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的项链
英国19世纪初期拜伦所作诗歌
《我给你的项链》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作品!
作品原文
双语对照
The chain I gave was fair to view,
我给你的项链玲珑精致,
The lute I added sweet in sound;
我赠你的诗琴悦耳动听;
The heart that offer'd both was true,
向你献礼的心儿也忠实,
And ill deserved the fate it found.
谁知碰上了倒霉的命星。
These gifts were charm'd by secret spell
这两件礼品有神奇法力,
Thy truth in absence to divine;
能占卜我走后你是否忠贞;
And they have done their duty well,—
它们的责任尽到了,——可惜
Alas! they could not teach thee thine.
没能教会你尽你的责任。
That chain was firm in every link,
项链挺结实,环环扣紧,
But not to bear a stranger's touch;
但生人的抚弄它不能忍受;
That lute was sweet—till thou could'st think
琴声也甜美——但你莫相信
In other hands its notes were such.
在别人手里它同样温柔。
Let him, who from thy neck unbound
他摘你项链,项链就断折,
The chain which shiver'd in his grasp,
他弹这诗琴,琴哑口无言;
Who saw that lute refuse to sound,
它们抗拒他,看来,他只得
Restring the chords, renew the clasp.
换新的链扣,上新的琴弦。
When thou wert changed, they alter'd too;
既然你变了,它们也得变:
The chain is broke, the music mute.
项链碎裂,琴韵无声。
'Tis past—to them and thee adieu—
罢了!和它们、和你再见——
False heart, frail chain, and silent lute.
哑琴,脆链,欺诈的心灵!
作品译文
我给你的项链
作者:拜伦
我给你的项链玲珑精致,
我赠你的诗琴悦耳动听;
向你献礼的心儿也忠实,
谁知碰上了倒霉的命星。
这两件礼品有神奇的法力,
能占卜我走后你是否忠贞;
它们的责任尽到了,——可惜
没能教会你尽你的责任。
项链挺结实,环环扣紧,
但生人的抚弄它不能忍受;
琴声也甜美——但你莫相信
在别人手里它同样温柔。
他摘你项链,项链就断折,
他弹这诗琴,琴哑口无言;
它们抗拒他,看来,他只得
换新的链扣,上新的琴弦。
既然你变了,它们也得变;
项链碎裂,琴韵无声。
罢了!和它们、和你再见——
哑琴,脆链,欺诈的心灵!
作者简介
家庭境况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学习经历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1809年大学毕业之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得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也正在开始,这次旅行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
开始创作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
结识雪莱
1816年4月拜伦离开英国,途径比利时时到了瑞士,在这里他结识了英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雪莱,并在思想和创作上接受了雪莱的影响。初到瑞士时,他因个人忧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复辟后欧洲反动势力的加强,越发使诗人感到忧郁和孤独。但欧洲社会巨大的动荡,引起他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焦虑,这又使诗人的内心激动不已。这个时期所写的长诗《锡隆的囚徒》和诗剧《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诗人在国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内心剧烈的矛盾。
辉煌时期
1816年10月拜伦来到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奴役,革命运动正兴起。拜伦同为民族自由而战的爱国志士密切的交往,并在1820年参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火热的斗争;在诗歌的创作中,他丢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走向现实,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了激励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拜伦创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但丁的预言》(1812)等。
恋爱婚姻
诗人私生活浪漫放荡,恋爱事件层出不穷。在《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等诗中均有所反映。1815年结婚后,其妻因谣传拜伦另有所欢,在生下孩子后于1816年1月离开拜伦回父母家居住。两人获准分居后,拜伦于1816年4月出国,此后没有回过英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1 15:1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