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分类
结构分类
抗菌肽依其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Cathelicidin和Defensin为主要的类型;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其中最早分离到的Cecropins和从非洲爪蟾中分离到的Magainins等属于第一类抗菌肽,通常也将其称为Cecropin类抗菌肽,目前对此类抗菌肽的研究也较深入。
来源分类
可将其分为6类:
(1)昆虫抗菌肽 昆虫是种群最大的生物种类,抗菌肽的数量难以估量。现在,仅在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蜻蜓目等8个目的昆虫中发现超过200多种昆虫抗菌肽类物质,仅从家蚕这一种昆虫获得了40个抗菌肽基因。
(2)哺乳动物抗菌肽 1989年, 首次从猪小肠中分离到哺乳动物抗菌肽Cecropin P1。目前,从猪中分离出至少18种,绵羊中至少30种,牛中至少30种抗菌肽。人类机体中发现的
防御素属于抗菌肽中的一个大家族,根据其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分泌部位的差别又分为三大类:人α-防御素(humandα-defensin)、人β-防御素(human β-defensin, HβD)、人θ-防御素(humanθ-defensin)[5],现已发现人防御素达35种以上,其中非常重要的防御素有10种。
(3)两栖动物抗菌肽 两栖类动物裸露的具多种功能,在皮肤的分泌物中存在的大量皮肤活性肽具有多样的生物学活性,其中大多数多肽类物质均具有一定的抗微生物活性,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
防御物质,往往归为抗菌肽。在非洲爪蟾中就有十多种抗菌肽,不仅在皮肤颗粒腺表达,也有存在于胃粘膜和小肠道细胞。在非洲爪蟾皮肤中发现的小分子抗菌肽———爪蟾素(magainins)是较早发现的两栖动物抗菌肽,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此后相继发现了多种蛙类抗菌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从无尾两栖动物8个属约40多种两栖类动物的皮肤中提取出了数百种抗菌肽,
APD数据库中就收录了其中的548种。大量研究发现蛙类抗菌肽具有协同效应,但不同的蛙类抗菌肽很少具有
同源性。
(4)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来源的抗菌肽 1986年,从豹鳎分离到一种含有35个氨基酸残基抗菌肽Pardaxin是最早从鱼类分离得到的两亲性阳离子α螺旋结构具有穿膜作用的多肽,该肽是离子型神经毒素,由该肽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比蜂毒素抗菌活性更强,溶血活性更低的抗菌活性肽。1998年, 报道了鲶(Parasilurus asotus)受伤时上皮粘膜细胞层分泌一种19个氨基酸残基的组蛋白H2A抗菌肽parasinⅠ,具有广谱强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是
蛙皮素mainin 2的12~100倍。目前,从鱼类分离得到49种以上抗菌肽。
防御素是贻贝等海洋软体动物的重要抗微生物肽,迄今发现的贻贝防御素根据其初级结构、性质和共有的半胱氨酸序列分为Defensin、mytilin和myticin 3种。虾经细菌感染后可诱导多种基因表达,其中含有多种抗菌肽基因。自1997年首次报道甲壳动物抗菌肽氨基酸全序列以来,从甲壳类动物如对虾血细胞中分离出多种抗菌肽。
(5)植物抗菌肽 植物中也存在一些结构上与昆虫、哺乳动物防御素结构相似的植物抗菌肽,称为植物防御素。大多数植物抗菌肽对植物病原具有良好活性,部分植物抗菌肽对
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真菌、酵母及
哺乳动物细胞均有毒性。Thi-onins是最早从植物中分离的抗菌肽。
(6)细菌抗菌肽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bacteriocin),包括阳离子肽和中性肽,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的抗菌肽有杆菌肽(Bacitracin)、
短杆菌肽S(Gramicidin S)、多粘菌素E(Polymyxin E)和
乳链菌肽(Nisin)4种类型。目前,APD数据库中就收录的细菌素有119种,其中
乳酸链球菌肽nisin是由乳球菌产生的含3~4个
氨基酸残基的
短肽,它是一种耐酸性物质,即使在胃这样低pH环境中稳定性也很高,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和李氏杆菌。Bacillus spp.产生的杆菌肽mersacidin对“超级耐药菌”———耐
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具有良好的
抑制作用,通过腹腔给药可以清除MRSA感染小鼠血液、肺、肝、肾、脾等脏器中的细菌,并且对小鼠各器官没有造成明显的损害。
功能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快速查杀靶标,并且其中很多是纯天然的肽,使它迅速成为潜在的治疗药物#抗菌肽的治疗范围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效应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尤其是其对某些耐药性病原菌的杀灭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原虫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抗菌肽的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显示了其在医学上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用机制
自从发现抗菌肽以来,已对抗菌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知的是,抗菌肽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而起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抗菌肽与细胞膜作用的模型。但严格地说,抗菌肽以何种机制杀死细菌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目前一般认为,Cecropin类抗菌肽作用于细胞膜,在膜上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破坏了膜的完整性,造成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细胞。
对于抗菌肽破坏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外屏障丧失,从而杀死细菌这一观点已得到基本统一的认识,但对其具体作用过程、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膜受体、有无其它因子协同等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存在不同看法。不同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可能不一样,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因工程
抗菌肽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微。从动物体内提取抗菌肽产量低、费时长、工艺复杂、费用昂贵,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这成为制约抗菌肽进入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展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的
基因工程药物多数是采用原核表达系统生产的,但由于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作用,不能用原核表达系统直接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抗菌肽,而如果采用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将给表达产物的后处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多采用真核表达系统进行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
近年来,以酵母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酵母具有比大肠杆菌更完备的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对表达产物的加工修饰及分泌能力,并且不会产生内毒素,是基因工程中良好的真核基因受体菌。自1978年Hinnen等首先试验
酵母转化成功后,已有人干扰素基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α-淀粉酶基因等数十种外源基因在酵母中获得表达。国内研究者大量研究表明,利用酵母表达抗菌肽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能在表达产率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将为抗菌肽早日进入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化作用
天然抗菌肽通常是由3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小分子多肽,水溶性好,分子量大约为4000
道尔顿左右。大部分抗菌肽具有热稳定性,在l00℃下加热10~15min仍能保持其活性。多数抗菌肽的等电点大于7,表现出较强的
阳离子特征。同时,抗菌肽对较大的离子强度和较高或较低的pH值均具有较强的抗性。此外,部分抗菌肽尚具备抵抗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
水解的能力。
抗菌肽功能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一般认为抗菌肽杀菌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破坏其完整性并产生穿孔现象,造成细胞内容物溢出胞外而死亡。首先由
静电吸引而附于细菌膜表面,疏水性的C端插入膜内疏水区并改变膜的构象,多个抗菌肽在膜上形成
离子通道而导致某些离子的逸出而死亡。亦有学者认为抗菌肽作用于
膜蛋白引起凝聚、失活及离子通道,引起膜渗透性改变而导致死亡,亦有学者提出抗菌肽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膜受体及有无其它
因子的
协同作用等问题。不同类别的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可能不一样。
抗菌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均能被抗菌肽所杀灭。
抗菌肽对真菌的杀伤作用
最先发现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抗菌肽是从两栖动物蛙的皮肤中分离到的蛙皮素(Magainins),它不仅作用于G+、G-,对真菌及原虫亦有杀伤作用。Defensins是一种
动物细胞内源性杀菌
多肽,是从吞噬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很宽的抗菌谱,对G+的杀伤作用大于对G-的杀伤作用,它也作用于真菌和部分
真核细胞。Cecropin A及其类似物如
天蚕素——蜂毒素杂合肽对感染昆虫的真菌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原虫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Magainins对原虫有杀伤作用。实验证明抗菌肽可以杀死草履虫、变形虫和四膜虫。柞蚕抗菌肽D对阴道毛滴虫亦有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病毒的杀伤作用
Melitiin和Cecropins在亚毒性浓度下通过阻遏基因表达来抑制HIV-1病毒的增殖。Magainin-2及合成肽Modelin1 和Moderln-5对疱疹病毒HSV-1和HSV-2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这些肽对病毒被膜直接起作用,而不是抑制病毒DNA的复制或基因表达。
抗菌肽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及昆虫细胞无不良影响,但对癌细胞株则有明显杀伤作用。这种选择性机理可能与
细胞骨架有关。已有有关抗菌肽对宫颈癌细胞、直肠癌细胞及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剂量相关的效应的报道。
预防败血症
天然抗菌肽具有选择性免疫激活和调节功能,对败血症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传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临床上出现各种耐药菌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与致病菌变异竞争的过程中,自然界各种来源的抗菌肽成为人们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新希望,但人们对抗菌肽的认识和研究仍集中于其直接杀灭细菌生长的效应上。
败血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伴随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状的一种危重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促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多种重要器官衰竭,具有较高死亡率。爬行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及衍生物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深入揭示该抗菌肽在体内外具有选择性的免疫激活作用。在各种标准和临床耐药菌株诱导的败血症动物模型中,cathelicidin肽选择性地激活体内天然免疫响应,在不引起大量有害炎症因子激活的同时,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选择性地刺激炎症抑制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和释放,对全身性和致死性败血症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发展现状
迄今为止,从不同的生物体内诱导分离获得的抗菌肽已不下200多种,仅从昆虫中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人们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及结构性质进行了分类。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
具有螺旋结构的线性多肽
cecropin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动物抗菌肽,1980年,由Boman等从
美国天蚕蛹中分离得到。该类多肽抗生素一般含有37~39个
氨基酸残基,不含半胱氨酸,其N端区域具有强碱性,可形成近乎完美的双亲螺旋结构,而在C端区域可形成疏水螺旋,两者之间有
甘氨酸和
脯氨酸形成的铰链区,多数多肽的C端被
酰胺化,酰胺化对其抗菌活性具有重要作用。此后,人们相继从家蚕、柞蚕、果蝇、麻蝇中分离到了cecropins类抗菌肽。1989年,Lee等人从猪小肠中分高到了cecropin P1,说明了cecropins可能在动物中广泛存在。cecropins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部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对真菌和
真核细胞没有毒性。目前cecropins已被人工合成并已商品化。
magainins也是较早发现的一类具有双亲螺旋结构的抗菌肽。最初是从蟾蜍的皮肤中分离得到的,后来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和肠组织中发现了其类似物。magainins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真菌、原生动物都有杀伤作用,但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比cecropins要低10倍左右。
此外,从一些动物的再生性器官和两栖类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了一些具有螺旋结构的多肽,如来源于南美蛙的dermaseptin和来源于树蛙的bombininh。
富含某种氨基酸的线性多肽
apidaecins是从蜜蜂中分离得到的富含脯氨酸的多肽抗生素,一般含有16~1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脯氨酸含量高达33%,精氨酸含量可达17%。apidaecins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活性,而对革兰阳性菌不起作用。apidaecins对某些
革兰阴性的植物病原菌和肠杆菌科的致病菌的高杀伤力,使其在植物抗细菌病基因工程和食品工业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drosocin是来源于果蝇的一种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在结构上与apidaecin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其11位的苏氨酸羟基上连接着一个O-二糖链(-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
coleoptericin和hemiptericin分别来源于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一级结构中富含甘氨酸,分子量一般较大。Oppenheim等人从人的腮腺和下颌腺分泌物中分离得到了一组富含组氨酸的抗菌肽,长度在7~38个
氨基酸残基不等,被称为histatins。对于引起口腔感染的多种微生物具有活性。indolicidin是来源于牛中性粒细胞的
多肽抗生素,因其13个氨基酸中含有5个色氨酸而得名。其C端是酰胺化的。对大肠杆菌和
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
含有一个二硫键的多肽
这是一类数量很少的抗菌肽,第1个被发现的这类多肽是bactenecin,来源于牛中性粒细胞。其12个氨基酸中含有4个精氨酸,在其第2位和第11位
氨基酸残基间形成二硫键。bactenecin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活性。这类
多肽中还包括一些来源于蛙类皮肤的多肽抗生素,一般在C端有一个由7个
氨基酸形成的“loop”和一个长的N端“尾巴”,如brevinin-1,brevinin-2。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的多肽
这类多肽的典型代表是defensins,最初发现的α-defensins来源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一般含有29~34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此外,其第6位和第15位的精氨酸,第24位的甘氨酸也是保守的。α-defensins可形成3层的
β片层结构,通过3个二硫键和Arg-6与Glu-24之间的盐桥而被稳定。目前,defensins已被合成并已商品化。defensins对多种细菌和某些真菌具有杀伤作用,并且对
真核细胞有一定的毒性。defensins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比革兰阴性菌强。defenssins的活性比cecropins弱,并且通常在低离子强度下起作用。 β-defensins比α-defensins大一些,一般含有38~42个
氨基酸残基。都含有3个二硫键和4~8个精氨酸。昆虫defensins在C末端与α-defensins相似,但是只有两个
β片层结构,中间有一段
α螺旋起稳定作用,主要对革兰阳性菌起作用,而对真菌没有作用。 植物defensins一般有45~54个氨基酸残基,可形成4个二硫键,3个
β片层结构和一个α
螺旋结构。植物defensins一般只对真菌起作用而对细菌没有作用。不同植物defensins对真菌的抗菌谱不同。 thionins也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多肽抗生素,含有45~47个氨基酸残基,有6个或8个
半胱氨酸形成的3个或4个二硫键。其
二级结构可形成2个反平行的α螺旋结构和2个反平行的
β片层结构。thionins抑制多种植物致病细菌和真菌,但是对假单胞菌属和
欧文氏菌属的细菌不起作用。
羊毛硫抗生素
羊毛硫抗生素(1antibiotics)是指一些由细菌产生的,由基因编码在核糖体中合成,经翻译后加工而含有一些特殊有机基团的多肽抗生素。其中研究最广泛的是nisin。它是来源于乳酸菌的一种抗菌肽,成熟多肽由34个
氨基酸组成,含有
羊毛硫氨酸、甲基羊毛硫氨酸等特殊基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起作用,而对革兰阴性菌不起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作食品保鲜剂。nisin及其类似物在医药上的应用研究也正在进行。
应用前景
目前,所有的常规抗生素都出现了相应的抗药性致病株系,致病菌的抗药性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寻找全新类型的抗生素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抗菌肽因为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种类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广,靶菌株不易产生
抗性突变等原因,而被认为将会在医药工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种多肽抗生素正在进行临床前的可行性研究,其中magainins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一些多肽抗生素在医药研究中的进展情况。
现在大多数临床试验是用于局部治疗,这种治疗应该是安全和有效的,因为一些毒性更强的多肽和脂多肽,如短杆菌肽S,多粘菌素B已被用于制造皮肤软膏。这些多肽也可用于那些常规抗生素和常规疗法无效的地方。利用粉剂的方法治疗肺部感染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口服药物可能会被用于治疗肠道感染,nisin正在进行抗螺旋杆菌的临床试验。至少有两个公司正在开发非肠道给药的治疗方法。
抗菌肽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转化农作物培育抗病品种。由于抗菌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杀菌活性,将抗菌肽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表达可望提高其抗病能力。
抗菌肽基因用于转化农作物培育抗病品种,如抗
马铃薯青枯病、烟草抗青枯病及水稻抗白叶枯病等已有良好的开端。
抗菌肽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无不良影响,但对癌细胞株,部分病毒则有明显杀伤作用。这预示抗菌肽在治疗及预防癌症和抗病毒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由于某些多肽抗生素对一些植物致病细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抗性,一些多肽抗生素已经被用于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如Jaynes等将两个cecropin的类似物基因,Shiva-I基因和SB-37基因转入烟草,发现Shiva-I的转基因烟草对青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而SB-37的转基因烟草没有抗性。Huang等的研究表明将cecropin类多肽MB-39基因与大麦、淀粉酶信号肽
基因融合后转入烟草中,所得植株野火病的抗性增强。在国内,
黄大年等利用cecropinB
基因转化水稻,得到了一些对水稻细条病具有不同抗性的植株。
抗菌肽动物转基因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来阻断一些虫媒疾病的传播,Possani等的研究表明,在蚊子体内表达Shiva-3可以抑制疟疾的传播,但是在蚊子的转基因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Durasu1a等通过在长红猎蟋的共生菌中表达CecropinA明显减少了其体内锥虫的数量。Reed等将Shiva-Ia转入小鼠中,转基因小鼠对布鲁氏杆菌的抵抗力显著增强,这为人工培育抗病饲养动物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抗菌肽在食品防腐,鲜花保鲜和动物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正在进展之中。
国内研发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黄自然及其研究组从我国特有物种柞蚕蛹中经人工诱导和提取的产物(溶菌酶)--抗菌肽,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的一项首创性科研成果。抗菌肽医药产品即以
生物工程方法将抗菌肽纯化为一类新型药物。具有广谱性杀菌作用,并能抑制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特别是对
耐药性细菌,抗菌肽有较强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具有作用靶点及新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
大港油田联手攻关,成功地从苍蝇体内分离出抑制多种病源菌和病毒的抗菌肽。目前多种抑菌实验已经完成,科研人员正在着手进一步纯化从苍蝇幼虫体内提取出的抗菌肽。
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
张永莲等人对名为Binlb的鼠源新基因的功能研究取得突破(批准号:39893320)。该基因只在附睾头部上皮细胞中特异表达具有抗菌功能的多肽,生育旺期表达最高。这是目前第一个发现与附睾防御系统相关的天然抗菌肽,人体也类似,也是国际上发现的第一个与
男性生殖系统炎症相关的功能基因,第一次证实附睾具有免疫系统。其研究成果:《大鼠生殖系统中的一个抗菌肽基因》,于2001年3月在《Science》上发表,是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果第一次在《Science》上刊载。
中国水稻所黄大年教授主持的蚕抗菌肽B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抗菌肽B基因转化植株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合细条病的抗性有明显提高,为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将该基因导入推广品种,可以获得农艺性状保持优良.另外,转基因第二代植株仍然表现对白叶枯病合细条病的抗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贾士荣完成了抗菌肽Cecropin B及Shiva A基因的合成,构建了表达载体,并将这些基因成功地导入我国七个马铃薯主栽品种(品系),获得1050个转基因株系,经多年多点抗病性鉴定,初步筛选出三个较起始品种抗病的株系。
黄亚东,
郑青,王林川,廖富苹,黄自然等采用病毒载体pAcGP67B,通过PCR点突变技术将柞蚕抗菌肽基因起始密码ATG删除以利于形成信号肽切除位点的编码序列。gp67
信号肽的插入能引导表达产物分泌到细胞外而便于表达产物的鉴定及其
生物活性的测定,对柞蚕抗菌肽D
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2022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教授栗占国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王军课题组合作,论证了扁桃体菌群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者认为,当扁桃体抗菌肽不足时,可引发免疫反应紊乱。该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上。
替代作用
抗菌肽产业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产业。由于早期生物工程方法不完善,抗菌肽的提取极为昂贵,限制了在医药、农业、工业上的应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已可以使用工程细菌或酵母菌进行抗菌肽的大量生产,但其核心技术仅被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和公司掌握。其市场应用广泛,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添加剂,并且适合各种动物的饲养;医药上,可以作为优秀的抗菌素替代品,也被认为是将来能克服癌症、艾滋病很有希望的药物;工业上,可以作为绿色防腐剂;人类生活上,可作为保健品与抗菌物的替代品。
在2007年6月中国科技部发布的有关饲料用抗菌肽产业化的招标指南中曾提到“针对饲料用抗菌肽国内外尚未有规模化生产的现状,建立饲料用抗菌肽分子改良、高效表达及发酵生产技术, 开发出饲料专用抗菌肽新产品。” 抗菌肽的应用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领域,己经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完全具备替代抗生素的能力。
总结
抗菌肽要成为药物,目前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是来源问题。由于昆虫抗菌肽的天然资源有限,化学合成和基因工程便成为获取抗菌肽的主要手段。化学合成肽类,成本较高。而通过基因工程,在
微生物中直接表达抗菌肽基因,可能造成
宿主微生物自杀而不能获得表达产物。以
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抗菌肽基因,虽然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但仍有表达产物少的问题。尽管来自青蛙皮肤的抗菌肽maganin类作为基因工程药物已进入临床II,III期实验,但人们认为,只有每克价格低于10美元,抗菌肽才可能商品化。因此,如何提高抗菌肽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应用抗菌肽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昆虫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还不够理想。改造已有抗菌肽和设计新抗菌肽分子是创造高活力抗菌肽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抗菌肽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为抗菌肽分子的改造和设计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