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
作为本战略方向的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战区,是作为本战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按照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要求,履行联合作战指挥职能,担负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
战区划分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是理解此轮军改的核心逻辑。而这一思路最早对外披露,是在2015年11月底的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
2015年12月31日,军种改革机制完成,新组建了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三个军种,加上此前的海军和空军,形成5个军种的格局;
2016年1月11日,军委机关各部门组建完成,从以前的四总部,变成了15个军委职能部门;
同年2月1日,走过31年的原北京、沈阳济南、南京、成都、兰州、广州七大军区番号撤销,正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
抗日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曾经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划分战略区。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方面军活动的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区等,都带有战区的性质。这些作战区域,不单是设立军事机构指挥作战,而且对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壮大革命力量,支援战争,以及开展其他方面的对敌斗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始行划分战区。1937年8月,国民政府设置五个战区。同年9月成立第六战区,冯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再次重新划分战区。1944年底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胡宗南代理(原司令长官为程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8:21
目录
概述
战区划分
抗日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