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马髻是始于汉代的一种发髻形式,据《五行志》记载,为东汉
梁冀的妻子所创造的。
汉朝时期,《
后汉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梁冀》记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齲齿笑,以为媚惑。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寿性钳忌,能制御冀,冀甚宠惮之。”(梁冀的妻子孙寿长得很漂亮又善于做妖媚态,能做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齲齿笑,并认为这样做很可爱。梁冀也改变了车舆服饰式样,制作了平顶帏幕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孙寿性嫉妒,她能够制服梁冀。梁冀非常宠她,也很怕她。)《搜神记∙卷六∙梁冀妻》记载:“汉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者,细而曲折。“啼七”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腰步”者,足不在下体。“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妻孙寿所为,京都翕然,诸夏效之。天戒若曰:“兵马将往收捕:妇女忧愁,踧眉啼哭;吏卒掣顿,折其腰脊,令髻邪倾;虽强语笑,无复气味也。”到延熹二年,冀举宗合诛。”(汉桓帝元嘉年间(公元151年——153年),京城的妇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就是把眉毛画得细而且曲折。啼妆,就是眼睛下的粉擦得薄一些,好象哭过了一样。堕马髻,就是把发髻梳在一边。折腰步,就是走路的时候做出双脚承受不了下身的样子。龋齿笑,就是笑的时候好象牙齿痛,虽然内心很高兴,也不尽情地放声大笑。这些做法源自大将军梁翼的妻子孙寿,京城中的妇女都统一如此,连各个封国的妇女也都仿效这些做法。上天的禁戒这样说:“兵马将去收捕,所以妇女忧虑发愁,皱着眉头啼哭,官兵来牵掣强夺,将折断她们的腰关节,使她们的发髻倾斜;她们即使强颜欢笑,已不再有什么意趣了。”到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整个宗族都被诛灭了。)
唐朝时期,李善注引《
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梁冀所为,京师翁然皆效之”。(堕马髻是侧在一边的发髻,为梁冀家所创,后为京师大众所效仿。)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甫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坠马髻在唐
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唐时有人将
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一般民众“容貌不恭”也会引起“
服妖”(预示天下之变),汉桓帝时期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做“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龋齿笑”,最终导致“举宗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