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广西南宁人,出生于广西柳州,祖籍大新县,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生前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学部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58年8月28日,黄大年出生于广西柳州鱼峰山下的一家医院,“文革”期间,父母被下放到广西地矿局第八地质队,全家辗转生活在桂东南的偏僻山村。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黄大年从小就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教育经历
上初中时黄大年离开家,到罗城县“五七”中学读书,并寄宿住在学校,这个时期他学会了自律和独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尖子生。
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学校组织“学工”“学军”“学农”,白天要从事体力劳动,返回宿舍很多同学早早就休息了,可黄大年每天都坚持上晚自习。实验课上,老师布置的实验内容力求做到精确甚至完美。
1973年9月—1975年7月,黄大年高中就读于广西罗城地质五七基地中学。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缘分。大学四年,黄大年每天最晚下自习,路灯下、走廊里,经常会看到他读书的身影。
1982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学士学位。1983年—1986年,就读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一直以来,国家在重磁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黄大年夜不能眠,他下决心要为相关技术跟上西方而努力。他将打算出国读博的想法告诉了导师穆石敏并得到支持。
出国学习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黄大年利用一切时间记词汇、读原文,一本《英语基本单词速成记忆法》被他每天随时捧在手上。1992年,黄大年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5年10月,黄大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广西第六地质队,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工种是钻工。3个月后,被选送去广西物探队办的物探短训班学习,当了物探磁法仪器操作员。地面物探、航空物探的技术吸引着他,并与地球物理科学结缘,爱上了这个职业。
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教。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作为青年教师,黄大年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想方设法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出色完成一系列教学科研任务,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6年,黄大年获得利兹大学博士学位,后兑现学成归国承诺,短暂回国报到。1997年1月,经学校批准,再次前往英国,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先后担任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回到母校吉林大学,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中国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他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黄大年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它能探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中国垄断、封锁。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利用自己在国外积攒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正式成立,黄大年任首任部长。
积劳成疾
2016年11月28日晚,在北京飞往成都的飞机上,黄大年因腹部痉挛昏迷,醒后第一句话是:如果他不行了,就把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12月8日,因胆管癌住进医院,还有计划地叫学生来病房布置学习计划,安排工作;12月14日,被推上了手术台。
2017年1月2日,黄大年开始发烧;1月3日,高烧不止,伴随着咳嗽;1月4日傍晚,出现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
人物逝世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1月13日上午,黄大年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八百名各界人士到现场吊唁。
追认党员
1988年1月,黄大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以后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未能参加党组织生活。1997年,由于工作需要,他加入英国国籍,因此失去了中国共产党党籍。2009年,作为归国专家回到母校工作,他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提出恢复他因出国而中断的党籍。为此,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并用科研上的贡献、教书育人的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党爱国之心。后经基层党支部和学院党委审核推荐,吉林大学党委审议决定报请中共吉林省委追认黄大年为中共党员。2017年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常委会正式追认黄大年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获得肯定
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教师”;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追授“时代楷模”,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追授“至诚报国 归侨楷模”,吉林省委省政府追授“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24年9月12日,黄大年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大年长期从事深地探测仪器装备,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等方面研究,涉及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高精度探测传感器、探测仪器、无人机探测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以及大型地学软件系统等方面。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发,专攻高效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回国后,首推中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研究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航空测量技术体系,被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中。
黄大年组建了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
2013年,黄大年带领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
黄大年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
黄大年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试验班”班主任,所带班级曾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班级”。
截至2017年1月,黄大年共指导培养研究生44名,其中博士生18名,他们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4人次。如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马国庆,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乔中坤等都是他的学生。
获奖记录
出版图书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参加活动
2012年12月12日,黄大年出席“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25周年纪念会”并发言
人物轶事
少年榜样
1970年的一天,黄大年和同学司志刚走在放学的路上,发现当地农场一辆拖拉机抛锚停在了铁路中间。两个孩子赶忙过去帮忙推车,可根本推不动庞大的车身,不远处传来列车的隆隆声响,由于山势阻隔,司机根本无法发现即将降临的危险。黄大年没有任何犹豫,拼了命似地向火车驶来的方向飞奔过去,边跑边脱下上衣,使劲地摇晃。终于,司机发现了向他示警地孩子,并及时刹车制动。在距离拖拉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列车安全停了下来。几天后,农场给黄大年所在学校送来一面锦旗,上写“欧阳海式好少年”。
忠孝难全
2004年3月,黄大年的父亲突然病重。此时的黄大年作为英国ARKeX公司派出的代表,与美国专家一起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处,进行“重力梯度仪”军用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攻关进入关键阶段,黄大年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坚持做完试验。再次回到陆地时,父亲已入土为安。
两年后,美国空军基地,同样的试验从潜艇搬上飞机时,黄大年的母亲病危。临终前老人以越洋电话嘱咐他:“大年,你在国外工作,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早点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威名远扬
2009年12月平安夜,黄大年回归祖国怀抱,他踏进吉林大学地质宫的脚步声震惊了世界。恰逢某国航母舰队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
爽约妻子
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黄大年原本计划当晚从北京赶回长春陪夫人过周末,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有变,只好取消了回长春的机票,再次与夫人爽约。
呵护学生
在学生心里,黄大年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怕学生节假日想家,他就邀请学生去自己家做客;谁感冒了,他抽屉里永远预备着感冒冲剂;听说一个学生父母腰有病痛,就托人从国外带回药片;要出远门,他带着学生的作业在路上批改;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仍不忘叮嘱学生修改作业中的错漏。黄大年最想做的,就是带出一批像样的年轻人,在地球物理研究的国际舞台上,站得住脚,有话语权,让中国的脊梁挺起来。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黄大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的父母是广西地质学校教师,他快乐的童年时光是在父母的教育和陪伴中度过的。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记忆中,父亲经常提到的那些科学家模样都差不多,清瘦、和善,带回来的行李箱中满满都是书。黄大年的父母是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伴随新中国成长的艰辛奋斗中,他们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对祖国至终表现出忠诚与责任。黄大年弟弟的名字是黄大文。
婚姻家庭
黄大年的妻子张燕曾在伦敦开诊所,女儿黄潇曾在英国上大学。黄大年决定回国的时候没给自己留后路,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别墅、办好回国手续。张燕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处理了自己的诊所。那天,处理完诊所的售后事宜后,蹲在那一堆堆她不得不舍弃的中药及医疗器械里,张燕失声痛哭。
兴趣爱好
地质队工作流动性大,几个月就要换一个工区,搬家是经常的事。对黄大年来说,最重要的家当是书。物探工作需要用到炸药,队里有好多废弃的炸药箱,他就冲洗干净用来装书。每次搬家,打包行李和迁移路上时,那几箱书总是被保护得最好。黄大年所读的书种类繁多,除了涉及物探专业的书籍外,还有文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无论白天工作有多累,都坚持学习到深夜。他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令身边同事感到吃惊。
黄大年并非只知道工作、不懂生活。在朋友圈里,黄大年的兴趣爱好颇为丰富。2016年7月11日,作为一名曼联球迷,他熬夜看欧洲杯,为葡萄牙队夺冠欢呼。他还是摄影发烧友,喜欢唱歌,可以说是“麦霸”,当年,他靠一首《爱在深秋》俘获妻子的芳心。
人物评价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评)
黄大年不愧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榜样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用自己无悔的选择和一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什么是忠诚担当、什么是敬业奉献,回答了如何对待党和人民事业、对待个人名利得失的问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报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和风骨。(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 评)
黄大年同志是我们时代的见证者,爱国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升华。(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评)
他是最单纯的忠心赤胆的海归科学家,单纯到为了祖国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460万留学生的楷模,他的精神感染激励的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评)
黄大年是新时期归侨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热爱祖国、以身许国、矢志报国,始终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只争朝夕,以杰出的业绩践行自己科技报国的理想;他不求名利、甘于奉献、忘我拼搏,将生命中最绚丽的部分奉献给他热爱的祖国和事业。黄大年用毕生的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是新时期归侨知识分子和归国创业人员的杰出代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评)
他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归国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热爱教育事业,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为中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评)
在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身上,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复合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又有现代学术基因的发扬光大;既有不图虚名、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又有诲人不倦、爱才育才的大师风骨。他用58载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什么是奉献,回答了什么叫担当,以高超的学术、高尚的品德,筑就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历程,留下一座弥足珍贵的精神富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树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每一名学生设计成长路径,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他爱生如子、倾注关爱,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在学生眼中,黄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大年深情诠释了师者本色、学者风范,在人们心中刻下一个大写的“人”字。(新华通讯社 评)
黄大年同志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无论是在读书求学、国外工作还是归国任教期间,都始终把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评)
黄大年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无私的爱国者、杰出的人民教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当代海归赤子科技报国的先锋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 评)
心有大我,让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诚报国,让他的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为培养学生尽心尽责;他似一朵浪花撞击着梦想的礁石,又像炽热的熔岩冲出地壳,奔涌燃烧,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中国教育报》 评)
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辞)
人物纪念
事迹报告
2017年5月25日,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首都各区县的归侨侨眷、学生代表等约2000余人聆听报告会。
2017年7月3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黄大年同志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颁发党中央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奖章。报告会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和吉林省委联合主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首都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代表等参加报告会。
2017年7月6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南京高校师生代表近1200人参加报告会。
2017年7月14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现场1400余名陕西高校师生代表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黄大年的先进事迹,真实再现了黄大年的一生。
活动命名
2017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决定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纪念展馆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507室,这里原来是黄大年的办公室,如今成为黄大年纪念馆,纪念馆自2017年9月开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展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再现黄大年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果。
2017年11月16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教育基地在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揭牌,教育基地主要由陈列室和科技长廊组成,陈列室展示黄大年生平简介、成长历程、生前用品、科研成果等资料,其中实物57件,图片137幅。
2024年10月16日,广西玉林市黄大年事迹展示馆在侨乡容县揭牌。
追思纪念
2018年1月8日,纪念黄大年同志逝世一周年追思仪式在吉林大学举行。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到场缅怀这位已故地球物理学家。
2024年1月8日,在黄大年逝世七周年纪念日之际,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3班团支部在朝阳校区地质宫五楼举行纪念活动及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组织生活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出席纪念活动。
班级命名
2018年5月,吉林大学“黄大年班”授牌暨吉林大学与港北高中(黄大年中学母校)建设黄大年育人基地授牌仪式在地质宫举行。吉林大学成立“黄大年班”,旨在围绕国家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需求,以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主要实施方向,培养一批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在科技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影视戏剧
2017年8月19日,电视剧《黄大年》在吉林大学举行开机发布会,该剧由杜军导演,丁勇岱张凯丽等领衔主演,《黄大年》黄大年为原型,展现了他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和情操。该剧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献礼剧目,得到了中宣部文艺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等支持。
由长影集团、北京忠石影业联合出品的电影《黄大年》将于2018年12月12日在全国公映,影片由成科导演,张秋歌史可李卓霖哈斯高娃徐光宇邢沐子陈逸恒史天庚等主演。电影《黄大年》已被国家电影局列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
2018年10月20日,由吉林市戏曲剧团、吉林市歌舞团联合创排的现代吉剧《黄大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首都1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黄大年》创作过程中剧本修改40余稿,历经4个版本。
2018年11月30日,由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打造的舞台音乐剧《黄大年》在长春进行首场演出。《黄大年》是吉林大学为传承弘扬黄大年精神,打造一部主题原创舞台作品,由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丽伟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并获准立项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专题纪录片《我的老师黄大年》,由吉林艺术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创作、摄制,曾获得第23届中国纪录片长篇十佳作品。
纪念碑刻
2020年1月8日,黄大年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吉林大学在九龙源公墓举行黄大年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纪念碑上的黄大年雕像面带微笑注视着远方。碑身的圆形元素是地球形象的缩影,探测图标则象征着他在地球物理探测领域不断攀登的求索精神。“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句他留下的誓言永远镌刻在纪念碑上。
竖立雕像
2021年5月25日,黄大年铜像捐赠仪式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黄大年纪念馆前举行。
基金命名
2022年5月22日,吉林大学黄大年教育基金启动仪式暨首届“黄大年奖助学金”颁奖仪式在线上举行。自2018年起,吉林大学相关部门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发起黄大年教育基金的募捐行动,已募集资金203万元。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和资助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各专业品学兼优和自强自立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建筑命名
2023年5月20日,“黄大年”科研楼奠基仪式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举行,“黄大年”科研楼为原地质宫西配楼,规划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6层,总建筑面积约8476平方米,主要作为地学部的教学、科研用房。
油画创作
油画作品《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创作于2017年,由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教授王晓明领衔主创,与张伟时、王洪章、郭旗共同完成,油画尺寸8米x3米,曾获得第十二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评委会特别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09: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