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托尔曼
美国心理学家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年4月14日--1959年11月19日),二十世纪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托尔曼1886年4月14口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牛顿市一个富裕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各成员关系非常亲密。他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主管;母亲是责格会教徒。她教给托尔曼生活要简朴,情操要高尚,要以强烈的道德原则来反思生活。托尔曼的哥哥理查德·托尔曼比他年长五岁,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来成为著名的理论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子弹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托尔曼和其兄长自幼都擅长数学及理工类课程。他们在麻省新牛顿公立学校完成小学和中学课程。他们的父亲在托尔曼与理查德小时鼓励他进入其母校麻省理工大学。
大学时期
出于家庭压力,托尔曼在1906年中学毕业后进入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技术,但是他对学习工程技术并不感兴趣。
1910年,在大学四年级时,他接触到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詹姆斯的心理学所吸引,因此决心抛弃工程技术转向哲学和心理学。
1911 年取得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学士学位。
1911年比业后参加了哈佛大学的两个暑期班。一个是哲学家佩里的哲学课程,还有一个是耶基斯心理学导论课。
1911年秋天,托尔里开始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专攻哲学和心理学,在机能心理学家敏斯待伯格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12年夏天,托尔曼来到德国吉森大学学习德语,接受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的指导,了解了格式塔心理学。
1915年托尔曼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选题是愉快和不愉快气味中的无意义音节记忆实验研究。
1923年秋天,他又回到吉森大学学习格式塔心理学
学术有成
1915-1919年托尔曼在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到西北大学执教两年,发表的论文涉及的都是诸如倒摄抑制、无意象思维、联想时间等前行为主义问题。
1918年托尔曼因“缺乏教学成就”而被解雇,同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比较心理学方面课程,开始用“克分子的”来修饰“作为行为的行为”,与“分子的”这一术语相对应。
1930年开始研究白鼠迷津实验激励的作用。
1932年托尔曼出版了他最重要著作《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同时他提出了要为整个心理学领域寻找一个全面的理论或框架的想法。
193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任期一年。
1940年担任Lewin's Society社会心理科学部主席。
战争影响
托尔曼受到父母宗教信仰影响,强烈反对战争,并希望消除战争。1942年他出版了《导向战争的驱动力》一书,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指出是人类的驱力导致了战争。然而当时美国已经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托尔曼从1942年起在战略勤务局服务了两年。
战后生活
1946年著名心理学家斯潘斯和里皮著文驳斥托尔曼潜伏学习实验及相关理论。
1949年发表论文《学习的方式不只一种》,该文主要讨论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是由多种不同的规则所决定。
1949年代受战后凯恩斯主义影响,加州大学要求其全体教员签署一份忠诚誓约,托尔曼认为这种要求侵犯了他们的公民自由权和学术自由,组织执有相同反对意见教员公开拒绝签署誓约。
1949年托尔曼入选美国文学和科学协会会员。
1950年托尔曼被加州大学开除,此后1950年后数年不得不辗转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
1955年加州最高法院推翻加州大学开除托尔曼的决议,同年托尔曼恢复在加州大学的教职。
1957年托尔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1959年,托尔曼退休。同年11月19日托尔曼在伯克利去世。在他去世前不久,加州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托儿曼不仅受到他在哈佛大学的老师霍尔特的影响,也受到麦独孤策动心理学的目的论的影响,还吸收了格式心理学的整体论,尤其是考夫卡的理论和勒温的场论,创立认知行为心理学派。为了纪念托尔曼对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贡献,1963年伯克莱加州大学将新建的教育与心理学系大楼命名为托尔曼堂,他的肖像悬挂在这座建筑的门廊处。
学术体系
总体观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整体行为
托尔曼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这些行为虽然同生理运动有关,或者依存于生理运动,但从根本意义上说,它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运动。当研究行为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其与哪些生理运动有关,因为研究者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行为的本质特征。
托尔曼认为整体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若要识别某一行为,首先要确定这一行为所趋向的,或所躲避的,或既趋向又躲避的某一特殊目标对象。如猫逃脱迷笼的行为,它首先是离开迷笼的禁闭,或者说是趋向笼外的自由。每一整体行为都有这一显著特性。
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说,整体行为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它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而放弃另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白鼠跑迷津是趋向食物,这种趋向表现为选择某一通道而放弃其他通道。
第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如果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缺乏一定认知,并且对情境中所充满的途径、方式和障碍没有整体认知,它就不可能选择出最方便的路径。这就说明,整体行为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如一只白鼠如果面对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达到目标的途径,它总是在一定限度内选择在时间和距离上都较短的途径。托尔曼认为,在人类身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
第四,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即经过教育,整体行为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白鼠走迷津所花费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它的每一尝试都从环境刺激中接受了教训,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
托尔曼在论述整体行为时所使用的“目的”、“认知”等概念,被当时传统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是违反了动物心理学研究中规律。 然而托尔曼并不认为他所提出的目的和认知是主观的东西,恰恰相反,作为整体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是完全客观的东西。行为的目的并不是从行为中推测出来的,而是表现在行为上。换句话说,托尔曼是从逻辑实证主义或操作主义的观点出发看待行为的目的和认知特性的。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
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中介变量,通过实验设计并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例如,他以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来定义饥饿,根据某些操作的测量来定义能力等等。
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的影响,托尔曼将“生活空间”、“心理场”等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对中介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把中介变量划分为三大种类: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需求变量是指驱力和动机等,认知变量是指知觉、回忆和技能等等。认知变量决定行为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变量决定着行为的动机。需求变量发动行为,认知变量决定行为的方向。托尔曼借此解释在一定情境下,动物为何及如何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人们认为,华生的S-R公式是“空白的有机体”,即排除了有机体的心理状态;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则深入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有助于说明行为的个别差异。
图册:
学习理论
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托尔曼认为奖励或强化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很小。相反,学习其实就是习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托尔曼“符号学习” 理论的基本含义。
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等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说明,也就是他著名的白鼠迷津实验。
学习的先期准备:期待
托尔曼认为,动物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对未来事件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未来事件的预先认知或推测。这种学习可以由三类不同的情境或条件引起,因而也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期待。分别是:记忆性期待、感知性期待及推理性期待。托尔曼认为,对三种期待的研究表明,动物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与现实结果不符合,就会造成动物行为的紊乱。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符号学习理论是恰当的。
学习的本质:位置学习
托尔曼坚持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在他看来,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他设计了一个十字型的迷津来证明这一点。根据“位置学习”实验,说明学习者并非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而是根据“认知地图”。在托尔曼看来,认知地图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符号”和动物的“推理性期待”之间所习得的,是动物对环境有了“顿悟”之后所建立的综合知识在动物头脑中所形成的类似现场的地图,即“知道”目标物所在,从而改变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学习的表现形态: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对此,托尔曼用实验予以说明。他认为,实验组在前十天没有受到食物强化时,动物依然学习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未曾表现出来而已。经过食物强化,就促使其利用这一“认知地图”,并最终体现出学习的进步。这也说明,强化确实能够促进符号学习,但却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
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
《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1932)
在总结前期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行为的概念,系统阐释了整体行为与分子行为的主要区别,形成了目的性行为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托尔曼提出了要为整个心理学领域寻找一个全面的理论或框架的想法。
《战争的内驱力》(1942)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指出是人类的驱力导致了战争,指出战争是破坏的、不必要的、极端恐饰的。
其他著作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托尔曼一生研究行为心理学,他的理论揉合了当时众多心理学理论,在其过世后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心理学“认知革命”。他的工作对于心理学研究作出以下贡献。
推动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
托尔曼从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许多假设中汲取营养,摆脱了华生分子性行为的还原论缺陷,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转机。更重要的是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识到人类和动物生活的复杂和微妙之处,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视野。
促进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托尔曼开创了认知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先河。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开始逐渐占据心理学的主导地位,托尔曼的工作无疑是古典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就承认他的学说中吸收了托尔曼学说中的现象学思想。
独创了潜伏学习实验方法
托尔曼通过实验心理学对学习理论进行研究,提出和论证了许多新课题。如学习的本质和类型,特别是他对潜伏学习的实验和论证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鲍尔和希尔加德认为,“也许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的独创性可以同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的独创性相提并论。”许多心理学家都承认,他们受到潜伏学习实验的启示才开始意识到强化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通过信息而起作用的。
人物评价
现代认知心理学吸收了托尔曼的学说和方法,形成了学科领域内的“认知革命”。甚至有学者认为托尔曼是认知论的鼻祖,他的研究是联通了经典行为主义和现代心理学。
1957年杰出科学贡献奖嘉奖词:托尔曼就创造性地并不懈地追求心理学多方面资料的理论整合,而不只是它们较受限制的与可修正的方面的整合而言;就在不丧失客观性与规律性的前提下,推动了理论从心理学的机械与边缘,进入心理学的核心而言;就通过主张把有目的的整体行为作为分析单位,从而把[人]还给心理学而言,都在他的目的一认知学习理论中得到了最明确的阐释。
鲍尔、希尔加德 :托尔曼明确地结各家标准的s—R学说提出了许多持久的难题,如学习与作业的区分,潜伏学习、目标预测与诱因的动机作用,假设检验行为,精确描述‘习得的是什么’等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他与各家S——R学说进行了斗争。
亨特:不管托尔曼愿意不愿意,都还是在行为主义的大堤上掏了一个细缝,导人了一小墒思维。到时候,它会变成一场洪水。
参考资料
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官网.
TOLMAN, EDWARD (1886–195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08: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