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oine) Lemoine)是毛莨科银莲花属的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根状茎斜或垂直;中央小叶有长柄,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疏糙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疏被柔毛;花葶直立,疏被柔毛;有较多花,花梗有密或疏柔毛;萼片紫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外面有短绒毛;聚合果球形瘦果,有棉毛;花果期7-10月。
植物学史
据《
中国植物志》 第28卷 (1980)记载,
水棉花(Anemone hupehensis f. alba W. T. Wang)是打破碗花花的变型。与打破碗花花的区别:萼片白色,或带淡粉红色。基生叶通常为三出复叶,有时为单叶。在
植物智网站中,水棉花已经经过了修订,归入打破碗花花的变种秋牡丹(Anemone hupehensis var. japonica (Thunb.) Bowles & Stearn)中。
形态特征
打破碗花花是毛莨科银莲花属的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植株高(20-)30-120厘米。根状茎斜或垂直,长约10厘米,粗(2-)4-7毫米。
基生叶3-5,有长柄,通常为三出复叶,有时1-2个或全部为单叶;中央小叶有长柄(长1-6.5厘米),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4-11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不分裂或3-5浅裂,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疏糙毛;侧生小叶较小;
叶柄长3-36厘米,疏被柔毛,基部有短鞘。
花葶直立,疏被柔毛;
聚伞花序2-3回分枝,有较多花,偶尔不分枝,只有3花;苞片3,有柄(长0.5-6厘米),稍不等大,为三出复叶,似基生叶;花梗长3-10厘米,有密或疏柔毛;
萼片5,紫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2-3厘米,宽1.3-2厘米,外面有短绒毛;雄蕊长约为萼片长度的1/4,
花药黄色,椭圆形,
花丝丝形;心皮约400,生于球形的花托上,长约1.5毫米,子房有长柄,有短绒毛,柱头长方形。
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5厘米;瘦果长约3.5毫米,有细柄,密被绵毛。花果期7-10月。
近种区别
打破碗花花与
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Maxim.) Pei)和
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极为相近。与这二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叶的毛被特征方面。打破碗花花的叶背面有稀疏的毛,而其他二种的叶背面则均密被白色绒毛。打破碗花花的叶的分裂程度变异很大,或全部为三出复叶,或同时有三出复叶和单叶,或全部为单叶,在为三出复叶时,与大火草更为相似,在为单叶时,则与野棉花更为相似。大火草的基生叶通常为三出复叶,而野棉花的基生叶则全为单叶,这是二种的不同处,但在大火草,有时在基生叶中有1-3个三出复叶,这情况更说明这二种的亲缘关系是非常近的。大火草和野棉花的萼片内面呈白色或带淡粉红色。
主要变种
打破碗花花变种
秋牡丹(Anemone hupehensis var. japonica (Thunb.) Bowles & Stearn),俗名土牡丹、吹牡丹、秋明菊,与打破碗花花的区别:花重瓣,萼片约20,紫色或紫红色。基生叶为三出复叶。在中国云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区栽培甚普遍,有时逸出呈野生状态。在日本也有。秋牡丹可供药用,治重感冒、股癣、体癣等症,又能杀蛔虫。
产地生境
打破碗花花分布于中国川陕、鄂西、滇黔、湖北西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华南北部至浙江(天台山)一带;生于海拔400-1800米间的任丘、低山低山草坡或沟边。
生长习性
喜凉爽温暖气候,耐寒,喜潮湿;以含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最好,其次是是石灰质壤土和粘壤土。
育植技术
种子繁殖:早春3月进行苗床育苗。条播,行距9厘米,开浅沟插入,覆薄土一层,以盖设种子为度。当温度在18-20℃时,约15天可以出苗,当苗出齐后,可间苗1次,至5月上旬,即可移植于大田。
分根繁殖:早春植株未萌芽以前,挖掘母根旁所生之幼株,作种用,按行株距30厘米×24厘米穴栽,栽后浇水。
贫瘠和过于干旱的地区,则不宜于栽种。
主要价值
药用
打破碗花花性味苦、辛,性冷;有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消肿散瘀的功效,根状茎药用,治热性痢疾、泄泻、胃炎、各种顽癣、疟疾、蛔虫病、消化不良、跌打损伤等症。
食用
可以煎汤或研末、泡酒。
农药
全草用作土农药,水浸液可防治稻苞虫、负泥虫、稻螟、棉蚜、菜青虫、蝇蛆等,以及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