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
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
职业分工。
战地记者简介
战地记者同样也包括
文字记者、画家、
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
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
西方国家,19世纪初就在欧洲诞生了,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
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史。战地记者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独特的新闻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战争史。
他们被打伤、绑架甚至被打死的事时有发生。 当战地记者被绑架时,绑架者一般会开出很高的价码,当这些要求无法被满足时,战地记者一般会被撕票。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这是一群与死神经常擦肩而过的人,也是一群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他们冒险、冲动、热情,充满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就是力争在被不可预料的枪击、炸弹、导弹或地雷夺去生命之前,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将战争记录下来,向世界真实传递着战争的残酷。
在电影《
萨尔瓦多1986》中,死在美军枪下的摄影记者约翰·卡萨迪就是一个典型的战地记者,他面对着游击队的枪口一边虚言应付,一边偷偷地按下快门;当美军的直升机开始向游击队和市民射击时,他从藏身之处兴奋地跳出疯狂拍摄,直至中弹倒地。《
萨尔瓦多》凌厉的
镜头组接和动荡的摄影风格,把战地记者这一危险职业进行了
粗线条勾勒,有了种荡气回肠的紧张和激动。
1854年2月英国《
泰晤士报》记者
威廉·霍华德·拉塞尔随英军远征
马耳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名职业战地记者
随着战争向高技术方向发展,
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作战节奏越来越快、武器打击范围增大,战场已经没有前后方之分。但无数事实证明,记者正越来越多地在战争中成为暴力袭击的目标,他们在战地进行战争报道时遇到的危险越来越大。而在历史上,已有众多战地记者死于对战争进行报道的现场。
在
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
消息报》有44名记者牺牲;整个
越南战争中有63名记者殉职;
波黑内战前两年,死于
巴尔干半岛的各国记者就已达到68人。1999年
北约对
南联盟发动的
科索沃战争中,投入战斗的北约部队无一伤亡,而在
贝尔格莱德,南联盟就有10余名记者殉职,在那次战争中,
中国记者也首次上了“死亡名单”。
代表人物
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英国《
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是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1854年2月,34岁的威廉·拉塞尔作为
特派记者随皇家近卫军前往马尔他。拉塞尔就是在马鞍上,或是用两只木桶加上一块木板做成的桌子上,发回来自战争第一线的报道。《
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他那篇不朽的
战地通讯名篇———《轻骑兵旅冲锋》。当
拉塞尔于1883~1884年在
埃及报道他目睹的第10场战争时,他已是64岁高龄了。报道战争当然也让拉塞尔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铁十字勋章、
奥地利弗朗茨·约瑟夫
骑士勋章、
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土耳其战争奖章、印度战争奖章、
南非战争奖章等等。
丘吉尔从战地记者成长起来。1897年春,获悉印度西北边境山区发生了民族骚乱,英国殖民当局派宾登·布拉德将军率领远征军前往该地进行镇压。还是中尉的丘吉尔给宾登将军写信要求作为战地记者前往,他的母亲替他与《
每日电讯报》达成协议,从印度给该报发回战地报道。在
战斗间隙,丘吉尔抓紧时间给
伦敦《
每日电讯报》和印度《加尔各答先驱报》撰写了大量稿件。有一点令丘吉尔感到不快的是,这些报道在伦敦《
每日电讯报》发表时,仅署名为“一个年轻军官”。这是他母亲与伦敦的朋友们商议后未经丘吉尔同意就决定的。
1918年5月,海明威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意大利战场。1920~1924年,海明威担任
多伦多市星报与星报周刊的记者,后又以记者身份参加了
西班牙内战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明威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
反对战争,拍摄战争而又死于战争,是这位被誉为待在战场时间最长的战地记者的真实写照。在40岁那年,他突然决定成为一名记者,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他把发生在
斯里兰卡、库尔德地区、
阿富汗、
波斯尼亚、
车臣、
科索沃、
东帝汶的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告诉了世界。2000年5月24日,库尔特被
塞拉利昂叛军打死,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被授予自
越南战争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萧乾作为
二战西欧战场上惟一的、也是最早的中国记者,萧乾亲历了两次轰炸伦敦,又随美军挺进
莱茵河,还是攻克
柏林后首批进城采访的战地记者。他的文字非常生动,他的文章仍能不断作为散文、作为
报告文学来出版。
卡帕是匈牙利人,看卡帕的照片,不会让人觉得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显露出一股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他最出名的照片《中弹啦》品质相当差,而另一帧《诺曼底登陆》甚至是模糊不清,焦距、光圈、快门在他的照片里都是无用的名词。他是用生命在拍照,而不是用机器。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悄悄来到
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一岁。
1936年6月,斯诺冲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进入
陕北红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位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接受了斯诺的采访。回北平后,斯诺将
采访记录整理成集,取名为《
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
英国伦敦出版。
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父母都是农民,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东欧语系
塞尔维亚语专业,后入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1993年2月入党。1999年5月8日凌晨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大使馆的导弹袭击中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年仅31岁。
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
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
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
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
战地记者名言
“我像个士兵,但是重要的区别是,我没有枪。”——(美)彼得·阿内特
“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
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
摄影记者的责任?”
——詹姆斯·纳奇威
“抬起一只脚,迈出去,每一步都有可能踩到地雷。很多人可能会问,到底值不值得付出这么大代价?我们能不能带来变化?在我眼睛受伤的时候,我也被问过这样的问题,我那时候的回答是‘值得’,我现在也会这么回答。我们的任务就是说出真相。”
——科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