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
非诚勿扰2》捧红一首
小诗《见与不见》。这是片中李香山(
孙红雷饰)的女儿在父亲临终前的
人生告别会上送他的诗。它探讨了爱与生命两大主题,内敛而深情,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其作者一度被传为17世纪著名诗人仓央嘉措。记者获悉,作者其实另有其人,她是一位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当代女诗人。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
《非诚勿扰2》中,川川对父亲李香山深情朗诵的《见与不见》因风格与仓央嘉措作品极为相似,一直被认为是他的作品。网友被这首诗深深打动,有人在
微博缅怀这位诗人,也有人走进书店寻找他的诗集。
不过,这首诗真是仓央嘉措写的吗?百度
贴吧,有人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见与不见》实际名为《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
莲花生大师),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昨日,新周刊也在微博更正,称《见与不见》属于扎西拉姆·多多。
此诗一度为讹传为仓央嘉措的作品,诗名甚至被改成《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等。就像当年有人讹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是泰戈尔一样,这首诗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于《读者》2008年20期。《读者》已为此事致歉。同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推手也是《读者》。
其实这首诗出自多多从零七年五月开始写的《疑似风月》集的中集,在《沉默》之前还有《唱》和《说》,它们是同一个系列的。“班扎古鲁白玛”是从梵文音译至藏文,再从藏文转译至汉文。“班扎”是“金刚”的意思,意为如
金刚石般能断除无边
无明烦恼。这个词来源于
梵语“Vajrā”,读如“哇吉拉”,藏语中缺乏相应
音素,音译为“Benza”,再由此音译为汉文“班扎”。“古鲁”来源于梵文“Guru”,是“
上师”的意思,这个词在藏文中诵咒时多用音译为“Gulu”,讲经说法时则意译为“Lama”,这个词又音译为汉文“喇嘛”。“白玛”来源于梵文“Pādma”,读如''巴德玛“(注意,不是“帕德玛”!),意为“莲花”。音译为藏语“beme”,再音译为汉文,多作“贝美”,亦作“白玛”。汉文班扎古鲁白玛”:金刚上师白莲花,也就是莲花生大师(第一个将佛法传入
西藏的人,被认为是第二佛陀)。而莲花生大师的心咒就是:“嗡阿吽 班扎古鲁白玛悉地吽”,在起名字的时候,我就是从这个心咒中取的。这一首《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
慈悲心的护卫”,多多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前段时间,
腾讯、
网易、
新浪等中国主流传媒都曾为此事发表过澄清文章。这篇文章出现在07年5月份,并且收录在07年出版的个人诗集《疑似风月》中针对此诗,仓央嘉措小组也发表专门文章辟谣。
2011年3月,谈笑靖发现
珠海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了包括该作品的图书《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并把《见与不见》当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谈笑靖从
王府井书店购得该图书后,将出版社和书店起诉到法院,要求两被告停止侵权,并要求出版社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致歉声明,并支付经济损失及诉讼合理支出5000元。
珠海出版社称,谈笑靖公证的博客网页中虽有《见与不见》但并未署名,而且博客没有明显说明或者声明博客内容为原创或禁止转载,因此不能证明谈笑靖享有
著作权。此外,出版社还拿出了2008年10月的《
读者》,称杂志上刊登过这首诗歌并署名“仓央嘉措”。
法院首先确认了谈笑靖的笔名是扎西拉姆·多多。但法院认为博客作为
电子证据具有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的特点,因此这一证据不足以证明作品为谈笑靖创作。
由于谈笑靖随后还补充提交了她发件箱中留存的证据,证明她于2008年10月7日曾向《读者》邮箱发过邮件,告知对方2008年第20期《见》文署名错误,自己才是作品作者,并提供两个载有其作品的博客网址链接。法院认为邮件具有不易更改的稳定性,因此采纳了这一证据。
根据邮件和博客两个证据,法院认定两者可以相互印证,证明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内容。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博客或者作品曾被修改,也没有相反证据证明涉案作品是他人创作且完成时间早于谈笑靖博客上传作品的时间,法院认定《见与不见》的作者就是谈笑靖。
因此法院判决
珠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停止出版、发行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北京市
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停止销售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