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化寺,位于新疆
阿勒泰。又作
丞化寺。系
喇嘛教寺院。
蒙古语名为 Shara Sume,意为
黄庙,
清同治年间(1862~1874),新疆
回纥族叛乱之际,
西宁之大喇嘛
棍噶扎勒参即率领军队讨伐,将军营扎在
青格里河的
阿尔泰地方,辗转攻战建立军功。清廷念其功绩,特于该地建承化寺,以守卫边境。
寺庙简介
承化寺,蒙古语称“察罕格根库热”,即“白活佛庙”之意,位于
巴音沟牧场月牙台村。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在沙俄的压力下,饬令在阿尔泰等地抗俄的承化寺教首棍噶札勒参率众人移驻库尔喀喇乌苏巴音沟,光绪十八年(1892年)筑起新寺,名“承化寺”,占地3.6万平方米,其寺院有菩萨庙、曼巴庙、萨克斯庙、都拉庙。筑有:(1)大夏尔苏满(楼房5间、平房10间);(2)萨克松苏满(平房5间);(3)却进苏满(平房7间);赞根衙门(平房30间,寺院总管办事机构);(4)札萨克衙门(平房27间,察罕格根诵经和居住处所)。另筑僧舍169间,喇嘛最多时有480名。
古今地位
承化寺在新疆喇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寺庙创始人察罕格根因有功于阿尔泰边防事务,清廷封之为
呼图克图,为新疆三位活佛之一。敕建千佛寺,赐名“承化寺”。迁至巴音沟时,由兵勇修筑寺院,并从塔城额鲁特添拨50户民以供军需。寺成后,由绥来县、库尔喀喇乌苏厅每年按季拨发寺僧食粮,直至民国时期亦然。
新中国成立初,庙产计有长130余公里、宽50—60里的草场1处、耕地2000余亩、马40余匹、牛13头、羊、驼数目不详。组织机构有大喇嘛3人、副大喇嘛3人、得木齐18名、戈伊克18名、达尔噶(头领)102名,共有僧众1014名。1954年有喇嘛54人。“
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房屋被占用。其余亦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
1985年退还全部房屋,县政府拆除旧庙,筹资重建新寺,大殿及厢房120平方米,1990年有喇嘛13名。承化寺2003年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一、原来阿勒泰这地方,自
战国时代起,就有牧人游牧,其后在各朝代曾是皇族权贵人物的封地、属地、领地,但只是泛指这一带地方,还没有阿勒泰这个村落居民区。1871年(清
同治十年),有位贡嘎扎勒根
活佛经朝廷同意,带领僧俗民众在这里建成了辉煌的
喇嘛庙,称为
千佛寺,这时才有了人口定居,形成村落。
二、千佛寺建成后,1875年(光绪元年)
光绪帝赐名为“承化寺”,即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并先后划归
科布多参赞大臣、
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管辖;1906年更批准专设
阿尔泰办事大臣,统管科布多迤西10旗及昌吉斯台8卡伦(即哨所)事务,是为这一带地区的行政中心。
三、地处中俄边境的
千佛寺建成后,在
同治、
光绪年间,曾遭到
沙俄野心分子的寻衅骚扰,又通过外交途径向清廷施压,乃至派兵侵入到
哈巴河,贡嘎扎勒根
活佛及承化寺都率领僧众进行了坚决的抗争,清政府还向他们配发了“洋枪”,为保卫阿尔泰一带边界,保卫祖国领土做出了贡献,是可歌可泣的。
四、
民国早期,承化寺曾是
阿尔泰特别区区府。
北洋政府于1919年批准阿尔泰划归
新疆省,遂称
阿山道。
六、到解放后,
政务院于1953年批复承化县改名为阿泰县,1954年2月新疆省政府通知,按发音改称
阿勒泰县。
八、1985年3月6日召开县改市庆祝大会。
由此可见,阿勒泰至今发展成为一个1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其起源盖出自承化寺,经过一步步的发展而来,正如民间传说:先有承化寺,后有阿勒泰。
遗迹尚存
承化寺遗迹位于
阿勒泰市
解放北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尤其是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残存的遗迹已经模糊不清、所剩无几。右图为现今仅存的一小段围墙。承化寺有
喇嘛庙40间、菩萨庙31间、曼巴庙13间、讲经堂3间、住房580间;承化寺由中、左、右三“库伦”组成,三库伦在册僧徒1014人,成为我国西北一座著名的大刹。藏传佛教黄教宣扬轮回转世,“众生皆可成佛”,大众容易接受,附近的
阿勒泰乌梁海部众都来此寺拜佛。一时间“家家必备佛像”,日常起居,出外劳作无不求助于佛爷保佑。从此,承化寺就成了
阿尔泰乌梁海蒙古僧众崇拜的精神殿堂,也是其他民族敬仰的宗教圣地。
重大意义
承化寺香火旺盛,吸引了各民族百姓,很快来此定居的人口不断增加,供给需求增长,商业应运而兴,集中私商达百户。其中从迪化、
奇台、绥来、塔城迁来的晋、津、湘籍商人60余户,从伊犁、喀什等地迁来的
维吾尔族商人20余户,此后有10余户俄商也借《中俄通商条约》来此免税经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城镇雏形,随取名成岩镇,又称喇嘛库伦,意思就是喇嘛城。非常时期,清有关部门将转移至
阿勒泰的
索伦营和塔城
额鲁特营交给
棍噶扎勒参管理,并把今天
阿勒泰地区大片的草场划拨出来供他们放牧。同时,棍噶扎勒参抓住机遇
屯垦戍边,率领蒙古族、汉族、满族各族农民整修河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数百亩,积极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城镇建设,壮大自己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承化寺成为北疆地区又一个经济和政治中心,棍噶扎勒参成了阿尔泰乌梁海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承化寺从一开始兴建就处在抗击
沙俄侵略的最前沿,必须时刻做好与侵略者的斗争,为此,清有关部门还向他们配发了“洋*”,把他们作为一支国家武装力量来看待,这等于赋予了他军事大权。同治、光绪年间,沙俄野心分子曾多次寻衅骚扰,还通过外交途径向清廷施压,乃至派兵侵入到哈巴河等地,
棍噶扎勒参活佛率领承化寺及周围武装僧众进行了坚决的抗争,粉碎了沙俄的侵略阴谋,保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稳定。1882年,沙俄企图割占从奎屯山到斋桑泊间的中国大片国土,棍噶扎勒参属下率当地蒙古、哈萨克牧民在哈巴河一带奋力抗争,最终保住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充分证明,承化寺成了反击侵略保护百姓的桥头堡和钢铁长城。
棍噶扎勒参始终以国家利益为上,爱国爱教体恤僧众打击敌人屡建奇功,无愧于民族英雄。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弘扬佛法,赈济贫困百姓,被广大僧众称赞为“
白佛”。他军功显著,两次被朝廷册封为“阿吉呼图克图”,赐“
呼图克图”金印和金册,并封为将军。然而,野心勃勃的沙俄却容不得棍噶扎勒参的存在,总想找机会将他赶出新疆。
光绪二年(1876年),沙俄侵略者波塔宁等非法侵入承化寺,被棍噶扎勒参活佛缴械并驱逐出寺。后沙俄又派侵略军寻衅,他义正词严当面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但是,沙俄驻北京公使却
照会清朝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诬喇嘛百姓屡次欺侮俄国官员,制造了所谓的“承化寺外交事件”,并以拖延归还伊犁来要挟,要求严惩
棍噶扎勒参活佛。软弱的清廷只好对活佛罚俸一年,随后又将其调离
阿尔泰乌梁海地区。
在没有棍噶扎勒参活佛的承化寺,二十多年里先后划归
科布多参赞大臣、
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管辖,而实际上是辖而不管,
清廷的统治遭到了严重削弱,一部分蒙古僧众后来追随棍噶扎勒参活佛去了
库尔喀喇乌苏巴音沟新建的承化寺,改信伊斯兰教的
哈萨克族成了
阿尔泰乌梁海的主要民族,
沙俄军队及其邮电商业等乘隙而入,肆意蚕食,阿尔泰乌梁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为了阻止沙俄掠夺侵占我国领土,加强统治力量和效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科布多与阿尔泰分治,另设
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承化寺再次成为政治中心。1911年科布多随外蒙独立,沙俄又策划阿尔泰乌梁海脱离中国。
民国元年(1912年)
阿尔泰办事长官治所也驻承化寺。1916年10月20至25日,北洋有关部门财政大员
谢彬住承化寺,他在日记中说:交通梗阻,邮电几乎瘫痪,有时要靠俄国邮电。“
俄军荷*巡街,办公文武,入夜不敢出署一步。”“阿山僻处西北极边,孤悬新疆之外,兵力单弱,居民稀少,交涉边防,皆多棘手。”建议“改为道区,并隶新疆”。民国八年(1919年)撤阿尔泰办事长官,置
阿山道,由中央有关部门直属改由
新疆省管辖。
宗教活动
承化寺所处的地方叫成岩镇,但却几乎不被人提起,因为承化寺的名气太大了,它一直是镇上乃至整个阿尔泰乌梁海地区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埋没了成岩镇名字的存在。1913年设承化寺
县佐,1921年置承化县,解放以后先后改为阿泰县、
阿勒泰县,
阿勒泰市。阿勒泰实为阿尔泰,它的蒙古语和
突厥语为Altay,既是山名又是地名,为了区分开来,汉语将地名写作“阿勒泰”而已。
从承化寺到阿勒泰就两百多年时间,在当地今天的阿勒泰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承化寺的故事了。从1933年被战火烧毁后,承化寺至今连一块明显的遗址标志牌也没有,几乎无处可寻,确实叫人心寒。历史发展是从昨天开始的,它对明天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一个普通寺院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城市,这在全国也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这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灵魂。所以,我们决不能就这样忘记了承化寺。
相关典故
承化寺从其始建的那一天起,它没有选择独守山门、隔绝尘世之途,而是积极教育团结组织广大僧俗百姓
屯垦戍边发展生产,聚集一切爱国力量抵御外来侵略,一直把固守国土作为己任。近代史以来,承化寺步步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北疆地区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承担着民族和时代的使命,不屈不挠可歌可泣。以
棍噶扎勒参活佛为代表的民族英雄所表现出来的面对强盗无所畏惧的高度
爱国主义精神,不正是承化寺和由承化寺发展而来的这个城市的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