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属机构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基地之一,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
企业概况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简称国药成都所)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基地之一,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自1958年建所以来,作为我国西南六省、市、自治区计划免疫协作中心,国药成都所长期致力于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学基因工程学的研究,生产与经营各类预防制品、血液制品、诊断制品、基因工程产品等生物制品,为中国的计划免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凭借团结忠诚、勇于进取的管理与营销团队,卓越的科研开发和技术保障能力,严格精密的生产与质量意识,国药成都所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国药成都所资产总额逾10亿元,不含税主营业务收入近4亿元,利润总额约0.7亿元。
国药成都所连续多年入选四川医药制造工业企业最大规模30强、四川医药制造工业企业最佳效益10强;2007年,入选四川省“四大优势产业龙头重点企业”;2009年入选成都市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企业,荣获“四川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称号。
2007年,国药成都所明确提出了“通过五至十年的时间,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力的生物制品企业”这一中期目标,并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科技创新进程以实现战略支撑。
国药成都所与美国、英国、南非、斯洛文尼亚、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持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商业合作。国药成都所出品的杰益维乙脑减毒活疫苗),已经使超过3亿中国儿童免受乙型脑炎的侵袭,引起全球疫苗领域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表示希望国药成都所成为其疫苗产品供应商。2006年,该产品实现对印度大批量出口。同年7月,国药成都所与由盖茨基金会赞助的美国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签署乙脑减毒活疫苗项目合作协议。鉴于良好的出口前景,合作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预计2011年,国药成都所将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疫苗供应商。
科研成果
国药成都所稳步推进科研创新战略,硕果累累。企业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到2009年,技术投入比率已达15.63%。承担国家“863”课题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3项,在研课题25项,共持有6项授权专利。2007年,国药成都所“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列入四川省科技重点项目计划的创新技术平台;9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先后列入“863”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都市“重点科技计划”,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已与PATH再度携手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国药成都所还申报了国家疫苗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或参与项目共中标9项。
2006年10月,国药成都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唯一、世界第三个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惠益康)正式获准上市,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产业化工程项目被评为国家发改委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009年已通过验收。
2024年7月4日,国药集团旗下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四价HPV疫苗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这是首款获得受理的国产四价HPV疫苗。
科研力量
国药成都所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由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老专家、学者和年富力强、掌握现代技术的青年科技人员构筑起了宝贵的人才集群,是四川省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主要承载企业,首批被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小组重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药成都所还是四川省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主要发起单位、四川省微生物学会/ 西南计划免疫协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四川省政府首批启动的重大生物技术项目牵头单位,四川省博士后流动站
作为运行已近10年的省企业技术中心,国药成都所拥有国家级专业实验室3个,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5人(含离退休专家),现有900余名员工中,科技人员近百名,中高级技术人员200余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达27人。
质量观念
国药成都所视质量为企业生命,严格按照WHO预认证标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检机构和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术认证、科技进步与质量管理奖项。大量安全和有效的临床实践,充分展示了蓉生制品的完美质量。
国药成都所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执行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保证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资金调度、营销决策、生产和质保均有章可循、科学决策。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团结忠诚、勇于进取的团队,卓越的科研开发和技术保障能力,严格精密的质量意识,造就了国药成都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类的健康,我们的事业。立足中国西部热土,国药成都所秉承传统,致力革新,在实现企业宏伟目标的道路上开拓奋进。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民众将有可能享受到由蓉生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优质健康保障。
企业荣誉
资质认证
菌苗类制品GMP证书
乙脑GMP证书
保力津GMP证书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GMP证书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
现任领导
葛永红,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医学生物研究员。1987年1月入党,1988年8月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参加工作。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专业,学士学位。现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姚亚夫,男,汉族,重庆人。医学生物研究员。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1985年调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现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协助所长分管销售、生产管理工作。
吉建航,男,汉族,四川成都人。高级会计师。经济类大专毕业,四川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结业。1976-2006年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2006年9月受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委派任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总会计师。2009年9月至今受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委派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总会计师,协助所长分管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协助姚亚夫副所长管理销售工作。
黄邦德,男,汉族,四川雅安人。医学生物高级工程师。1976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大学汽车专业,1989年调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协助所长分管工程、物资供应、储运、安全生产、保卫工作。
周远迎,男,汉族,四川成都人。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四川电大经济类劳动经济管理专业。现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协助所长分管人力资源,协助所长管理所办,协助黄邦德副所长管理工程项目工作。
刘少祥,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工程师。1990年进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199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专业。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质量管理者代表、所长助理,协助所长分管质量保证、质量检定,协助黄邦德副所长管理工程项目工作。
崔长法,男,汉族,河南人,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现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助理。
服务宗旨
关怀民生,客户至上:
成都所坚持“生物制品是生命制品”的信条,始终把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成都所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乃至专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诚信相处的基础上,是在长期同舟共济,在防病治病、扑灭疫情灾害的斗争中形成的。
成都所始终把客户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为加强药品售后服务工作,答疑用户在药品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配合全国市场,负责产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特别聘请资深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室,及时处理市场信息。
为协助政府推动计划免疫工作开展,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成都所与计划免疫协作委员会联办《西南免疫预防通讯》杂志,发至全国各地区疾控中心,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工作经验,发表学术论著,为防病灭病、解除广大群众的病痛竭诚服务。
国际合作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确立了主动融入、科学定位的国际合作方针。成都所与全球生物制品领域多家研发机构、产销企业建立了深入而持久的联系。在互惠互利的交往中,成都所立足本土,致力于推广中国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输出以“人类的健康,我们的事业”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成都所的国际合作还追求实现这样的目标:以合作项目带动经济效益、培养专业人才。随着项目的实施,产品出口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项目合作过程,也培养和储备一批专业人才,为成都所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成都所在国际合作中以杰益维(乙脑减毒活疫苗)为突破口,开拓眼界、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构建技术平台,全面提升GMP管理水平,积极争取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正在国际疫苗领域担当越来越重要的供应商角色。
学术交流
今天的成都所,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领头羊。成都所频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从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同时也赢得了宣传成都所的机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都所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脑减毒活疫苗(SA14-14-2)。围绕该产品的各种国际交流、洽谈、合作与贸易正如期展开。一方面,成都所产品杰益维(乙脑减毒活疫苗)对标国际,提升了行业水平:毒种和细胞指定世界权威实验室检定;按照国际专家的建议,成功建立无特定病源的(SPF)地鼠种群投入生产。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基于成都所生产经验制定了该产品的生产和质检指南,目标区域的更多儿童得到中国产疫苗的安全保护。
透过这一日益清晰的多边共赢合作格局,蓉生人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经拥有了生物制品领域跨国合作的成功范例。
贸易合作
自九十年代初,通过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合作,成都所就意识到,即使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要获得国际认可,进入国际市场,仍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和做法。
基于这一认识,成都所积极争取通过WHO预认证。
成都所确立了以亚洲为核心市场,以乙脑减毒活疫苗为主导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树立“蓉生”品牌,最终成为国际主要疫苗供应商的出口战略。
杰益维(乙脑减毒活疫苗)已经在韩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成功注册,并已大量出口。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域办事处正积极推动该区域各国引进和推广该疫苗。成都所同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乙脑项目组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确立了合作关系,旨在推广该产品以供应整个流行区域各国公共市场。
成都所正成为国际疫苗市场一个充满生机的活跃因子。
历史沿革
1958-1958: 筹建中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系全国六大综合性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组建于1953年,历时五年,于1958年建成,并正式投产。
为了适应我国西南地区工农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中央卫生部在1952年曾经设想在成都建立中央生物制品第二所。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指示,西南行政委员会卫生局于1953年以(53)第325号文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以(53)第93号文决定撤销川西卫生试验所,另行在成都组建中央生物制品第二所。
在第二所的基建工作行将结束前,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以(56)卫防字第296号、第299号和413号文决定调整全国各生物制品机构,将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昆明生物制品研究所,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以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一部分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筹建期间,中央卫生部下达的基建计划投资总额为857万元,建筑面积为35,600平方米。正式动工时间是在1954年10月,在此之前,曾经由于选址问题未获解决而产生了一些延误,最后决定在外东包江桥征拨土地690亩,作为所址。基建工作历时两年余,即1956年,土建部分基本完成。
至1957年,基建工作已大部分完成,生活设施已安排就绪,各所搬迁工作也先后完成。各项制品于1958年陆续投入试生产并正式生产。
截至1957年底,总计各所职工搬迁来成都的有:大连所321人,昆明所87人,上海所22人,卡介苗所12人,连同筹备处102人,全所职工人数为544人。
1958年12月4日,由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康乃气组成的验收小组代表卫生部举行了验收合格签字仪式,并召开全所职工大会宣告所的建成。
建成后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为全国六大综合性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其主要任务为:
1.生产和供应生物制品(1980年以后增加血液制剂),以满足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需要。
2.提高现有制品质量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
3.负责三省一区计划免疫的指导和协调以及计划免疫人员的培训。
发展中的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1956年,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只生产一个品种,即卡介苗,产值很少。1957年起,其他制品陆续进入正规生产,至1961年,产值已增至300多万元。以后,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品种和产值虽有变动,但改变幅度不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8年3月,卫生部(78)卫防字第454号文转发国务院国发(78)65 号文同意卫生部“关于改变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导体制的报告”,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改为双重领导,以卫生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80年,卫生部(80)卫人字470号文通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更名为“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引下,成都所生产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行研制的人白细胞干扰素、静注丙球等新产品相继投入生产;血液制品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层析、超滤、超离心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科技人员掌握了目的基因的识别提取克隆、重组转化、表达分离纯化等全过程,并以较快速度研究开发新产品。到1987年,全所总产值为4082万元。
从1988年以后,成都所积极推行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企业标准,把企业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注重把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生物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加强质量监控,积极贯彻执行国内生物制品行业的GMP认证工作;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注意塑造和宣传我所高技术企业形象,把单纯的产品营销推向企业形象营销的高度,争创名牌企业;并逐步推行商业流通渠道与建点直销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密切关注国际生物制品行业发展动向,引进和推行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拓展市场,积极参与竞争。至1997年,工业总产值由4850万元上升到21690万元,增长了4.5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达到18%以上。
与卫生部脱钩后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政企分开的精神,国务院卫生部于1999年发出《关于做好中央管理企业脱钩后印章管理工作的通知》(公通字[1999]36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与卫生部脱钩单位变更名称工作的通知》(卫办人发[1999]第153号)。根据该通知要求,1999年9月16日,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发出通知,原“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变更为“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隶属领导关系变迁
其他信息
成都所控股的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与生产经营,开创并保持着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众多“第一”,始终处于行业领头羊地位。“蓉生”牌系列血液制品被卫生部誉为“血液制品的典范”,赢得了市场的普遍赞誉。
成都所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老专家、学者和年富力强、掌握现代技术的青年科技人员构筑起强大的人才集群。成都所现有800余名员工中,科技人员近13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200余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达27人。
成都所视质量为企业生命,严格按照GMP和GSP的要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检机构和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蓉生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术认证、科技进步与质量管理奖项。大量安全和有效的临床实践,充分展示了蓉生制品的良好质量。
成都所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标准,执行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保证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资金调度、营销决策、生产和质保均有章可循、科学决策。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团结忠诚、勇于进取的团队,卓越的科研开发和技术保障能力,严格精密的质量意识,造就了成都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技跨越国界,健康服务全球。成都所与美国、德国、法国、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国家持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商业合作。在生物制品领域,成都所与国际伙伴进行的深度合作已经取得令人振奋的业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21:08
目录
概述
企业概况
参考资料