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又名
诗钟,是韵文中一种别具风格的
传统文学,清初从福建兴起。折枝诗为
七言律诗中的两句,要求对偶,两句自成诗,如折花之枝,
逞艳扬芬。折枝像是两句七字的对联,但在写作应用手法上,比对联严格得多,显得更加工整,更加有欣赏价值。折枝诗分为空咏、分咏、专咏、碎锦等,空咏要在上下句中,各嵌入一个眼字。
种类
分咏
又名“笼纱”,即两句分别各咏一物、一事;或分咏两物;或分咏两事。例如:
尺·蜂
灯下量衣催五夜(尺);
房中酿蜜正三春(蜂)。
杨柳·七夕
三起三眠三月暮(杨柳);
史记·白糖
传世文章无碍腐(史记);
媚人口舌只须甜(白糖)。
环保·克林顿绯闻
赤县亟须清积垢(环保);
诸如此类,五花八门。“此虽游戏笔墨,然非聪明不能裁对,非博洽不能使俗为雅也。”(张辛田语)
专咏
又名“合咏”,两句同咏一种事物(与对联相同),但不露题,有时还要求嵌入某一字,以增加难度。例如:
除夕(嵌“新”字)
依然冬日迎春日,又是新年换旧年。
前者两句同咏“项羽”并嵌入“山”字;后者两句同咏“除夕”并嵌入“新”字,而不能露“项羽”、“除夕”字面。
马(嵌“嫁”字)
此为丘逢甲之作,两句同咏“马”,并嵌“嫁”字。王嫱,即汉代
王昭君;孙寿,为汉·梁冀之妻,色美而善为妖态,“
堕马髻”便是多种妖态之一。
空咏
又名“嵌字”,所咏因无主题,故称“空咏”,又因眼字入嵌其中,故又称“嵌字体”。有多种形式,任举两字(或数字)分嵌于两句之中,视通行与否而有“正格”与“别格”之分。
正格
有七式,今以余元钱2005年元月所作《杭州“留忆”桥》嵌名1至7唱例说之
一曰“凤顶”又称“一唱”:
●□□□□□□; 留下雪泥鸿爪迹;
●□□□□□□。 忆归山月水云程。
二曰“燕颔”,又称“二唱”:
□●□□□□□; 可留今日往来乐;
□●□□□□□。 漫忆昔时涉渡难。
三曰“鸢肩”,又称“三唱”:
□□●□□□□; 临水留新宜此地;
□□●□□□□。 跨虹忆旧复谁人。
四曰“蜂腰”,又称“四唱”:
□□□●□□□; 倒影长留弦月出;
□□□●□□□。 骊歌重忆彩云归。
五曰“鹤膝”,又称“五唱”:
□□□□●□□; 碧玉半环留足下;
□□□□●□□。 青云一路忆心头。
六曰“凫胫”,又称“六唱”
□□□□□●□; 飞虹卧月凭留赏;
□□□□□●□。 折柳拈花寄忆思。
七曰“雁足”,又称“七唱”:
□□□□□□●; 济川济世堪长忆;
□□□□□□●。 利涉利人自永留。
别格
有十余式,今以“二字”、“三字”、“四字”、“多字”诸格分别说明之。
1、“二字”主要有:
① 魁斗格:一嵌上句之首,一嵌下字之末。
●□□□□□□; 适志会当凌岱岳;
□□□□□□●。 逢辰何必羡桃源。
(嵌“适源”)
② 蝉联格:一嵌上句之末,一嵌下字之首。
□□□□□□●; 琵琶遮面羞来抱;
●□□□□□□。 琴瑟抒怀闷去弹。
(嵌“抱琴”)
③ 辘轳格:一嵌上句第三字,一嵌下句第四字,故又称“三四辘轳”。
□□●□□□□; 侈谈崇古腔多滥;
□□□●□□□。 善学从今格乃高。
(嵌“崇今”)
④ 卷帘格:一嵌上句第四字,一嵌下句第五字,故又称“五四卷帘”。
□□□●□□□; 海晏河清长极乐;
□□□□●□□。 钟鸣鼓应永升平。
(嵌“永清”)
⑤ 重曈格:二字相同,用转品法取平仄两读,分嵌于上下句第四字。
□□□●□□□; 教能相长原无类,
□□□●□□□。 学贵专长自有功。
(嵌“长长”)
上句的“长”读上声,取“长进”之义;下句“长”读平声,取“特长”之义。
⑥ 鹭拳格:一嵌上句第二字,一嵌下句第六字;或一嵌上句第六字,下字第二字。
□●□□□□□; 未必中源长逐鹿;
□□□□□●□。 忍看四野遍哀鸿。
(嵌“必哀”)或:
□□□□□●□; 云水但能分地眕;
□●□□□□□。 焰光皆已化心桥。
(嵌“地光”)
2、“三字”主要有:
① 鼎峙格:一嵌上句中心,一字嵌下句首、尾,形同等腰三角形。
□□□●□□□; 午夜渔村擒敌探;
●□□□□□●。 三冬酒肆儆阎罗。
(嵌“罗三村”)
② 鸿爪格:三字中,一嵌上句首尾,一嵌下句第四字。
●□□□□□●, 茶通世味休言苦,
□□□●□□□。 庄纳乡情欲语甜。
(嵌“茶情苦”)
③ 小鸿爪格:三字中,前二分嵌于上句第三、四字,另一嵌下句第四字。
□□●□●□□; 清时盛治人同乐;
□□□●□□□。 名世鸿文众所钦。
(嵌“盛人文”)
3、“四字”主要有:
① 双钩格(又称“顶天立地”格):四字分嵌上下句首尾。
●□□□□□●, 国运兴衰关否泰;
●□□□□□●。 民心向背系危安。
(嵌“国泰民安”)
②
秋千格:四字中,前二分嵌上句第一、六字,后二分嵌下句第二、七字。
●□□□□●□, 推开障碍消陈腐;
□●□□□□●。 别出机枢创巧新。
(嵌“推陈出新”)
●●□□□□□。 浩浩云程日正长。
(嵌“圆圆浩浩”)
4、“四字以上”主要有:
①
孤雁入群格:五字,其四字于两句首尾各嵌一字,另一字(孤雁)任意嵌入某处:
●●□□□□●, 听雨清谈茶当酒;
●□□□□□●。 轩眉酣饮客忘家。
(嵌“听雨轩酒家”)
② 碎锦格(又称流碎格):四字以上任意分嵌于两句之中:
●□□□●□□, 四璧图书三尺剑;
□□□●□●□。 半肩行李一张琴。
(嵌“张三李四”)
(嵌“七才子八乡兵”)
平仄
既名“折枝”,即折取七律中颔、颈二联,故其平仄格式有三。
拗体式: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拗体式不常用,属七律中出句小拗,对句救之平仄格式。
折枝诗平仄运用时可参照律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法,非节奏点,平仄可以从宽,但要避免“
三仄尾”、“
三平调”和“
犯孤平”。
历史背景
起源
折枝诗又名
诗钟,是一种别具风裁的传统文学。起源于福州,为闽都的文化魂宝。但它创始于何时,已难确考。据成书于清咸丰年间的钱塘施鸿保所著《
闽杂记》和
李家瑞所著《停云阁诗话》以及清道光二十八年莫友堂著的《屏麓草堂诗话》,其中就载有闽人嵌字与分咏之诗钟作品,不过当时还没有用“诗钟”或“折枝”的名称。
据清代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云,作诗钟,在确定题目之后,用线缀以铜钱,系香寸许,下面用铜盘承接,香焚线断,钱落盘鸣,其声锵然,有如击钵催诗,作为构思时间的限制,故名诗钟。折枝为七言诗中的两句,要求对偶,如折花之枝,逞艳扬芬,故又名折枝诗。
至折枝诗的
分咏格,则源出于
酒令。
李家瑞的《停云阁诗话》一书就提到,当时酒会上行过这种酒令,把题目写在牙签上,分置两筒,轮流抽签,按题目咏七言一句,第二人按题目咏的句要与前一人出句相对,后来这种酒令方式就演变为分咏格的
诗钟了。
据今人王鹤龄先生考证,能查到的最早的诗钟作品是
陈寿祺的“足、之”七唱:“亭馆春深花睡足;池塘烟重柳眠之。”陈寿祺
侯官人,嘉庆四年进士,这首作品可能作于嘉庆年间。一般人根据现有资料推断,福州诗钟开始流行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
盛行
折枝诗所以发源并盛行于福州,这是与当时福建私塾的课徒方式注重对联教学有关。据
徐珂《
清稗类钞》载,易顺鼎称福建私塾教作对联方法,最先是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进一步是“作碎”,即要求学生按可成对偶的二个字或二字以上在指定位置作
嵌字联。这时的嵌字与现今折枝诗眼字不同的,只是当时限定的二字是能成对偶的,不像现在随意指定。还有一种是按嵌字要求改写古人诗句的方法,称为“改诗”。据成书于光绪年间的《诗钟话》,著者王毓菁(字贡南,福建
闽县人)说:“
诗钟盛于闽,闽曰改诗,取古人诗与吾嵌字合者,就其上下句中字,点窜涂抹成七字也。学子习韵,塾师以此法课之最易。‘无诗不改’即无句不炼,故改诗为诗钟之祖。”这就是说,
嵌字格折枝诗来源于“
改诗”,故福州民间又称折枝诗为“改诗”。
折枝诗在福州流行以后,甚得人们喜爱,许多著名人士如
林则徐、
陈宝琛、沈宝桢、
林纾等均乐为此,并流传许多佳句。而随着福州人
宦游外地,折枝诗也就推向全国各地。如道光初年,曾光澄、
杨庆琛在京就组织荔香吟社,
陈衍和
夏仁虎都有“都下宴集相率为
诗钟”的记载。福建人士旅居北京、南京、上海、厦门各地,都有吟社组织。光绪十九年,唐景崧辑《诗畸》八卷于台北,作者五十五人中,以闽人为最多,占了二十二位。
折枝诗历经二百年,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它体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精美与特有魅力。它要求字句精炼,对仗工整,平仄相协,就像折取自
七律诗中有对偶的一联,故称折枝。同时在具体写作和评选过程,又有自己的显著特色。在写作内容上,可以言志、抒情、写景、描物、叙事、说理,具有文学的多方面功能。而传世佳作格调高雅,意境深远,脍炙人口,可以说是娱乐性、艺术性和应用性的完美结合。
操作评选
折枝诗评选分连环评唱和词宗评唱两种。连环评唱又分现拈评唱和宿构评唱两种。
现拈连环评唱,竞技性最强。任取一书拈出几页几行几字定为两个眼字,并约定第几唱,或选定分咏题目,张贴公布,每人发给统一纸条,供写诗投稿用,一条写一首。同时点香一柱,“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折枝诗又称
诗钟,即是此故。一般限定一小时至少要写出
嵌字格诗三首,或
分咏格诗二首,多作不限。
折枝诗交卷后,就要依次传抄于次纸,其目的是隐去原作笔迹,以便公平评取。
在传抄过程中,每人自备取纸张或笔记本,记下自己满意的诗句,以备评取发唱。
宿构连环评唱又有两种,一是诗社预定眼字或题目,通知参加者到时带诗当场投卷连环评取。二是诗社预拟题目、眼字,限期宿构诗稿寄社,然后统一隐名重抄编号,再分发给各参加者选评,填好评等单,定期集中评唱。
词宗评唱,适用于大型诗会。参加人数众多,由诗社推选词宗评唱,如正取若干门,捐取若干门,有时还设遗珠门。
评取相沿分以下八个等次:
2、殿 状元又称殿元或殿撰,相沿以“殿”作为诗会评取第二名。一说“殿”亦有“殿军”之义。殿军,行军时殿后,通常也是强有力的人充任。不过折枝诗评等的“殿”却是列为第二等,而不是末等。
4、花 即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
6、录 录事,官名
8、斗 斗为较小之容器
元、殿、眼、花、胪为五大句,各取一声,录以下可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