,他们根本拒绝讨论与拿撒勒人基督的生、死、所行的神迹、他的教训及他的复活有关的历史资料。但那些肯细心研究这些资料的无神论者,如路易士(C. S. Lewis)和裘德(C. E. M. Joard)等人却发现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因此相信耶稣确是神的儿子,也接受他作他们个人的救主。
但愿本书读者能以细审、敬虔的态度,详读本书所提供的资料,我也相信这里的资料能帮助信徒传福音时,作得更有智慧、更具有说服力。然而我更盼望读者能记得,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怀疑耶稣的神性。世间另有许多人,他们不需要人在理性辩论上帮助他们了解耶稣的神性,或向他们证明耶稣是唯一的救主。他们唯一需要的是,有人肯去告诉他们如何接受这位救主,如何学习去跟随他。
因此我相信,读此书后受益最多的应是基督徒。《铁证待判》不但能加强他的信仰,也能给他足够的证据,帮助他日后更有效地传福音。
“(耶稣)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二十章27-29节
白立德(Bill Bright)
国际学园传道会会长写于北美加州箭头泉
《千载悬疑》
《千载悬疑》(More Than A Carpenter)序言
差不多两千年前,在一个很小的犹太村庄里,耶稣走进了人类的历史中。他生长于一个少数民族的穷困的家庭里,他所住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他在世三十三年只是在最后三年做公开的工作。
然而,差不多每一个地方的人都仍没有忘记他。无论是我们早报上所印的日期或是大学教科书中的版权日期,都见证着耶稣实在是历来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曾经有人问著名的历史学家华尔斯(H.G.Wells)在历史中那一个人留下了最深远的影响。他说:若以历史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耶稣当居于首位。
历史学者勒陀拉(Kenneth Scott Latourette)说:“世世代代如飞去。积累而来的证据显示耶稣是生活在世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那感染力看来仍在不断的扩展。”
雷南(Ernest Renan)的意见是:“耶稣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奇才。他的荣美是永恒的,他的政权是无穷的。耶稣在每一方面都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他相比。倘若没有基督,历史就变得不可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