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不同于
馄饨。扁食与
饺子大致相同。扁食是中国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扁食分为肉馅与素馅,素馅称为素扁食。
过去
老北京有“
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
汉朝时,北方
匈奴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
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
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
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
成都市
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
重庆市的
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
上海市老
城隍庙松运楼
三鲜馄饨,馅料讲究,
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
乌鲁木齐市的
曲曲,
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相传春秋战国,
吴王夫差打败
越国,生俘越王
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
冬至节到了,吴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平。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
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进碗里,加进
鲜汤,撒上葱、蒜、
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吴王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
吴越人家不但平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
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广东:因“馄饨”二字较为少见,从前的人
知识水平又有限,故俗写作同音的“
云吞”(粤语),英语“
wonton”即源自
广东话。以馄饨皮包裹著剁碎的馅料。广东馄饨的皮以鸡蛋及面粉制成,切成约8cm乘8cm的
正方形。馅料则以肥、瘦
猪肉、鲜虾仁,加入
大地鱼碎及蛋黄、调味混成。广东馄饨的包法一般讲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齐折合起来。大小则以能一口吞下一颗为标准。
福建:
福州,
宁德,
南平,
三明,等地称呼为
扁肉,肉馅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
面皮。
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与北方馄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馅上。“建郡扁肉”制作过程主要特点是“打肉”,与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肉质纯净,新鲜脆嫩。一般取凌晨宰的生猪新鲜腿纯
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过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
木锤敲打,敲打时要掌握关键技巧,即将瘦肉竖打,这样可保留肉纤维中水份,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适时
小苏打水、盐、味精,用筷子搅成糊状。包扁食的皮用面粉和少许
碱水,打成
薄皮,每张切成边长7公分左右方块,每个扁肉仅
桂圆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状。扁肉汤以猪骨头在温火中熬出清汤,将扁肉放入清水锅中煮开,待扁肉浮起,用小
笊篱捞起,放入有酱油、新鲜
猪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冲入沸清汤,撒上香葱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台湾:1949年前后,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把家乡的叫法带到台湾,因此在
台湾馄饨、云吞、、
扁肉、抄手等说法都很常见。台湾馄饨有三大著名地区:
台北市温州大馄饨、东部
花莲玉里馄饨(
蒋经国常光顾),及南部
屏东里港馄饨;内馅饱满,清香可口,现已有真空包装,行销各地市场或是
宅配送到家;煮汤、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馄饨据说由赵文富在里港最先贩售,口碑载道。民国30年,赵文富由从同乡人学到馄饨做法。
日本:随着广东厨师,传自中国广东,沿
广州话发音称“ワンタン(wantan)”,写作“云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